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目标任务 主干内容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素养达成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结合地图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培养时空观念。 2.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感悟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树立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价值观。 3.辩证认识雅尔塔体系和联合国的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作出合理解释。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形成
组织 意大利 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
代表 德国 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20年,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日本 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基本 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
背景 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
亚洲 策源地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 ②日本法西斯分子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过程 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续表
欧洲策源地 背景 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经济落入低谷; ②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 ③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得到广泛支持
过程 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
3.慕尼黑阴谋
背景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
过程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影响 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系统认知]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使大战的阴霾再次笼罩世界。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局部 拉开序幕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战争 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续表
全面 爆发 全面爆发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继续扩大 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
全球 阶段 苏联战场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国遭遇的最大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战争 结束 ①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②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中国抗战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二战 影响 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以及难以估量的文明劫难和心灵创伤,但这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侵略者和一切非正义力量,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彰显了人类正义
[系统认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二战进一步改变了世界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人类历史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建立
含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内容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④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⑤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⑥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 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但是,它也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建立
时间 1945年10月24日
性质 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宗旨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原则 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评价 成立初期成为美苏对峙的工具;后来对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系统认知]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美苏的崛起,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二战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探究点(一) 恶刃之源——二战爆发的原因
任务驱动
1.——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
[材料]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摘编自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
的年代:1914—1991》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
[提示] 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
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助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联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
2.——二战爆发的原因
观点一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条约》自知理亏的心理。
——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
观点二 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
——伯特兰·罗素
[解读] 基辛格认为二战前的世界紧张局势是希特勒导致的,而罗素则把二战爆发的原因归结于西方人的尚武传统、民族性格和地缘政治。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危机;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
“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了上述因素,进行了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因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因而罗素没有看到二战爆发的根源。
史论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
(1)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满足领土要求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
(2)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
(3)“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以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二战爆发迫在眉睫之时,英、法、美、苏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团结一致的反法西斯阵线,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
迁移训练
1.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 (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解析:选C 从材料可知,1937年德国、日本、意大利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很大,超过了美国、英国、法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因此材料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
2.当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在侵略计划上踌躇不前时,英、法、美、苏的行动往往“恰到好处”地将法西斯国家向战争方向“推着走”。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
A.和平主义 B.反战运动
C.绥靖主义 D.孤立主义
解析:选C 绥靖主义指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英、法、美、苏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绥靖政策,故选C项。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 )
A.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D.英法绥靖政策和苏联中立自保
解析:选B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国家要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殖民地),是导致二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故选B项;A、C、D三项都不是根本因素,排除。
探究点(二) 断刃为犁——雅尔塔体系与战后国际格局
任务驱动
1.——雅尔塔会议
[材料] 苏联和美国的参战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负。在这场大战中,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通常所称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欧洲”现已死去,而且无复活的希望。百分比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斯大林和丘吉尔在东南欧划分两国势力范围的协定。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
——摘编自[俄]爱德华·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
原苏联秘密档案最新披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并分析其实质。
[提示] 影响: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使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
实质: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被深深地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2.——雅尔塔体系的特点
[材料] 雅尔塔体系具体内容大体有四个方面:①西方欧洲雅尔塔体系。它通过分区占领管制德国及非法西斯化的原则协定、关于波兰疆界和临时政府组成的协定、《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等,划分了美英和苏联在欧洲的势力范围,这是雅尔塔体系的关键环节。②东亚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亚洲的安排主要是通过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秘密协定》、《波茨坦公告》、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改造,以及美苏在朝鲜受降的“三八线”协议等实现的。③“中间地带”雅尔塔体系。对于殖民地的安排,除英、法、荷在远东的殖民地被保留下来,其他地区的殖民地转交给联合国托管。④联合国。战后成立新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享有否决权。
——摘编自杨鹏飞《二十世纪以来的战争
和平与世界发展》
[解读] 二战后期通过雅尔塔会议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倡导和平、民主原则;全球性国际政治体系;大国主导;两分天下;具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3.——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两极格局
[材料]
[解读]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体现并从属于雅尔塔体系。
史论形成
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关系
(1)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具有很大的共同性,它们都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这一历史时期的国际关系格局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差异。
(2)从内容上看,雅尔塔体系主要是美苏如何在欧洲、东亚划分势力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美苏关系由战时合作演变为战后对抗;而两极格局只是指美苏走向全面对抗后的国际格局。
(3)从起始时间上看,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有一个过程,但大体上以1945年联合国成立作为其确立的标志;而两极格局的确立则是以1955年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为标志。
(4)可以说,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美苏合作和美苏对抗两个阶段;而两极格局则是指雅尔塔体系框架内美苏关系的第二阶段,即对抗阶段。
迁移训练
1.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保加利亚
苏联 90% 10% 50% 80%
英美 10% 90% 50% 20%
A.苏、英、美大国重新瓜分世界
B.英国仍然保持霸主地位
C.冷战在事实上已经开始
D.带有明显大国强权色彩
解析:选D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英、美、苏三大国在巴尔干地区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明显大国强权色彩,故选D项。从表格的信息来看,涉及的是巴尔干地区,A项扩大了范围,排除。二战中英国遭受战争的沉重打击,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排除B项。冷战开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排除C项。
2.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别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下列关于这两个国际体系相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都宣称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②都形成了有效制裁侵略的机制 ③都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④都实现了国际格局中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两大国际体系分别建立了国联和联合国,都宣称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故①正确;国联在后来成为英法等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故②错误;两大国际体系都是建立在大国势力均势的基础上,都体现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故③正确;一战结束后英法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但是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3.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指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波兰问题对于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是基于( )
A.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B.美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对立
C.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D.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的需要
解析:选D “波兰问题对于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这里重点突出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故选D项;据“1945年2月,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此时美苏之间是盟友,没有形成冷战,排除A项;“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突出的是苏联的利益,不能体现意识形态,排除B项;“1945年2月”,二战还没有结束,美苏还是盟友关系,排除C项。
多阅读·发展学科素养
(一)——历史认知更丰满
中国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使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二)——换一种视角看历史
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体来说,它(雅尔塔体系)共同制约了美国与苏联在产生任何争端时的行为方,即双方不是以战争手段,而要用和平手段、协商谈判来解决处理……冷战中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和苏联之间从未发生过直接的军事对抗,从而在整体上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状态……雅尔塔体系在“控制战争”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将昔日的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等法西斯国家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从而埋葬了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根源。它所确立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大国一致”原则,使任何一个大国要想发动战争特别是世界大战都受到约束。
与此相反,有的学者对雅尔塔体系更多地持否定态度,认为战后“地图”主要由美苏绘制,雅尔塔体系就是美苏两大国的交易和对立的结果,因此认为战后世界的动荡和不宁都根源于这一体系……首先,它与战后国际危机相联系,由于美苏两国都想寻求世界霸权,因而形成多次危机。它与战后国际局部战争相联系,据粗略统计,在战后至今发生的20多场战争中,不仅美苏介入为其主要特点而且介入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美苏军事对峙主要在欧洲,双方不断进行核军备竞赛,造成欧洲乃至全世界面临核战争的威胁。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发展视角看历史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
学术界已经从最初的“祸水东引”“避战求和”转向更深层次的探讨。实际上,绥靖政策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仅从绥靖政策制定者英国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弊病丛生,失业和罢工此起彼伏,使当政者极为担忧,因此他们极力要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阻止“布尔什维克主义蔓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起的战后英国和平主义和反战运动的盛行及其向绥靖化发展,是该政策能够出台并得以实施的民众与社会基础;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虚弱,以及当权者无视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而一味削减国防开支,是绥靖政策形成的经济背景;力图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同时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均势,是英国当政者企图恢复19世纪那样的“欧洲协调”,以维持欧洲稳定与和平的真实反映;英国这一庞大帝国面临的全球战略困境,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国际因素。法国的情况与英国十分类似,所以绥靖政策对于英、法而言亦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又是绥靖政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的表现。
——摘编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精训练·体现核心价值
1.某一时期,美国政府曾印发一幅宣传画,其内容为:“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与该宣传画的印发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爆发 B.太平洋战争爆发
C.开罗会议召开 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解析:选B 由“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可以看出,美国此时已经明确支持中国的抗战,这种情况只有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有可能,此时中美面临共同的敌人日本,故选B项。
2.下图是《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书的目录。①、②可能是( )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单元 ① 下的短暂和平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单元 ② 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五单元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第六单元 争取世界和平的努力)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B.雅尔塔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选A ①写在一战后,②写在二战后,结合材料“……下的……”可知,两处应分别为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故选A项,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D两项。
3.1935年,法国总理曾说:“如果意大利向多瑙河、巴尔干扩张,会造成欧洲战争;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这一观点( )
A.是绥靖政策的体现
B.主张制止法西斯的侵略
C.是法西斯主义主张
D.强调争夺非洲殖民利益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如果让它们在非洲沙漠畅通无阻,或许就能够安静下来”可知,法国主张把战争引向非洲,是纵容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是绥靖政策的表现,故选A项;制止法西斯与材料中纵容政策明显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法国政府的主张,不是法西斯的主张,排除C项;法国意在纵容法西斯侵略非洲国家,并非要去争夺非洲殖民地,排除D项。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摘编自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材料二 绥靖政策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对英国来说,在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意义上阻止“布尔什维主义的蔓延”,在保住既得利益的前提下修正《凡尔赛条约》以平复德国的不满,从而通过英、德协调形成英、德、法、意四大国主宰欧洲的局面并恢复欧洲的均势;世界经济萧条和各国以邻为壑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英国经济的虚弱,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极端残酷性所引起的战后和平主义的盛行……都是绥靖政策在英国形成的重要因素。对法国来说,世界性萧条对其经济所产生的恶性影响……消极防御战略以及对英国的一味依赖所造成的战略瘫痪,则是法国之所以选择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对美国来说,经济大危机使政府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经济恢复和社会救济以缓和国内局势,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安排的强烈不满而导致的普遍孤立主义情绪,战后国内的和平主义与反战运动,以及担心过于介入欧洲的政治而将美国再次拖入战火,是20世纪30年代中立法被提出并得以实施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徐蓝《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英、法、美实行绥靖政策的重要原因。
答案:原因:(反苏因素)英法等国仇视社会主义苏联;(实力因素)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英、法、美经济严重衰退,政府忙于应对国内经济恢复和稳定局势等;(和平思潮影响)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战后和平主义盛行,反战运动兴起;为保住既得利益,英、法、美寻求与法西斯妥协。
[“四翼”检测评价]
?基础性——强调基础扎实
1.漫画可以形象地表达历史,揭露出历史的本质。下图揭露的是( )
A.《九国公约》 B.《慕尼黑协定》
C.《凡尔赛条约》 D.《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选B 材料图片中,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被4只手分割出去,结合所学,应该是指1938年英、法、德、意四国签订《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纳粹德国,故选B项。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
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解析:选C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打击过于严重,导致德国产生了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而日本则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军部法西斯势力发展,故C项正确;两国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故A项错误;当时德国国内阶级矛盾并不尖锐,故B项错误;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是两国的共同点,故D项错误。
3.有人说:“把纳粹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自己。”此话依据的事实是( )
A.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B.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得到德国人普遍支持
C.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解析:选A 材料的含义是德国人自己选择了纳粹的暴政,这是因为纳粹党通过合法的议会选举这一民主程序成为国会第一大党,从而确立了统治,故选A项。
4.《一个中国记者看二战》中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一些大国为了自保“平安”,竟出卖了小国主权,以为这样就会填饱纳粹那帮家伙贪婪无止境的肚皮。但是转年大战还是爆发了。该历史事件是( )
A.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解析:选B 英、法两国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是一项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的绥靖政策,故B项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是武装占领,不是大国出卖小国主权,故A项错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慕尼黑协定》签订的结果,不是事件本身,故C项错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苏德之间签订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通过对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其实质是( )
A.美苏根据自己的战略意图对世界的划分
B.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
C.维护世界和平、民主及安全的国际体系
D.美苏等大国斗争与妥协的产物
解析:选A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主要是靠美苏两个大国的推动,建立在两国实力的基础上,故A项正确;B项是雅尔塔体系的影响,C项不是实质,D项是体系形成的原因,均排除。
6.欧洲为结束自己大陆上的战祸所做的努力预兆并催生了近代世界的智慧:避免对绝对价值作出评判,转而采取务实的态度接受多元世界,寻求通过多样性和克制渐渐生成秩序。下列各项中体现近代世界智慧的是( )
A.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B.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C.二战后德国的分裂 D.联合国的成立
解析:选D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与材料中的“接受多元世界”“渐渐生成秩序”相符,D项正确;凡尔赛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基础之上的,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雅尔塔体系的形成体现了美苏两国的对抗和竞争,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分裂,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
?综合性——强调融会贯通
7.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航空母舰特混舰队用舰载机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美军疏于防范,损失惨重。第二天,美、英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
B.日本为了取得战争主动权
C.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D.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
解析:选A 根据所学可知,日本企图建立亚太地区霸权是珍珠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
8.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当欧洲战事正酣之际,有德国学者发出这样的呼吁:“今日奄奄一息的西方,重新面向涌现神灵的阳光之处,人类所有的关于上帝和神灵宏伟梦想的真正诞生地——东方。”材料反映了( )
A.人们对西方文明认识变化
B.美苏两极格局的到来
C.法西斯力量的削弱
D.西方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选A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欧洲战场正猛烈的时候,有德国学者呼吁“今日奄奄一息的西方……重新面向……东方”,说明当战争给西方造成巨大破坏的时候,人们开始反思西方文明,并对东方文明产生了向往,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反映出人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发生变化,故选A项。
9.下表是1922—1938年的部分大事年表,该表反映的主题是( )
时间 事件
1922年 墨索里尼进军罗马,意大利法西斯上台
1931年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1933年 希特勒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
1935年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 日本军人制造兵变,法西斯控制政权
1938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
A.民族解放运动的持续高涨
B.经济大危机的后果及影响
C.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与疯狂扩张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解析:选C 据“意大利法西斯上台”“德国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及疯狂扩张,故选C项。
10.《联合国宪章》中明确提出,“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上述原则的提出( )
A.改变了战后国际秩序
B.加速了殖民体系瓦解
C.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D.缩小了全球贫富差距
解析:选B 根据题干内容“重申……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发展国际间以……自决原则为依据之友好关系”可知,这有利于战后殖民地国家通过反对殖民压迫来取得国家的独立与完整,促使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故选B项。
11.在联合国的设计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
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解析:选A 材料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有助于五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故选A项。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规定: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材料二 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与此同时,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在此形势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成立的时间,其宗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分析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什么原则。这个原则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3)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
(4)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方案是什么。谈谈你对这个方案的认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10月24日。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可知其原则是“大国一致”原则。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意义是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出现的问题”,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二小问,可结合所学从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不足、中国的贡献等角度分析作答。
答案:(1)时间:1945年10月24日。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原则: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
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组织: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金砖国家开发银行。
(4)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认识: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解决全球问题需要新的思路;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及其已经进行的一些改革存在不足;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而提出中国方案。
?应用性、创新性——强调创新思维,体现应用价值
13.史料的类型多种多样,价值各有不同。在下列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的史料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二战回忆录
B.关于二战的电影《最长的一天》
C.长篇小说中关于德国“闪电战”的描述
D.当时拍摄的德军通过华沙街头的照片
解析:选D 史料按存在的形式划分,可分为实物类史料、文献(文字)类史料、口述类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而这其中实物史料、图片影音类史料的可信度最高,故选D项。回忆录、电影、长篇小说均有个人主观因素,对历史的评价不够客观准确,故A、B、C三项排除。
14.1936年,日本东京申办1940年奥运会成功,然而两年后日本决定放弃举办这届奥运会。其原因可能是( )
A.受经济危机打击,无力举办
B.深陷中国战场泥潭,无心举办
C.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带头反对
D.发动侵略战争,遭到国际社会抵制
解析:选D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破坏世界和平,违反奥林匹克精神,遭到国际社会抵制,故D项正确。
15.第一次将人权写入其中的国际文件是《联合国宪章》,它庄严宣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由此可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 )
A.根除了法西斯独裁势力
B.使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C.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格局
D.促进了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解析:选B 据材料“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可见二战的胜利使人权与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6.法国总理达拉第在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心中已经准备好回国时面对国人的嘘声,没想到迎接他的巴黎民众不但没有嘘声,反而一片兴奋,欢迎“伟大”的总理归来。材料主要说明了( )
A.法国民众存在背离现实的和平主义情绪
B.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软弱无力
C.法国与德国法西斯势力利益逐步趋同
D.法国统治者竭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解析:选A 《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对以牺牲弱小国家换取和平的这种和平主义思想的错误认识,故A项正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摘编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
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 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
——摘编自[日]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村粲所认为的日本侵华原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村粲观点的认识。
答案:(1)主要原因:法西斯国家疯狂的扩张和侵略,国际社会未能及时制止法西斯的侵略;英法等西方国家与苏联之间的竞争和矛盾,特别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英法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矛盾;把维护国际安全的希望寄托在国际联盟身上。
(2)观点:日本没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各国利用自己的势力范围排斥他国经济扩张;日本需要解决每年不断增长的人口所带来的问题。
认识:解决贸易或人口问题等均应以不损害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前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模糊了战争的侵略性,是在为侵略战争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