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统编版)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能够客观认识现代战争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契机,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特征,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评判,提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分析战后旧秩序瓦解和新秩序建立的表现,认识欧洲的新兴民族国家,形成基本的时空认知。 3.史料实证:借助史料的收集、研读、解析,认识现代战争对于唤醒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客观认识战争具有“摧毁”与“重建”的双重历史影响。 3.史料实证:借助史料的收集、研读、解析,认识现代战争对于唤醒殖民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客观认识战争具有“摧毁”与“重建”的双重历史影响。 4.历史解释:通过史料阅读对文本进行分析,围绕印度,理解并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思想文化和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5.家国情怀:以印度为切入点,通过印度人民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下,为实现民族独立坚持不懈进行民族民主运动,为完成文化复兴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新兴发展道路,凸显亚非拉国家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正在坚持不懈努力,点燃学生为民族复兴奋斗的热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2. 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教学难点: 1. 一战如何推动亚非拉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的原因; 3. 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教学过程
【导入】:泰戈尔1915年创作的《时代的战争诗》引入: 我此刻站在您的面前, 请帮我穿上铠甲! 让艰难险阻成为烈火来锤炼我的生命。 尽管我的心在痛苦中跳动, 但它却在敲响胜利之鼓。 设问: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穿上铠甲”要去参加哪一战争?为什么?最终赢得真正的胜利了吗? 【第一部分:意识觉醒】 引入材料,通过印度人民的参战目的和一战前后的态度变化来分析印度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以小见大,以部分来映射整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斗争历史。 材料:印度的精英们希望通过为大英帝国在战争中作出巨大牺牲来展示“旧的秩序必须废弃,基于互信和互相理解的新的秩序应该建立,在新秩序下,一个比过去更光明和更幸福的时代将会出现。如果印度在战场上能与英国同仇敌忾,那么,东方和西方,印度和英国,未来将会携手前行”。 设问1:概括 “新旧秩序”的含义,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参战给印度人民思想带来的变化。 设问2:以欧洲版图变化为例,说明战后“旧秩序”废弃和“新秩序”建立的表现。 设问3:一战结束后,印度是否实现了与英国“携手前行”的愿望? 【第二部分:民族抗争】 图文结合,结合一战后印度实际的殖民情况,得出印度对帝国主义幻想的破灭,转而走向坚定的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核心的抗争。一战以后,印度的情况并非是单一的特殊性,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普遍性。通过印度窥探亚非拉其他国家的民族民主斗争,对战争造成的客观进步性形成深入理解。并由此进一步推断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引入图片:1919年4月,阿姆利则惨案。 引入材料:阿姆利则惨案后民主进步人士泰戈尔和国大党甘地领导下民族抗争的表现。 任务一:据图概括一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表现。(以印度、中国、法属印度支那、埃及、尼加拉瓜和墨西哥为例) 得出结论: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第三部分】独立凯歌 二战爆发后,宗主国再次要求下辖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参与到战争中来。但此时,以印度为代表德殖民地区不再盲目参战,直到认清战争性质不是帝国主义大战而是全世界爱好民主和平的人民对法西斯独裁专制的正义战争。为了进一步团结更多的反法西斯力量,宗主国也承诺战后给予一定的民主和自决权。这就奏响了殖民地区独立的凯歌。学生们需要根据材料分析,新兴民族国家踏上独立道路的原因。 任务二:分析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建立的原因。 材料一:印度本身未得到民主,而有限的自由也被剥夺了……大不列颠是为了维护和扩展民主而战,那么它理应在所辖范围内先结束帝国主义,予以印度充分民主,充分的自决权。 ——1939.9.14国大党工作委员会 材料二: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六年中,印度军队的规模从17.5万人增至200万人,并且建立了一支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部队,尤其组建了一支现代海军和空军。 庞大的军需和战区物资供应中心的地位,刺激了印度工业的发展。 ——林太《印度通史》 材料四:(英国)在战争中,近30万英军战死,6万多平民丧生,英国商船损失惨重,约一半运载量在战争中被损毁……1945年外债达到35亿美元,其黄金储备及海外投资在战争中几乎耗尽。 ——钱乘旦《英国通史》 根据上述材料,图文结合,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原因:①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②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③殖民地区军事、经济的发展;④殖民主义急速衰落。用数据说话,战后独立的国家有九十多个,得出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第四部分】新生之路 走向独立的国家之后怎样发展呢?他们大多走上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如印度式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联系战争或殖民主义的侵略历史对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上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其中的关系,对战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做进一步的理解。 任务三:概括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材料:政治和宗教分离,各宗教平等,人民信仰自由,这些明显带有西方“自由、平等”痕迹的观念,也是尼赫鲁决心要贯彻实施的……国大党考虑了历史和语言的因素,印度的行政区按主要语言分布,各邦分别以通行的语言作为该邦的官方语言。 ——林太《印度通史》 得出结论:特点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以下表格,得到印度、埃及、新加坡和韩国本土和外来文化结合的表现,进一步归纳各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性。 国家本土文化外来文化文明古国印度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英语埃及伊斯兰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少数人信仰基督教, 英语、法语被广泛使用东西文化融汇新加坡韩国儒家传统: 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西方文化: 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作风
【结尾】以泰戈尔《文明的危机》中的对印度未来的思考和满怀的信心,结合印度独立后的快速发展,深化主题,通过两段伟人间的对话,为曾经落后挨打的亚非拉地区正名,培养学生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的毅力和决心,尽管我们曾经苦难,但依然排除万难,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