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导学案(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5 19:4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目标任务 主干内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素养达成 1.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理解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 2.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过程,并对其进行历史解释,运用辩证的观点评价该体系的影响。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根源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 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主要矛盾)
法德矛盾 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奥俄矛盾 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欧洲“火药桶”
军事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导火线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系统认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帝国主义列强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酝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 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三条战线 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
战争方式 阵地战
战争性质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续表
战争 进程 第一阶段 1914年 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破产)
其他 对德宣战的日本占领中国山东,次年提出“二十一条”要求
第二阶段 1915年 东线南线 意大利倒戈;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1916年 西线 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飞机、毒气)
索姆河战役(“索姆河地狱”、首现坦克)
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年 美国和中国(北洋政府)参战
1918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战争;1918年同盟国投降
战争影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国际格局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思想观念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系统认知] 一战爆发后,其进程并没有按照大国决策者的主观意愿发展,而是走向了其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一战以其极端的残酷性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动,也深刻教育了遭受灾难的欧洲各国民众。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形成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分别召开,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内容 ①惩罚战败国: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民族自决原则: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海军军备问题: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共同宰割中国: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列强之间的矛盾,为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②激化了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列强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2.国际联盟
地位 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
性质 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机制 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
实质 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影响 ①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 ②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系统认知] 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它是帝国主义国家按新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新秩序,它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缓和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对国际关系和欧美各国的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在战胜国的强权政治原则基础上,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探究点(一) 从欧洲走向世界的战争——一战爆发
任务驱动 
1.——一战爆发的原因
观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威尔逊的话来说:“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观点二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在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势必要发泄出来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解读] 观点一认为一战起因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这一观点显然是不准确的。一战的爆发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尖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不能简单归因于人性的弱点。
观点二认为一战是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这一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争夺、瓜分世界的狂潮;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军备竞赛,使国际摩擦频频发生。这些因素的累积,必然会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一战爆发的根源
[材料] 1870—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对比表
项 目 英 德 法 美
1870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1 3 2 4
1870—1913年工业增速(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摘自世界近代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探究] 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和殖民地占有情况之间存在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 现象: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实质: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要求重新分割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史论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1.可能性
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可能条件 科技进步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现实条件 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不会仅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必将是全球性的;不仅是宗主国,其所属殖民地也势必卷入冲突和斗争
2.必然性
(1)根本原因:一战的爆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引起的。
(2)主要原因: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加剧,在欧洲形成了三对基本矛盾,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直接原因:1914年6月发生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给帝国主义国家提供了发动战争的借口,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迁移训练 
1.在1907年召开的海牙会议上,美国倡议各国限制军备发展,但与会的44国仅愿承诺,一旦战争爆发,将以人道和公正的态度参战。与此相关的时代背景是(  )
A.“大国一致”原则确立
B.列强联合孤立美国
C.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D.美苏军备竞赛激烈
解析:选C 据材料“1907年”“倡议各国限制军备发展……一旦战争爆发”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了军备竞赛,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斗争日益加剧,故选C项。
2.右面漫画原图发表于1912年,桶上英文意为“巴尔干麻烦”,桶盖将被蒸汽顶起,上面的人物代表英、法、德、奥匈、沙俄等国。漫画可以说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B.凡尔登战役的空前惨烈
C.欧洲的优势地位被削弱
D.巴黎和会上的钩心斗角
解析:选A 根据题干时间和“巴尔干麻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一战前巴尔干半岛被称为“火药桶”,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矛盾尖锐。1914年,奥匈帝国的皇储在萨拉热窝街头遭到塞尔维亚青年的枪击,皇储夫妇被刺杀,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A项正确。
探究点(二) 痛定思痛话战争——一战的危害及其教训
任务驱动 
1.——一战的残酷性
[解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特点,人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据统计,约900万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丧生,2 000多万人受伤,另有350万人终身残疾,其中,俄国死亡170万人,德国死亡180万人,英国死亡100万人,法国死亡150万人。这又是一场总体战,整个社会被卷入,不只是向前挺进的军队,欧洲的山山水水都遭到践踏。特别是法国作为主要战场,六分之一国土化为焦土。这幅展示了埋葬着一战死亡者的墓地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
2.——一战的教训
[材料] 作为东道主,马克龙在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活动中发表重要演讲,他首先回顾了一战给欧洲、给世界带来的可怕灾难与疯狂,并着重指出全世界都要接受历史教训:“过去的恶魔还会重现。”他告诫要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并不相容。马克龙说:“我们必须面对人民重新赋予我们的责任,要留给子孙一个前辈渴望的梦想世界。”
——摘编自2018年新华网
[解读]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留下了深刻的教训。狭隘的民族主义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而民族主义者往往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进行宣传,鼓噪战争。当今世界,一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必将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人们的警惕,从而避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悲剧重演。
史论形成 
一战的影响和启示
1.影响
(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都纳入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改变了世界格局。
①引发社会主义革命,出现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改变了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意等国受到重创。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③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
④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3)科技方面:一战成为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催化剂。
①一战前,发明不久的飞艇、飞机等在战争中受到重视,一战后很快向民用方面推广。一战中汽车的机动性被人们重视,逐渐代替马车成为陆上主要交通工具。
②战争还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及生产流程和管理的不断改进。
(4)思想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和平主义)。
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和平主义思潮)。
2.启示
(1)要通过正当的经济手段促进自身的发展。
(2)通过和平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3)要正确应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4)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等。
迁移训练 
1.“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但到了1916年,人们开始怀疑,认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材料中人们对战争看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残酷
B.不满于统治阶级的虚伪宣传
C.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失望
D.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人们对一战的态度由兴奋和刺激转变为悲观和失望,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的旷日持久和残酷,故选A项;B、C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1917年11月俄国的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
2.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历史笔记。笔记横线处应填写的是(  )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 2.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3.               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推动了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B.促使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C.肃清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D.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解析:选D 由材料“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促进了各国的革命运动,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故选D项。
3.“全世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必须加强团结,斯拉夫人必须在以俄国为首的泛斯拉夫主义旗帜下联合起来,德国人必须学会‘大日耳曼主义思维’。”一战前的这种思维反映出当时(  )
A.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B.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C.极端民族主义盛行
D.帝国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出现了民族划分的思想,这说明对外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盛行,故选C项;其他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探究点(三) “火山口上的和平”——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
任务驱动 
1.——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
[材料一] 虽然迫于美国的压力,英法不得不同意以“十四点”为和谈的基础。但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的“十四点”建议几乎每条都被违背、被歪曲或被忽视。他们排斥了俄国,愚弄了美国,苛刻地惩罚了德国,构建了一个异常拙劣的凡尔赛体系,这个体系从精神到内容都是老牌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延续,即使与一个世纪以前拿破仑战争后的对法和约相比,和当时列强构建的维也纳体系相比,克里孟梭等一流的欧洲政治家也显得确实是太退化和堕落了。
——摘编自宋晓东《凡尔赛和约与慕尼黑阴谋》
[材料二] 如图为1919年刊登于《每日先驱报》上的一幅漫画。画中头顶“1940年兵”字样的孩子代表的是法国军队在1940年募集的新兵。克里孟梭对威尔逊和劳合·乔治说:“奇怪!我好像听到有孩子在哭!”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凡尔赛体系隐含的矛盾,并举例说明。
[提示] 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如英法对美国的愚弄;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如法国与德国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英法排斥苏俄;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如英、法、美等国不顾中国反对,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转交给日本。凡尔赛体系创造出的表面的“和平”,其实却隐含着重重矛盾,预示着新的更大冲突的到来。
2.——对一战后国际秩序的评价
[材料] 1919年初,大大小小国家的政治家们云集巴黎,磋商和平解决办法。虽然议事日程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列入《凡尔赛条约》加以解决,但是有些问题到1923年仍为悬案。战后欧洲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一系列民族国家出现;法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盟军占领了莱茵省,英法肢解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力量遭到了削弱。日本将山东归还了中国,却接管了位于赤道以北的岛屿群。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同意根据相对标准来限制各自的作战舰队的规模,从而阻止了英、美、日三国的海军军备竞赛。因此,20世纪20年代初,国际体系已趋于稳定。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解读]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建立在列强新的实力对比基础上的;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和平;以战胜国和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际矛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史论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次大调整,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2)它的建立是一战后初期战胜国(列强)实力对比较量的结果,是他们分赃和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亚太地区的关系,客观上维护了欧洲、亚太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没有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资本主义列强剥削和压迫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因此,资本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矛盾依然存在。
(5)该体系不但没有消除列强间的矛盾,反而因分赃不均,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复杂,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迁移训练 
1.巴黎和会后,一位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感到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巴黎和会后建立的“新秩序”(  )
A.没有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秩序
B.彻底消除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C.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
D.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D 通过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但是凡尔赛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使新秩序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故选D项。
2.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体系(  )
A.对战败国的严惩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B.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C.促使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D.忽略了综合国力强大的美国的利益
解析:选A 凡尔赛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严厉惩罚和处置基础之上,势必会引发其不满,所以在战败国崛起之后会产生复仇行为,从而引发新的国家冲突,因而丘吉尔称其为“胜利者的蠢事”,故选A项。
3.国联是《凡尔赛条约》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下列关于国联的评价,正确的是(  )
A.能够维护世界的和平
B.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
C.有效制裁了德国侵略
D.美国操纵国际事务的组织
解析:选B 据材料“其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可知,国联是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重要工具,故选B项;据所学,二战最终爆发,说明国联不能维护世界和平,排除A项;德国发动二战,说明国联不能有效制裁德国侵略,排除C项;美国没有参加国联,排除D项。
多阅读·发展学科素养
(一)——历史认知更丰满
极端民族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战争则是执行文化传播的“天意”和“使命”。法国人指责德国文化“粗鲁野蛮”,德国人污蔑法国文化“腐朽堕落”。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摘编自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二)——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欧洲和平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了巨大损失,参战双方死亡人数接近1 000万,其中德国、法国、英国、俄国、奥匈帝国均超过100万。从战争后期到战后,欧洲社会充满了反战、厌战的情绪,战前受到打压的和平运动重新高涨起来。大多数参战国都有很多人罢工、拒服兵役甚至发生士兵哗变。俄国、德国、奥匈帝国等国的士兵和平民则将愤怒洒向给他们带来战争的政府和制度,革命成了很多人的选项。战后和平运动影响日益扩大,英法等国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和相关限制战争的国际法就与这种潮流有关。但20世纪30年代和平运动的绥靖化,间接地鼓励了法西斯国家不断侵略扩张直至发动另一场大战。
——摘编自徐蓝《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美和平运动的发展》
(三)——发展视角看历史
中国劳工在一战中的重要贡献
198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华工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一座广场镶建了华工纪念铜碑,纪念在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据统计,一战期间,欧洲战区华工总计约有14万人之巨,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但通过此举,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而且以此方式将中国与协约国战争命运直接绑定,进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之实现,正是这些华工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
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精训练·体现核心价值
1.20世纪初期的德国宣称,“我们是所有民族中的精华……最有资格统治其他民族”“要在旧欧洲狭窄的边界之外完成重要任务”。与此同时,俄国也急欲完成“占领海峡,控制君士坦丁堡这样的大斯拉夫主义的‘历史任务’”。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欧洲狭隘民族主义思潮的泛滥
C.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盛行
D.列强结盟导致国际局势的紧张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一战前,德国、俄国都在积极宣传或者践行狭隘的民族主义,这一狂热的民族主义思潮泛滥,加速了一战的爆发,故选B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材料并未体现各国的经济情况,排除A项;法西斯主义盛行是二战爆发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的形成与军备竞赛加速了一战的爆发,但材料并未涉及列强结盟情况,排除D项。
2.《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一)款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根据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并阻止……联盟会员国与非会员国之人民与该国人民之财政上、商业上之往来。由此可见,国际联盟(  )
A.带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B.以委任统治为主要原则
C.顺应了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
D.阻止了世界大战的发生
解析:选C “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表明目的是为了阻止战争,体现了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潮,故选C项。
3.一战期间,14万华工成为中国派往世界的“使者”,来到法国参战。华工们吃苦耐劳,挖战壕、修铁路,甚至搏杀于前线,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一战华工(  )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中国政府成功收复山东主权
解析:选B 据材料“华工们吃苦耐劳,挖战壕……为中国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可知,一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前线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中国成为战胜国,故选B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材料二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弹嘘嘘,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待在这里……一战期间英国士兵在战壕里唱的歌。
材料三 一战中,士兵死亡上千万,战争耗费近3 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
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二,概括人们对战争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态度: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
材料二态度: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
(2)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