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大体系
二整合微专题
微专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同点 具体背景 爆发时世界上只有一个资本主义体系 爆发时,除资本主义体系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争目的 交战双方的主要目的是瓜分殖民地,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 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在战败国内建立法西斯制度,并制造一系列暴行,使世界人民面临着生存问题
性质 从总体上看是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从整体上看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结果 以传统的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未改变 冲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续表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同点 从原因上看,都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从战争过程看,卷入国家较多,历时较长,参战国都充分运用新科技,都由德国挑起等
从战争结果看,都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都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引起国际关系格局变化
从战后状况看,战后都形成了新的国际秩序,建立了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针对训练]
1.20世纪以前,人类从未有过“世界级”大战;然而在20世纪前半期不到50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这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
A.都属于帝国主义战争
B.德国都是战争发起国
C.都出现两大军事集团
D.都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解析:选A 一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而二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A项错误,符合题意。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都是战争发起国,一战出现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二战出现了轴心国集团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两次世界大战后都有一批国家获得独立,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
A.消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
B.彻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D.直接导致了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
解析:选C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矛盾不会被消除,故A项错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性质,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并未导致法西斯集团内部的瓦解,故D项错误。
微专题(二) 苏俄(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1.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人力,战胜了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它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是成功的。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一项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是失败的。
2.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
(1)一个勇敢的调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把农民的余粮全部收集到国家手中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
工业方面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除重要的工矿企业由国家经营外,中小企业可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业方面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商品通过市场用货币自由交换等
(2)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3.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斯大林探索的途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阶级斗争尖锐化。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针对训练]
3.20世纪初,俄国农民提出:“余粮收得太多,请给我们定个标准,要不我们会把存的种子都吃掉。”造成该局面的原因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
D.确立苏联模式
解析:选A 1918—1921年期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社会危机,故选A项;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粮食税,而不是推行余粮收集制,排除B项;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排除C项;1936年12月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苏联模式的确立,排除D项。
4.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为此,苏俄实行了( )
A.农业集体化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也要注重个人利益,结合所学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使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C项;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排除A项;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注重农业,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强调个人利益,排除D项。
微专题(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角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形成的过程 在战争完全结束后召开会议确定的 在战争还未结束时,就召开一系列会议确定战争结束后的国际关系
中心力量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英法起着主导作用 以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
对立主体 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单个冲突 力量抗衡具有集团对峙与冷战特点
建立基础 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 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国家意志 体现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调整的关系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性质 是分赃、瓜分殖民地和反苏的国际关系体系,除了暂时缓和列强之间的矛盾外,别无进步性 具有反法西斯主义和建立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所以具有进步性
涉及国际关系影响的范围 涉及欧洲、西亚、亚太的关系 涉及全球的国际关系,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
续表
角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主要矛盾 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尤其是英美、美日之间的矛盾 除美苏争霸外,主要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
体系解体 后对世界 格局影响 解体是由于德、日两国法西斯对外扩张和英、法、美长期纵容造成的。它的解体意味着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二战的爆发 解体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的多极化趋向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但天下并不太平,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针对训练]
5.列宁指出:“凡尔赛体系使世界十分之七的人口陷于被奴役的地位。这些奴隶遍及全世界,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这表明该体系( )
A.加强了英国殖民帝国的地位
B.带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
C.形成了稳定的国际关系秩序
D.解决了法德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由材料“被奴役的地位”“受英国、法国和日本等一小撮国家的宰割”可以看出凡尔赛体系具有帝国主义的掠夺性,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 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观察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解析:选B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有人拿着钥匙想要开启被雅尔塔体系锁住的军国主义,这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正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从漫画中无法得出,排除。
三培养高情智
热点视角(一) 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
(1)中国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成为东方开战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打破其称霸世界的狂妄计划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中国抗战为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创造了条件。中国的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本法西斯,迫使其多次放弃“北进”的图谋,使得苏联在对德作战中能将大批远东苏军调往苏德战场。
(3)中国抗战迟滞了日本“南进”的步伐,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成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迅速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1940年德军横扫欧洲大陆,日本当局认为是“南进”的绝好时机,但因中日战争而无法南进。中国抗战推迟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西方盟国加强战备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4)中国抗战为盟国顺利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确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如果亚洲、太平洋地区战事吃紧,盟国势必将更多地用兵于东方,“先欧后亚”战略方针就难以实施了。可见中国抗战的胜败不但决定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还关系到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前途和命运。
(5)中国抗战支持了周边国家的抗日斗争,成为亚洲国家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心和旗帜。中国不仅在本土牵制住了日本陆军主力和海空军力,还派遣远征军支援盟军作战。
总之,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国际主义情怀理应得到世界的尊重与认可。历史证明,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是反抗非正义战争的中坚力量。
[针对训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2年春,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败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割吞埃及,斩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材料二 1943年11月18日,蒋介石应邀赴开罗参加三国首脑会谈。会谈主要是讨论缅甸战役、打败日本以及战后处置日本等问题。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三国声明将坚持共同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会议标志着战时三国合作的高峰,中国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摘编自梁承波《浅析二战期间中国
大国地位的获得与丧失》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际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
答案: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并且抗击和牵制了日军主力,有力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等。
热点视角(二) 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
(4)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相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5)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人民,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我们必须反对军国主义的复活,捍卫世界和平,决不能让大战的悲剧重演。
[针对训练]
8.(2022·湖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
“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
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的国际社会先后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一超多强”格局。结合每个国际格局形成的背景、内容、特点等信息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是一个毁灭的世界,也是一个新生的世界。
答案:示例 论点:20世纪国际格局的变化。
论述: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原有的国际秩序,确立了以英法为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形成了两极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也随之瓦解。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和崛起,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一超多强”格局逐渐形成。由此可知,20世纪是旧格局瓦解,新格局形成的时期,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既是一个毁灭的世界,也是一个新生的世界。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特勒曾经说过,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
——摘编自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
对外政策》
墨索里尼在官方的《意大利百科全书》中写道:“只有战争能使人类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从事战争的人身上打上高贵的印记……法西斯主义认为获得最高统治权的趋向……是生命力的表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以后的世界》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摘编自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答案:法西斯主义是极端民族主义(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是全世界的共同敌人;在局部战争和全球战争阶段,法西斯轴心国侵占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侵犯了许多国家的利益;法西斯侵略势力与反法西斯国际力量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世界最主要的矛盾。
[单元质量评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表所示为华盛顿会议期间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华盛顿会议( )
条约名称 条约内容(部分)
《四国条约》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根据第4条,从条约生效之日起,英日同盟即宣布解散
《限制海军军 备力量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为5∶5∶3∶1.75∶1.75
《九国公约》 “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肯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
A.确立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B.构筑了亚太地区新秩序
C.强化了欧洲国家的海洋权益
D.满足了中国的利益诉求
解析:选C 据材料可知条约打破了英日同盟,限制了日本海军军备,为欧美侵略中国提供了方便,因此华盛顿会议充分保障了欧洲国家海洋权益,故选C项;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增强,确立了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构建了亚太地区新秩序,但这与材料中《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调整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无关,排除B项;“门户开放”原则意味着中国受到西方多国侵略,极大损害了中国利益,排除D项。
2.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是( )
A.缓解国内北洋军阀的统治危机
B.提高中国劳工地位
C.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D.支持英法盟友作战
解析:选C 通过派遣华工参加一战,使中国成为战胜国,主要目的是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故选C项;参加一战不能缓解国内北洋军阀的统治危机,排除A项;中国参战是为了获取利益,而不是提高中国劳工地位,排除B项;“支持英法盟友作战”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
3.《顾维钧回忆录》里写道:“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材料所描述情况发生在(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九国公约》的签订
C.《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解析:选C 根据题干中“顾维钧”“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等信息可知,该会议是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这次会议的结果是于1919年6月各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故选C项。
4.引起下表生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
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国军需品的生产量情况表
(单位:百万吨)
1914年8月1日 1917年
协约国 同盟国 协约国 同盟国
生铁 22 22 50 15
钢 19 21 58 16
煤 394 331 851 340
A.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集团
B.中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C.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同盟国集团
D.德国元气大伤,无法维持生产
解析:选A 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与1914年相比,在1917年的时候,协约国所生产军需品的数量要比同盟国增加很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17年4月美国加入了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故选A项。
5.一战后,英国的对外贸易联系破坏了,使它不能像过去那样执世界之牛耳;法国在战争中工农业损失严重;德国战败,陷入经济困境。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经济也获得了极大发展。材料反映了一战( )
A.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
C.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D.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一战动摇了欧洲的经济优势地位,故选B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一战对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五个国家的影响,不能扩大为“人类”,排除A项;据“美国在战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不能推断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且“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是在二战之后,排除C项;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但是并没有“彻底瓦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二战之后,排除D项。
6.如表所列章节中涉及的“国际新秩序”是指( )
第一章 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1914—1918年) 第二章 巴黎和平与国际新秩序 第三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第四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系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多极化格局
解析:选A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涉及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政治格局的演变,一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是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来的,故选A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基础,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构建起来的,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排除D项。
7.(2022·湖南高考)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这位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可以解决国内战争问题,也可以用于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所以这有助于解释国内战争结束后,为什么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选D项;这一观点认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做法符合当时的实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有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排除A、B、C三项。
8.“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这些内容出自(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选B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即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可知为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时期为加快工业化建设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斯大林时期采用计划经济的形式迅速提高国家工业化的水平,排除D项。
9.(2022·广东高考)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发展工业化能够促进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改善人民的生活,巩固无产阶级的统治,这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A项正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提升国防实力、发展农业、恢复市场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B、C、D三项。
10.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解说词:“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的飞机产量,仍达到2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苏联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们,驾驶着刚刚造好的坦克,直接出厂,迎战德军。”材料主要表明( )
A.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能力很强
B.纳粹德国侵略遭到斯大林格勒人民反抗
C.苏联模式忽视了轻工业发展
D.工业化建设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D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工业发展较快,为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排除;B、C两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11.甘地曾说道:“使用曼彻斯特布,我们还只是损失了金钱,但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由此可知,甘地( )
A.主张抵制西方工业品
B.反对西方资本控制印度
C.主张用道德力量治理国家
D.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曼彻斯特是英国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城市,材料“如果在印度也产生了一个曼彻斯特……我们生存的道德基础就要被摧毁了”表明甘地反对印度走工业化道路,故D项正确。
12.20世纪初,埃及人民反英斗争取得一定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立宪制政体的保障作用
B.华夫脱党领导多种形式斗争
C.武装斗争和合法斗争相结合
D.英国政府迫于压力作出让步
解析:选B 埃及人民在以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取得了一定成果,故B项正确;君主立宪制政体未能起到保障作用,故A项错误;埃及反英斗争采取的是合法斗争方式,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3.1930年3月,德国纳粹党宣布了《农民纲领》,并规定取缔土地投机,许诺给农民以经济援助。5月,又提出《迅速提供就业纲领》,要求修筑公路,以减少失业等。纳粹党采取以上措施的意图是( )
A.提高社会福利 B.维护独裁统治
C.反对自由主义 D.争取民意支持
解析:选D 1930年纳粹党并非德国执政党,其对农民的许诺意在争取民意支持,攫取德国政权,故选D项;提高社会福利是政府行为,1930年的纳粹党并非执政党,排除A项;维护独裁统治是执政党行为,1930年的纳粹党并非执政党,排除B项;反对自由主义只是幌子,这并非纳粹党的真实意图,排除C项。
14.1932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达到70%,已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当时苏联( )
A.新经济政策仍具较大影响力
B.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C.经济建设存在着冒进的倾向
D.苏联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解析: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宁于1924年去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据此可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故选D项。
15.阅读下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简表,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战场名称 起止时间
欧洲战场 1939年9月1日—1945年5月8日
苏德战场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1945年9月2日
中国战场 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A.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
B.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C.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各自孤立作战
D.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选A 根据中国战场反法西斯战争的起止时间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可知,中国进行了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故选A项;材料中的四个战场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抗战胜利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是( )
A.都是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
D.都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瓦解
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雅尔塔体系确立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在一定时期内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4—1945年部分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14年 美国工业产量相当于欧洲总和
1914年8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1917年 俄国革命开始;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 西欧各参战国饱受大流感打击,“士兵的枪已经成了拐杖”
1918年9、10月 奥匈帝国境内一系列地区宣布独立
1918年11月 德国柏林工人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9—1922年 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1929年 美国股市崩溃
1933年 纳粹夺取德国政权
1936年 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1939年9月 德国入侵波兰
1941年12月 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5年9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很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诞生和逐步强大,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最后终于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摘编自黄玉章等《第二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析加快一战结束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述二战全面爆发的政治、经济原因,并结合所学指出二战中各主要战场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国际政治前提。(8分)
解析:第(1)问,根据表格中1917年到1918年11月发生的事件概括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尖锐”及材料一的相关信息并结合二战全面爆发之前的有关知识,从政治、经济层面分析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1)因素:工业实力强大的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一战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各参战国遭受西欧大流感沉重打击,影响战争进程。
(2)政治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发矛盾;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苏联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争夺霸权的矛盾尖锐。
经济原因:1929—1933年爆发世界性经济大危机。
政治前提:1942年初,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人类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
——摘编自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等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不允许把流感渲染成“瘟疫”。英法美所有城市的卫生部门都表示,这不是大问题。实际上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医院陷入瘫痪,医护人员严重不足。1918年11月,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到1920年春季,肆虐了两年的“大流感”才逐渐消失。据统计,这次大流感,直接感染了全球1/3的人口(当时总人口17亿),造成至少2 000万人死亡。大流感后的100年内,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提倡全民卫生保健和廉价医疗,确保大规模传染病被掐灭在萌芽状态。
——摘编自约翰·M·巴里《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
材料三 美国的国外投资从1913年的大约20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的150亿美元,其中30%投放在欧洲。到1919年协约国欠美国债务达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向美国借了大约40亿,法国向美国借了30亿,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美国的黄金储备大为增加,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21年的25亿,到1930年再增加到45亿,世界黄金储备量的40%已在美国手里。
——摘编自尤瑟夫·凯西斯《资本之都——国际金融中心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德矛盾的焦点及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用一句话概括一战爆发的根源。(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流感疫情恶化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对美国和欧洲经济的影响。(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可得,争夺世界霸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一战的相关知识可得,两大军事集团指的是同盟国和协约国。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得,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1918年,随着美国士兵和华人劳工远赴欧洲,流感病毒也在美洲、欧洲、亚洲迅速扩散”可得,一战的进行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由材料二“各参战国政府和官员为了安抚民心士气,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可得,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第二小问,由材料二“德国在战争和流感的双重压力下宣布投降”可得,加快一战结束进程;由材料二“只在美国费城一地,6周内就死了12 000人”可得,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由材料二“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的发明用于治疗流感引起的肺炎,各国的卫生公共政策都开始了变革和重组,建立起更先进的疾病监视体系”可得,推动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第(3)问,对美国:由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海外市场扩大、经济地位提升、黄金储备增加等角度作答。对欧洲:结合所学可知,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答案:(1)英德矛盾焦点:争夺世界霸权。
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协约国。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原因:一战的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政府的新闻管制对疫情的隐瞒。
影响:加快一战结束进程;造成大量人口伤亡;推动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
(3)对美国: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工业生产繁荣,海外市场扩大;世界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黄金储备大幅增加。
对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下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29年,苏联同西方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机械、石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大量的西方失业人员也被聘到苏联工作。在引进技术的同时,苏联专家经常改进和完善外国专家的建议和设计。为了让有限的外汇发挥最大作用,苏联人民委员会责成国家计委和各经济管理机关对各部门企业的进口需求作出规定。
材料二 1931年,德国机器设备输出量的将近一半是运往苏联,有30万工人因此而获得工作机会,美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要求承认苏联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苏联的进口计划过于雄心勃勃,这一时期一直处于贸易逆差,只能增加传统产品的出口来按时偿还贷款。三十年代初,在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苏联粮食出口却由四亿八千万公担提高到五亿一千万公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9—1933年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苏联与西方经济交往对双方的影响。(6分)
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的句号分层概括即可。第(2)问,题干中要求分析对双方的影响,可以从对苏联、对西方两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1)特点: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大量引进技术、设备和人才;引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改进与创新;利用国家计划统筹进口。
(2)影响:对苏联:推动苏联工业化发展;缓和了苏联同西方关系;加重了农民负担。
对西方:缓解了西方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目录
第八编 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义起义
第38章 1929年以前欧洲的革命与和解
第39章 五年计划和大萧条
第40章 走向战争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影响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4年以来的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加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题目要求我们概括自1914年以来,西欧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根据材料中所展示的诸多内容可知,该趋势是自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一战和二战之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走向衰落的表现,来对该趋势进行说明。在结尾部分,我们还要对该论述做一个小结,目的在于使论述结构完整,以照应我们所总结的“趋势”。
答案:趋势:1914年以来,西欧资本主义逐渐走向衰落。
说明:一战以来,西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殖民体系、国际地位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西方社会,与此同时,苏联计划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受到质疑。十月革命期间,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列宁主义,并得到广泛传播,冲击了西方价值观;受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了独立运动的高潮,如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拉美的民主革命和改革等,这些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随着美苏冷战,西欧沦为美国的附庸和冷战的主战场。
总之,受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经济大危机等因素的影响,西欧资本主义此前构筑的看似牢不可破的体系日益走向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