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册分课精编201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按册分课精编201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2 10:1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精品)按册分课精编2015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试题:八上
《桃花源记》
一、(2015年山东济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二、(2015年辽宁锦州)
【甲】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乙】 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1)豁然开朗 (2)阡陌交通
(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4)虽有甲兵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根据【甲】【乙】原文完成下表。(4分)
【甲】

设酒杀鸡作食
屋舍俨然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美其服



三、(2015年广西玉林、防城港)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不足为外人道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苦人也
D.得其船,便扶向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便要还家——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到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狭长洞口穿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得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代了。
C.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途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再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陋室铭》
一、(2015年山西省卷)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①可以调素琴 ②无案牍之劳形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有仙则名
3.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①翻译:
选②翻译:
4.下列表述有瀑的一项是( ) (2分)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C.这篇铭文的韵脚是“ing”。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5.完善作者小档案。 (2分)
姓名
刘禹锡

梦得
朝代
主要经历
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示例:
《爱莲说》
一、(2015年四川资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
D.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2-1-c-n-j-y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2015年山东菏泽)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习惯说
(清)刘蓉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②浸淫:渐渐扩展。③踬:跌绊。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增加
B.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C.每履之,足苦踬焉 履:踩
D.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 语: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B.丹之爱,宜乎众矣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C.命童子取土平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给《习惯说》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限标两处,不含句末)(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志”是: ;《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 。(2分)
三、(2015年湖南株洲)
(一)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同予者何人?
②宜乎众矣。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莲之所以“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
四、(2015年广西南宁)
(一)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B.香远益清 自己以为大有所益
C.隋后鲜有闻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
D.同予者何人 予观夫巴陵胜状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宋何罪之有
B.自李唐来 屠自后断其股
C.濯清涟而不妖 丁壮者引弦而战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且焉置土石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烘托自己对莲花的喜爱,惜景抒情;“借花自以为写照”。
B.文章品评菊花、牡丹、莲花,意在慨叹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贪爱富贵者居多。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其中反问句“同予者何人”情感色彩最为强烈。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文:
⑵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核舟记》
一、(2015年上海市)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1-2题(8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1. 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基础积累表。(6分)
文学常识
词语解释
句子翻译
大苏泛赤壁
大苏指___(人名)
水波不兴
兴:___
尝贻余核舟一
译句___
2. 下列不能体现核舟雕刻技艺精巧的一项是(6分)
A 覆盖在船舱上的箬篷清晰可见。 B 船舱有八扇窗,且都可启可闭。
C 能用直径一寸的材料刻成核舟。D 左窗和右窗共刻有十六个文字。
二、(2015年湖北荆州)
古诗文阅读(2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核舟记(节选)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记核桃念珠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者、荷杖者、入定于龛中者、萌树跌坐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议论者、袒跣曲拳、和南而前驱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期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质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虞初新志》)
1.(2分)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B.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寤寐:睡觉的时候。
C.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D.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2.(2分)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先帝称之曰能
3.(2分)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笔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4.(2分)下面对《核舟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方式。
B.选段运用摹状貌、作比较的方法表现三个人不同的衣着、姿态、动作和表情。
C.文中连用“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使人物活灵活现。
D.《核舟记》逼真生动地表现了“大苏泛赤壁”的主题。
5.(2分)下面对《记核桃念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先总说念珠数量、材质和形状,再分别从人物、器具、纹饰等多方面进行说明。
B.文段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C.整个念珠有一百零八枚珠子,每枚刻有三到六尊不等的罗汉,总数达五百之多。
D.初看念珠,作者并不特别喜欢,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6.(3分)用“/”给《记核桃念珠》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栗梵相奇古
7.(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三、(2015年江苏常州)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左右有窗共八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舟长曾不盈寸,人、窗、炉、文,钩画了了,众妙皆备。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21教育网
(魏学洢《核舟记》)
[乙]恽寿平,号南田,明末常州武进人。少敏慧,八岁咏莲,惊其师长。随叔父恽向攻诗画,艺日进。其父恽日初为国子监生,曾上《守御十策》以谋救国。明末丧乱,十余岁而随父兄抗清。多与奇人侠士游,常奔走千里,恍惚①死生,他人色沮神丧,而南田意气如常。二兄继死,明亡,与父归故里。www-2-1-cnjy-com
天下渐定,誓不应科举,卖画以赡父。其山水深得冷淡幽隽②之致,松柳夹岸,游鱼喋③水,风烟俱净,寄情悠远。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天机④物趣,毕集毫端。其“没骨法”花卉,空灵妍妙⑤,着纸欲飞,笔简意丰,获誉“神品”。名动天下,创“常州画派”。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叶售画度日,然非其人不与也。遇知己,累日点染⑥;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康煕时,尚思复明,与复社遗士唱和,有《瓯香馆集》传世。【出处:21教育名师】
(选自《瓯香馆集·序言》,有删改)
[注]①恍惚:捉摸不定。②幽隽:幽静美丽。③喋:吸。④天机:自然界的秘密。⑤妍妙:精妙。⑥点染:点缀景物和着色。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清风徐来________      (2)舟长曾不盈寸________
(3)卖画以赡父________ (4)毕集毫端________
(5)临富贵而失其本心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其人,视百金如草芥,不市一花片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为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和王叔远相比,恽寿平有哪些独特的地方?(依据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www.21-cn-jy.com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简桃核修狭者”“笔简意丰”的“简”意思不相同,“众妙毕备”的“毕”和“风烟俱净”的“俱”意思相同。
B. 咏莲、学艺、与侠士游的叙述,为下文彰显主人公的崇高气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C. “冷淡幽隽”的绘画风格是由画家的个性和家学渊源决定的,寄托了恽寿平对悠远深厚的中华绘画文化的深刻理解。21·世纪*教育网
D. “重写生,常灌花南田,极力描摹”是恽寿平取得艺术成功的重要原因。
《大道之行也》
一、(2015年黑龙江龙东)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唐玄宗以韩休为门下侍郎①,同平章事②。休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③时望。上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常临镜,默默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注释)①门下侍郎:官职名,为皇帝近侍。②同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③允:符合。
(选自《涉史随笔》)
1.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 (2)上常临镜:__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3.实现大同社会是每个人的愿望。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如何才能实现大同社会?(2分)


《三峡》
一、(2015年福建福州)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1·c·n·j·y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2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示下面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 )
(3)既而渐近( ) (4)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沿溯阻绝 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 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 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
5.填空。(6分)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 、 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 的特点,以“素湍”、“回清”、“ ”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 、色、 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2-1-c-n-j2·1·c·n·j·y
二、(2015年湖南衡阳)
阅读《三峡》,完成题。(12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2分)
①沿溯阻绝( ) ②素湍绿潭(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不以疾也 不以物喜
B.其间千二百里 其真无马邪
C.春冬之时 乃记之而去
D.或王命急宣 而或长烟一空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请概括三峡景物的总体特征,并另写一句本文之外的描写山或水的诗词。(4分)

三、(2015年吉林省卷)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本文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虽乘奔御风

(2)属引凄异

3.文章第1段描写群峰占据天地,只有正午、半夜才见日月光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

4.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2分)

5.春冬之时,三峡清奇秀脱,深幽隽逸,趣味良多。请从第3段中找出一处描写“趣景”的句子,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21·cn·jy·com

四、(2015年广西百色)
三峡
郦道元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溯迎而上 B.则素湍绿潭 吴广素爱人
  C.绝巘多生怪柏 群响毕绝 D.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B.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故渔者歌曰 既克,公问其故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
  B.第②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
  C.第④段引用渔歌,突出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
D.第②—④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下列文段的主要内容。(2分)
  江水又东①,迳②巫峡,杜宇③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④无恒故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释】①东:向东流。②迳:通“径”,经过。③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国王,据说派人凿通巫峡。④居治:指政府机关所在地。【来源: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
一、(2015年山东德州)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版权所有:21教育】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二、(2015年沈阳)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 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印度之人 马之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 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乃山阜臆轸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方土地硗确 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7分)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ww.21-cn-jy.com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4.《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4分)21*cnjy*com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5年福建泉州)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注:①肱:(gōng)胳膊 ②义:遵守道义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解释加点词。(3分)
(1)古来共谈??共: (2)夕日欲颓 颓: ?????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记承天寺夜游》
一、(2015年四川重庆A卷)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月色入户( )⑵欣然起行( )
⑶念无与为乐者( )⑷水中藻荇交横( )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刘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表现了复杂的感情,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
二、(2015年湖南益阳)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1cnjy.com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步于中庭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
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2分)2-1-c-n-j-y
三、(2015年绥化)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cnjy*com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③夕舂:夕阳。
1.下列加点字与“止午未申三时”中的“止”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皆被绮绣 D.人恒过然后能改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
译文:
(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2分)
译文:
3.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2分)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3分)

《观潮》
(2015年浙江宁波)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①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因立庙以祠焉”和成语“事出有因”中的两个“因”意思不同。
C.“自是自海门山”和成语“是非分明”中的两个“是”意思不同。
D.“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5.下列与甲文画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3分)
A.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 B.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
C.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 D.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阳过远村
6.乙文用“怒”形容浙江之潮,言简意丰,试作具体分析。(4分)

按册分课精编2015年中考文言文试题:八上答案
《桃花源记》
一、(2015年山东济宁)
答案:1.【答案】A
【评分标准】2分。
2.【答案】D
【评分标准】2分。
3.【答案】(1)(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评分标准】共4分。(1)2分,注意“平旷”“俨然”“属”等词语的翻译。(2)2分,注意 “乃”“无论”的翻译。
二、(2015年辽宁锦州)
答案:1. ①开阔的样子②互相通达③迁徙④铠甲
2.(1) 桃林的源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下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2)相邻国家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互可以听得见,(但)人们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
3. 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甘其食③安其居④乐其俗
三、(2015年广西玉林、防城港)
答案:1、B 2.C3.D
《陋室铭》
一、(2015年山西省卷)
答案:1.①tiáo ②dú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①谈笑有鸿儒 大 ②有仙则名 有名,出名
3.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2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选选①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或选②翻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 A
5.完善作者小档案。 (2分)
姓名
刘禹锡

梦得
朝代
唐朝
主要经历
①他参与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②他积极参与了“古文运动”。
作品
《陋室铭》示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爱莲说》
一、(2015年四川资阳)
答案:1.C(3分) 2.B(3分)
二、(2015年山东菏泽)
答案:1.A
2.A
3.①我唯独喜欢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中清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父亲)看到屋里的坑洼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4.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
5.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第二空: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参考译文】我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侵蚀扩展。每次经过,我总要被绊一下。起初,我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我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
父亲走后,我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我别扭地走了许多天才渐渐习惯起来。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因此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三、(2015年湖南株洲)
答案:1.①很,非常②洗涤
2.①(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②(喜爱牡丹的人)应当是很多了。
3.不蔓枝
四、(2015年广西南宁)
答案:1.D【解析】均为“我”。A.唯独,只/老而无子的人;B.更加/好处;C.少/娇艳,鲜艳。
2.B【解析】均为介词,从。A.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表转折/表修饰;D.助词/疑问代词,哪里。
3.A【解析】“借景抒情”应为“托物言志”。
4.(1)(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或:(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藤蔓,也没有旁逸的枝干]。(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2)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每句1分,意思对即可)
《核舟记》
一、(2015年上海市)
答案:1.苏轼、起、(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
2.C
二、(2015年湖北荆州)
答案:1.B(“寤寐”指醒时和睡觉的时候,意为日日夜夜)
2.C(此为舒缓语气,另外三项为代词)
3.D(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4.D(应为表现了“技亦灵怪矣哉”)
5.D(初看念珠,作者看得并不特别清晰,待细看以后才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6. 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栗/梵相奇古
7.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深情与苏、黄不相同。(重点解释“绝类”“矫首昂视”“不属”)21·世纪*教育网
三、(2015年江苏常州)
答案:1. (4分)(1)缓缓地 (2)竟然不满一寸 (3)赡养父亲
(4)笔下,笔底,笔端 (5)丢失他的天性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力。“徐”与“曾不盈寸”是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书本上有现成的解释,这是考查识记能力。(3)“赡父”是一个动宾短语,采用现代汉语组词法分别组词。(4)“毫端”重点是解释“毫”,联系上下文,从而确定“毫”的意思是“笔”。(5)“失其本心”,这样短语的曾经出现在《鱼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从而明确“失其本心”是“丧失了他的本性”,放在居中,联系上下文翻译得通顺。
2. (5分)(1)曾经赠送我一个核舟,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2)不是他看得起的人,把太多钱财当作草芥一类没有价值的来看,不会买一朵花一片叶。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1)“尝贻”是“曾经赠送”的意思,“盖”表示推测,“泛”是“泛舟”“游览”的意思。关键词翻译准确后,然后调整语序,使之通顺。(2)“非其人”的翻译要联系上下文来推测。从而确定为“不是他看得起的人”;“市”是“买”的意思。21cnjy.com
3. (3分)坦然面对生死,崇尚气节,不重钱财,具有开创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析的能力。两个人相同的地方是“技艺高潮”,而恽寿平独特的地方要抓住细节分析。从“而南田意气如常”可知“坦然面对生死”;从“崇尚气节,临富贵而不失其本心”可知“崇尚气节,淡泊名利”;从“创‘常州画派’”可见其“开创性”。www-2-1-cnjy-com
4. (2分)C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解释以及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C选项的错误,选文没有介绍恽南田的绘画风格形成的原因,属于“无中生有”型。
《大道之行也》
一、(2015年黑龙江龙东)
答案:1.(1)兴起 (2)面对 评分标准:(2分)每个词解释准确各得1分。
2.(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我重用韩休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3. 示例:围绕“善于纳谏,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中的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评分标准:(2分)
《三峡》
一、(2015年福建福州)
答案:1.(1)至于/夏水襄陵 (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2.(1)有时(2)飞奔的吗(3)不久(4)城墙
3.A
4.(1)水清、树荣(繁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2)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水势大 水流急 清澈 悬泉 或:飞漱 瀑布 形 声 或:势
二、(2015年湖南衡阳)
答案:1.参考答案:①溯:逆流而上②素:白色
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
2.参考答案:D
评分标准:2分
3.参考答案:①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日月。
②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有许多趣味。
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
4.参考答案:雄奇壮丽(壮美、雄壮也可);略
评分标准:4分。写出景物特征记2分;写出与山或水相关的诗词给2分,有错别字则不给分。
三、(2015年吉林省卷)
答案:1.答案:郦道元(1分)
解析:准确写出作者即可。
2.答案:(1)飞奔的马 (2)延长 (共2分,每小题1分)
解析:根据书下注释解释词语即可。“奔”是动词用作名词。
3. 答案:围绕“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回答即可。(共2分,侧面描写手法1分;作用1分,答出一点即可)
示例: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侧面烘托出三峡山高(岭连、山多、狭窄)的特点。
解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只有在正午和半夜时分才能看到太阳和月亮。只有山高,岭连,山峡狭窄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一线天的景象。
4.答案: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共2分,每个方面1分)
解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见夏季三峡“水大流急,交通阻绝”的特点。秋季三峡“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肃”侧面写出了三峡流水很少的特点。“水枯气寒,猿鸣悲凉”是秋季三峡的特点。
5. 答案:找出原文语句,适当描写即可。(共3分,原文语句1分,描写2分)
示例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树木的影子,真是美极了。
示例2: 绝巘多生怪柏。怪柏把根扎在悬崖峭壁上,倾斜着躯干,真是情态百出。
示例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那些挂在山崖上的大大小小的瀑布,正带着欢畅的笑声,从高处飞冲而下。
解析:找出的景物要有“趣”。赏析时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从声音、色彩、情态等角度细致地描绘出“趣”。
四、(2015年广西百色)
答案:1.A
2.C
3.D
4. 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⑵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江水向东流经巫峡
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
《答谢中书书》
一、(2015年山东德州)
答案:1.C
解析:C中是名词作动词;ABD中中名词作状语。
2.D
解析:A、表判断;这,代词。B、参与,这里指导欣赏;和。C、交错;参与。D、跟从。
3.示例:①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②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解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①颓、鳞;②子、务。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解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从表现手法和写作目的方面思考。如“猿鸟乱鸣”通过对动物活动的描写,为画面增添灵动感,表现了生命的活力,渲染了欢快的气氛;“吠声如豹”以形象的比喻来写冬夜的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解析:《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书信。作者把冬景写得诗情画意、生趣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与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劝诱和邀请。本文写景特别富有生活情趣,这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于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
二、(2015年沈阳)
答案:1.B
2.(1)高高的山峰耸八云霄,清澈的溪流能见到水底。
(2)(印度的疆域)北面广阔,南面狭窄,形状好像半个月亮。
(3)这是大体状况,大致简要叙述一下。
3.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4.【甲】山川之美 【乙】封疆之域
三、(2015年福建泉州)
答案:1.(3分)B
2.(3分)共同,一起 坠落 欣赏
3.(6分)(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歇”,“乱”各0.5分)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曲”,“亦”各0.5分)
4.(4分)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2分,答出一点即可)
《记承天寺夜游》
一、(2015年四川重庆A卷)
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1.⑴门⑵高兴⑶考虑、想到⑷交错纵横
2.⑴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⑵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D(水不属于庭中的景物)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
4.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二、(2015年湖南益阳)
答案:1.(3分) D 2.(3分)D 3.(3分)A
4.(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
(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
5.(2分)借景抒情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三、(2015年绥化)
答案:
2.(1)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译文: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或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乙】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3.①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②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③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观潮》
(2015年浙江宁波)
一、答案:1.D
二、答案:1.(1)D(2)C
2.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3.D
4.(1)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2)把我的头悬挂在南门上,(让我)来看越国的军队来攻打吴国。
5.B
6.“怒”不仅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能让人联想到伍子胥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