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23《出师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20:3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出师表》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该单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人的政治、军事生活,《出师表》是一篇情辞意切、感人肺腑,让人赞不绝口的文章。作者通过表文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刘氏父子的忠贞,三条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叙述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更是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真正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设计说明】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吟咏体会、思考探究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吟诵、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吟诵全文,把握文气,能够背诵全文。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体会文中入声字的决绝之感,理解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体会虚字带来的情绪变化。
3)了解创作背景以及奏表的特点,明确诸葛亮的建议及思想感情,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4)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准备】
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吟诵导入,夯实常识。
1.全班齐吟杜甫的《蜀相》,引出诸葛亮。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你说我说话卧龙。
说说你所知道的诸葛亮以及关于他的事例。
明确: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著有《诸葛亮集》。
教师可以补充介绍诸葛亮的生平:
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9岁:与友人徐庶师从司马徽。
27岁:在司马徽、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顾茅庐, “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蜀建兴8年。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再次北伐中病故百丈原。
事例: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空城计等。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明确:收二川:收东川、西川 排八阵:摆设八阵图
六出:六出祁山 七擒:七擒孟获 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东和东吴 北拒:北拒曹魏
该环节,教师可以学生分享的方式,让学生来介绍他们眼中的诸葛亮都是什么样子的。同时可以借助一副对联,明确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事情。
3.背景介绍
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pī)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因此,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该环节,教师可以出示三国时期地图,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时代背景。
4.了解文体
表:古代的一种文体,臣子给君主上陈情言事的奏章,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
教师补充语: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持论贤明通达,行文情浓义明,因而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作文的楷模。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通过吟诵古诗引出本文的作者,从而进一步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和文体知识,帮助学生夯实文学常识。
(二)听诵乐吟,疏通文意。
1. 听诵学吟,把握文气
该环节,教师可以播放《中华经典吟诵》读本或“语文吟诵系统”中的读诵音频,学生根据吟诵文气谱跟诵。随后再听吟咏录音,学生跟吟。
2.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该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以小组为单位边读诵,边讨论,疏通文意。
3.思考探索:
虚字“也”吟诵时要重读或拖长,在文中可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找一找文中哪几段多处用到“也”字,说一说这几段的情绪有没有共同特点。
参考答案:文中的第五段和第七段虚字“也”字最多,正是全文情绪最高的地方。第五段是抒发作者的痛心和期待;第七段是传达作者一生最大的志向。
【设计意图】旨在带领学生在通篇吟诵全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重点吟诵第五第七段,感受作者高涨情绪中的情感表达。
(三)分段吟诵,理清思路。
1.吟诵第一段,明确第一条建议。
该环节,教师可以让男生先吟诵开头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因为表文开始时语调较低沉,可以让男生压低声调来吟诵,突出形势的紧张危急,明确这是当时的不利条件。随后女生接着从“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到“欲报之于陛下也”,女生声音相较于男生的声音高而尖些,文气呈现上扬趋势,可以明确这是当时的有利条件,最后全班齐吟“诚意开张圣听”到第一段结束,全班的声音是更高更大的,文气依然上扬,说明情绪开始高昂,因为这就是作者给刘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开张圣听”。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体会文气的起伏,感受作者情绪的变化。
2. 吟诵第二段,思考:
1)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
2)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
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自主吟诵体会,边吟诵边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吟诵3、4、5段,概括第3条建议。
4. 吟诵第6.7段:说说6、7段在表达方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明确:前文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向刘禅提出建议;第6和第7段主要用“叙述”(记叙)的表达方式,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随后分别明确第6和第7段所记叙的内容。
5.根据文气,把握结构。
该环节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在PPT上展示,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思路,文气的走向,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结构。
本文规模宏大,志念深远,既襟怀远大,又思虑精微,是千古不朽之文,读此文不可单看文字,而应该揣摩辞气,在文气上受其人格的浸润。文气的沉静平实处,读之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忠恳公亮、勤恪缜密的人格气度;文气起伏处,情绪激越,诵之可感受诸葛亮的一腔热诚和远大的抱负。本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表文开始时语调较低沉,突出形势的紧张危急。这是第一段的前半部分。
接着第二部分提出了三条建议: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臣远小人。重点在第三条,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亲贤臣远小人”的利弊关系,也即第三、四、五段,此节的高点在“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用“也”字加强语气,语调高昂,情绪最激烈,传达出作者无限的感慨以及热切的希望。这是文章第一段后半部到五段,主要采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表文的第三部分,是作者追叙自己受遇于先帝、报效于先帝的往事,文气缓和下来,有深沉之感,传达出作者的感恩之情。这是文章的第六段,主要采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
紧接着进入第四部分,运用大量四字短句,气势充沛,声音高昂,是全文最快的地方,传达出作者北定中原的大志和决心。这是文章的第七段,主要也是采用的记叙的表达方式。
最后部分,说明各自的职责和对刘禅殷切的希望,情意缠绵,无限酸楚,速度最慢,有语重心长之感。是文章第七段最后三句话,可以直接算作文章的第八段,主要采用的抒情的表达方式。
(四)积累词汇,布置作业。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现象。
2.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文,积累重要实词、虚词,总结文言想象。
2)课外搜集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故事、俗语等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板书设计
分析形势——提意见
出师表 自叙经历——表衷心 感恩图报、尽忠职守
点明主旨——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