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7: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高中历史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教学目标
1 1.通过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及变迁,认识到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2 2.通过探讨商品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影响,理解各国文化是如何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 展的。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教学难点: 1.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家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神奇的“东方树叶” 最近有一款比较“火”的茶饮料,因其“清香”的口感、独特的包装设计,特别是有关“茶文化”的介绍,总是能让消费者忍不住多看一眼。瓶的上部印有一段文字介绍,“17世纪中国茶叶飘洋过海,饮茶之风迅速传遍欧洲大陆,因其来自神秘的东方故被称为“东方树叶”。而不同口味的三种茶饮料,则分别记载有“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绍明,于径山寺修佛习茶携蒸青绿茶东渡日本抹茶由此发源”、“贞观15年,茶叶随文成公主入蕃后经茶马古道传往海外”、“17世纪,中国乌龙茶远渡英伦演化为上层社会优雅奢华下午茶”。这几种“茶饮料”的设计文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通过了解近代以来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的过程,以茶及饮茶风俗的传播、钟表传入中国、服饰的变化等为具体案例,探讨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设计意图: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茶饮料”导入,一方面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从具体的案例来探讨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和发展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 。 讲授新课 世界的商品流动,离不开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之前的商路 这是15世纪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代的西安,西至欧洲的罗马一代。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但是当时和中国直接的贸易规模和种类都比较少。请大家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是的,这是因为当时中西方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比较低,同时还受制于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 15世纪之前的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州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州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贸易网开始形成) 问题1: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各洲之间贸易扩展的表现?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市场的商品种类、数量大增;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贸易中心的转移也发生了转移。西方列强的殖民活动是这些商业上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殖民扩张是推动世界贸易和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重要途径。全球贸易网开始形成。 (二) 两次工业革命(全球贸易网形成) 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问题2:两次工业革命后世界贸易有什么特点? ①贸易范围更加广泛,商品种类更加丰富。 ②交通工具更加先进。 ③形成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工业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为什么工业革命后,贸易范围能更加广泛,商品的种类会更加丰富呢?这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 至此,全球贸易网最终形成。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几幅地图来引导他们归纳出不同时期,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深刻理解,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对于商品流动以及文化交流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后,全球贸易网形成。理论上,世界贸易应该更加繁荣。但是,影响世界贸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实际上,世界贸易状况如何呢? 问题3:结合材料和教材,思考为什么1913—1948年世界工业、尤其是世界贸易的增长率明显下滑甚至倒退?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 材料一 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使得世界工业和贸易遭到严重破坏。而经济危机,各国提高关税壁垒,大打关税战、贸易战,极大地阻碍了世界贸易的正常发展;冷战的发展,也使得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可见,和平的世界环境是世界贸易繁荣的政治保证,另外消除关税壁垒是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前提条件。 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推动者世界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③冷战的结束。 (3) 二战后(全球贸易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材料二 问题4: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贸易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二战后(全球贸易网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这是英国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的全球销售点。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品牌,比如奥妙、多芬、立顿、凡士林、中华等。联合利华旗下产品大家很多都比较熟悉,我们平时以为是国产品牌的,其实都是它旗下的。说明它们公司取产品名字或者翻译名字时,注意了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全球销量第一的茶品牌—立顿。一个来自不产茶国家的英国茶品牌,却是全球销量第一,且在90年代就打入中国市场,占据大量的销售份额。而英国人的饮茶习惯是从中国传入的,可见,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阅读表格(图)的数据,通过发现其中的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理解历史事件对于世界工业和贸易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筛取有效信息能力;有助于同学们理解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过程,进一步突出时空观念的培养。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一)茶文化的传播 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中国茶对外传播的路径主要由以下几条构成。一是以西安为起点的陆上丝绸之路;二是穿过西南向印度半岛延伸的茶马古道;三是以东南沿海为主要枢纽的“海上丝绸之路”;四是以武夷山为起点,通往俄罗斯的“万里茶道”。 设计意图:展示中国茶的对外传播路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遥远的路途距离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助于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近代欧洲社会会把中国茶和茶具当做“奢侈品”。能深刻理解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问题5:中国的茶文化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举例说明茶文化传播的世界影响。 茶是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饮茶风俗在中国历史悠久,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比如在俄国。图一:我们从这张俄国贵族妇女的日常饮茶可以发现,与富丽的装修和高贵的服饰相配的是“茶具”。这说明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图二所示的是荷兰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接下来,我们来探寻不产茶的英国能创立世界第一大茶品牌的奥秘。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茶文化对英国的重大影响。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并形成了“下午茶”这样的文化。茶传入日本后,更是形成了融生活、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茶道”。宋代点茶被带回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和、敬、清、寂”的“抹茶道”精神。“日本茶道”继承了唐宋遗风,为日本传统美学之精髓。 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俄国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有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英国茶会上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来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在英国形成了“下午茶”日本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更为详细的了解茶在英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反映了商品流动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家化。而“日本茶道”源于中国宋代“点茶”,这说明中国茶文化对外的传播与影响。 中国茶文化传到世界各地后,与当地文化结合,大放光彩。那么,诞生于欧洲的钟表,传到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撞”,又产生了怎样的火花呢? (二)钟表的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古代,有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打更”。晚上七点打“落更”,“二更”为晚上九点,“三更”为晚上十一点,“四更”为凌晨一点,“五更”为凌晨三点。更夫打更时常说的话有,“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寒潮来临,关灯关门”等。那么更夫又是怎样计时的呢?古代中国的计时工具有滴漏、燃香、日晷等。 16世纪中期,诞生于欧洲的钟表经由澳门传入中国;这种简便的计时工具很受欢迎。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数量已经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钟表作为珍惜物品收藏,著名的大贪官和珅被抄家时,从家中竟查出钟表 590 多件;钟表在社会中下层也逐渐流行,一些公共场所也安装有钟表。 但是,中国民间还是保留了夜间报时的习惯。于是,清代造办处根据夜间敲更报时的传统创制了“更钟”这种独特的钟表类型。还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更钟”是西方科技与中国计时报时方式完美结合的产物。而且咱们从更钟的外观上看,也可以发现很明显的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钟表为什么在中国这么受欢迎呢? 材料三 自鸣钟、时辰表,皆来自西洋。钟能按时自鸣,表则有针随晷刻指十二时,皆绝技也……西洋远在十万里外,乃其法更胜,可知天地之大,到处有开创之圣人,固不仅羲、轩、巢、燧已也。 ——赵翼《檐曝杂记》卷2 问题6:这段材料反映了赵翼怎样的文化观念? 从这段材料我们可以明显发现。赵翼认为,西方文化与中华文化同样源远流长,体现了他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在“天朝上国”观念之下,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赵翼这样开放的文化观念非常难得。 赵翼这样开放的文化观念,并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我们可以通过服饰观念的变化了解一下。 (三)服饰文化的国际化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西方服饰的变化。 1.西方服饰的变化 (1)17世纪, 中国服装传到西方 这张图反映的是17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身着中式服装。 (2)18世纪,法国的服装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 面料柔软、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龙凤花草纹样等。 (3)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宽松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那么近代东方服饰又有什么变化呢? 2.东方服饰的变化 左图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一个日本社交场景,同学们可以发现,西服在日本流行,这也是日本明治维新后,作为“文明开化”的象征。然而同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期间,我们看右图可以发现,无论是社交礼仪还是官员的服饰,还是属于传统的“旧服饰”,没有应有的时代特色。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去一探究竟。 问题7:这段对话反映出当时中日两国当权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文化态度给当时的两国的命运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1875年11月,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的对话: 李鸿章:阁下对贵国舍旧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不感到羞耻吗? 森有礼:毫无可耻之处,我们还以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只要发现其长处就要采之用于我国。 李鸿章:我国决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李鸿章认为“衣服旧制是体现对祖先遗志的追怀之一,其子孙应该珍重,万世保存才是”,而只因“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长之处”,中国才会采用。但森有礼认为西方服装对日本“裨益不少”,“不论何事,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是我国的好传统”;日本进行服饰变革,不是受欧洲支配的,而完全是由日本自行决定的。李鸿章和森有礼对西方服饰的观念的差异本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文化的不同态度。也可窥见近代中日两国的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 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学的影响,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中山装的设计理念就体现了这种进步。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化”和“西装样式”设计的。中山装的“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礼义廉耻,这是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理念,五权宪法则是源于西方民主共和政体的理念”,这体现了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中山装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在服饰的变化上,整体上看,各国是在相互借鉴中向前发展。 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的兴起 进入20世纪,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各国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这也促使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兴起。 2019年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外获得超高票房。反映出中国电影文化产业的兴起。 三、课堂小结
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工业革命、20世纪各国之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强,全球贸易网形成并不断发展。全球贸易网形成,促进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并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国际化。茶文化的传播、中国特色的钟表、东西方服饰文化的糅合,都是文化交流的国际化的典型例子。商品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中,既能汲取其它民族文化的精华,又能保留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世界文化在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设计意图:由历史到现实,通过商品流动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情感的升华中落实家国情怀培养任务。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知识线索事件多,采用了课前下发的学习任务单,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得出自己的理解,在通过课堂学习把握本课重点、难点,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同时通过“茶饮料”的文本设计理念为线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新教材中历史的时间、空间跨度大,子目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是的学生的理解存在困难。课程简介过程中也有内容的深度与宽度把握不好,重难点不突出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