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学弈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等3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背诵课文。(难点)
3.借助注释,说出课文的内容。(重点)
4.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难点)
二、拓展资源
丛书:《穿井得人》
三、课型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科技节即将开始,学校要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招募故事大王、辩论家、观察员、科幻故事小达人、代言人等。我们先从“故事分享会”开始,阅读小故事《学弈》,学习古人找观点悟道理的方法。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词语读正确、读通顺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读准确,读通顺。
援弓 俱学 弗若
任务二: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1.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回顾方法。
①借助工具书、注释学习生字。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③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梳理故事内容。
(2)按学法自学,同桌交流。
(3)汇报学习成果。
2.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1)文中两人同时向弈秋学下棋,结果一样吗?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这是智力的原因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非然也。
(3)作者认为“非然也”的依据是什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的观点,并从中找到了支持观点的依据,并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任务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1.用这个方法阅读丛书中的《穿井得人》,出示阅读要求:
(1)借助注释及诗文大意默读《穿井得人》。
(2)《穿井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汇报交流。
——弄清事情的真相要经过调查研究,不可人云亦云。
——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不能以讹传讹。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证实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照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明白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希望同学们对待传言,一定要持审慎态度,不要以讹传讹。
任务四:借助课文层次结构提示,背诵课文
1.出示课文层次结构。
专心学习的人—学习三心二意的人—学习结果—原因判断
2.练习背诵。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这两个故事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不能轻信传言。同时还通过故事分享会,知道了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两小儿辩日
一、教学目标
1.会写“辩”这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决”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
4.了解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说明观点的依据。
二、拓展资源
丛书:《日近长安远》
三、课型与课时建议
精读引领课 课时建议:1课时
四、教学过程
辩论能激发求知欲,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我们班要组织一场辩论会,今天让我们走进《两小儿辩日》,学习两小儿的辩论方法,争做“小小辩论家”,评选“最佳正方”和“最佳反方”。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把词语读正确、读通顺,注意加点字的注音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课文。
1.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
预设:
争论的问题: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
人物 一儿 一儿
观点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依据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你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按两小儿的观点分两组,帮两小儿辩一辩。
小结:像这样围绕一个问题,双方观点相反,各自用依据说明自己的观点就是辩论。
3.这场辩论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他诚实,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就要实事求是。
4.如果你在场,你能不能做出判断?
——能。基于现在的科技水平、知识储备。属于视错觉现象。
——不能。两个孩子是根据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举例。一个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另一个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小结:所以说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结论会不一样。
任务三:运用学到的方法,拓展阅读《日近长安远》,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1.借助注释及诗文大意默读文章,找出晋明帝的观点及依据。
预设:
问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观点 日远 日近
依据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2.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角度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帝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帝都却无法亲近。
任务四:借助课文层次结构提示,背诵课文
1.出示课文层次结构。
孔子见小儿—小儿辩日—孔子不能决—小儿笑
2.练习背诵。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小儿、晋明帝都是从不同角度选择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要想成为辩论家就要学会这一方法。
五、板书设计(共33张PPT)
14 文言文二则
课时建议:2课时
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精读引领课
14 文言文二则
第1课时
《学弈》
学校要开展科普宣传周活动。招募故事大王、小辩论家、观察员、科幻故事小达人、代言人等。我们先从“故事分享会”开始,阅读小故事《学弈》,学习古人找观点悟道理的方法。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词语读正确、读通顺
援弓 俱学 弗若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新课
任务二: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1)借助工具书、注释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3)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梳理故事内容。
回顾方法: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运用方法,学习新课: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运用方法,学习新课: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huì
wèi
wéi
wéi
对照注释和插图,讲述故事
运用方法,学习新课:
对照注释和插图,讲述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指导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却一心以为有鸟要飞来,想要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与第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是棋艺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运用方法,学习新课:
2.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1)文中两人同时向弈秋学下棋,结果一样吗?
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2)这是智力的原因吗?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作者认为“非然也”的依据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从这个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
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小结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找到支持观点的依据。
(3)明白道理。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穿井得人》,完成阅读要求。
阅读要求:
(1)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穿井得人》。
(2)《穿井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任务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2.体会道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对待传言,要持审慎态度,动脑筋去思考,不能以讹传讹。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辨别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
任务三:拓展阅读,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
文本结构
课文插图
专心学习的人——
无心学习的人——
学习结果——原因判断
任务四:借助课文层次结构提示,背诵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这两个故事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不能轻信传言。同时还通过故事分享会,知道了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14 文言文二则
第2课时
《两小儿辩日》
辩论能激发求知欲,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我们班要组织一场辩论会,今天让我们走进《两小儿辩日》,学习两小儿的辩论方法,争做“小小辩论家”,评选“最佳正方”和“最佳反方”。
任务一:结合预习单,巩固生字新词,把词语读正确、读通顺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孰为汝多知乎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借助工具书、注释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3)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梳理故事内容。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读好节奏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wéi
wéi
wèi
zhì
dòu
学法迁移,学习新课
对照注释,讲述故事
孔子游历东方,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于是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到了正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了正午时离人近。”
对照注释 讲述故事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样大,到了正午却像盘盂一样小,这不是因为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
后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很凉,到了正午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一样,这不是因为离得近让人感觉热,离得远让人感觉凉吗?”
孔子无法判断孰是孰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很聪明呢?”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填写表格。
争论的问题: 人物 一儿 一儿
观点
依据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小孩争辩的问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依据分别是什么?填写表格。
争论的问题: 人物 一儿 一儿
观点
依据
太阳何时离我们远,何时离我们近?
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你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请帮其中一儿辩一辩。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这场论辩孔子为什么“不能决也”?
任务二: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他诚实,实事求是。
(2)如果你在场,你能否决断呢?为什么?
道理: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同一个问题,
结论不一样。
任务三:运用学到的方法,拓展阅读《日近长安远》,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日近长安远》,填写表格。
问题: 观点
依据
问题: 观点
依据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日远。
日近。
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
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
任务三:运用学到的方法,拓展阅读《日近长安远》,理解文章蕴含的道理
文本结构
插图
孔子见小儿——
小儿辩日——
孔子不能决——
小儿笑
任务四:借助课文层次结构提示,背诵课文
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小儿、晋明帝都是从不同角度选择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要想成为辩论家就要学会这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