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岳麓版必修1: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了以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那么,此民谣应出自( )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义和团运动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北伐战争期间
2.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3.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令保全,不令倭得”。文中所要保全的国土是( )
A.香港 B.台湾 C.东北 D.南京
4.1899年,康有为曾写过一首绝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感慨,是因为(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900年,日本人植松良三之现场报道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此次入京之联军,已非复昔日之纪律严明。将校率军士,军士约同辈,白昼公然大肆掠夺,此我等所亲见。计京城内富豪大官之居宅,竟无一不遭此难者,决非过论。”史料中的“联军”指的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
B.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日本侵略军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
D.鸦片战争中的英军
6.“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哪一条约(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 http: / / www.21cnjy.com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材料二 此次义和团民之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难,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合徐图挽救。
——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材料三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下令铲除义和团。
材料四 无论欧美日本诸国,皆无此脑力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瓦德西拳乱笔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指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的“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3)从材料二、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何变化?
(4)结合材料四,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8. 关于1894年7月25日发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丰岛海战,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时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时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的记述各异,说明了文献记录( )
A.不能揭示出真相 B.能还原历史真相
C.最接近历史真相 D.会受立场的影响
9.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10.有人认为,中日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 )
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B.清政府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技术,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工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形成
11.19世纪末,各地义和团曾流行这样的歌谣:“见洋人就杀,见洋货就烧,不杀洋人没饭吃,不烧洋货气不消。”这首歌谣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①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 ②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③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④触及了时代的主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对于近代“列强为什么没有瓜分掉中国”这一命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英国殖民者会认为其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太庞大了,以我们的力量根本应付不了
B.法、俄等窥视者和我们的意志老是不一致,以至于无法协调行动
C.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那么好战
D.清政府常常阳奉阴违,难以驾驭
13.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谈论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了义和团运动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14.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 ( http: / / www.21cnjy.com )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至,一炬火光化无常。”“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
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
C.缺乏正确的斗争目标和正确的理论指导
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
15.某条约规定:“上谕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以下关于该条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00年签订的《辛丑条约》
B.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
C.禁止中国人民开展反帝斗争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的条约内容的异同。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第14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B [解析] “不杀洋人誓不完”说明其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应是义和团运动。
2.C [解析] 题干中的“列强对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扩张”包括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这两种方式中,2.B [解析] “近代前期”指五四运动以前,“倭”是中国对日本的称呼。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由此可知题干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故选B项。
资本输出更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C项投资设厂即为资本输出的方式。
3.C [解析] 根据题干提到的“马关”可以知道是《马关条约》,这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
4.C [解析] 从材料中“1900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场报道”“入京之联军”“白昼公然大肆掠夺”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史实,故选C项。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6.D [解析] 材料中“拆除山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炮台”“大沽南炮台”“大沽北炮台”的信息,恰恰符合《辛丑条约》中“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的规定。而“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也符合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成立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统治的史实。
7.[答案] (1)“和约”指《马关条约》。“只因鬼子闹中原”指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剧,这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
(2)表现了义和团运动坚决反帝的精神,但对铁道、电线、轮船这些文明产物的毁坏,又体现了它的盲目排外性。
(3)从“利用”到“剿灭”。
(4)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8.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关于是谁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的问题,中日双方各说其辞。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因此,日方文献说法是错误的,这是日本歪曲历史的表现,D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
9.B [解析] 甲午战争没有动员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力量与日本作战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一个领导者身上,体现了中国民众救国救民的意识还未觉醒。A项不符合甲午战争清政府对日本侵略反抗的史实;C项不符合史实;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
10.C [解析]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救国有了新的阶级和新的方案。发展资本主义、挽救国家危亡成为时代主题,民族意识有了觉醒。
11.C [解析] 本题考查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没有涉及义和团对清政府的认识,②的表述无法得到印证。义和团的歌谣虽不够理性,但已经体现出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时代主题。
12.B [解析] 本题要求从帝国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没有被瓜分掉的原因。从帝国主义的角度来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也有矛盾,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注意题干限定词:主要原因。
13.A [解析] 材料中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之民气”,它使“中国可免瓜分之局”,这反映出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力量。
14.C [解析] 提炼材料信息,义和团 ( http: / / www.21cnjy.com )揭帖中的诗句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一些做法,实质上反映了义和团运动是落后的农民阶级的代表,缺乏正确的斗争目标,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
15.C [解析] 根据题干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分析,其目的为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属于《辛丑条约》中的规定。A项说法错误,《辛丑条约》是在1901年签订的;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6.[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