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5 22:1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基于 史实的文学创作,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 痛苦、 煎熬, 几经踌躇后, 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 作为一位父亲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人的伟大胸怀。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所描述的事件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第一部分 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 心情无比悲痛;第二部分写毛主 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经历了艰难的抉择,最后做出了 将爱子葬于朝鲜的决定。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 主席既是父亲、 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复杂内心。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尤其是全 面的了解毛主席这样一位伟人,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好在教材从一年级 开始就编排了伟人文章, 所以毛主席为国为民的优秀品格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 对主席也不陌生,而透过本篇文章让学生理解毛主席在小我和大我中的取舍,对 主席的伟人形象认识得更加清晰、全面,从而借助革命先辈形象点燃学生的崇敬 之情, 激发爱国之志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也是本节课重点突破的。
设计思路:
2022 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 体现课程性质, 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在核心素养中文化自信是首位, 旨在通过语文学 习, 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文化,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的目的。所以在本课教学 中, 我以单元要素“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体会人物内心 ” 为学习 方法引领, 借助课文已有情境, 引导学生不停地想象, 联系已有生活经验, 通过 多种读书的形式,最终将情感透过语言表达出来,从而感悟毛主席与岸英之间深 深的情感,感受到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的伟大胸怀,使毛主席的人物形象鲜 明立足于情感十足的语文课堂,最后再通过拓展更多毛主席诗词和布置作业阅读 红色书籍,更能帮助同学们理解伟人情怀源于少年立大志,达到借助优秀革命文化作品, 提升自身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修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1 、 通过对毛主席的动作、语言、 神态描写中,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 、 感悟伟人形象, 激发崇敬之情, 从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 、 借助文章理解, 深刻感悟“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毛主席的动作、 语言、 神态描写中,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 感悟毛主 席以国家为重, 不徇私情的伟大胸襟, 激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 难点: 借助文章理解, 深刻感悟“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回顾内容, 明确要求
1 、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10 课, 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上节课 的学习, 你了解到本文为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 请快速回顾课文, 梳理内容。
2 、 1950 年的朝鲜战争, 我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其中, 就有伟大领 袖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当毛岸英牺牲的消息从战场上传来的那一刻,毛主 席的表现让你有了怎样的感悟,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本单元的学习要求认真品读 课文第一部分, 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 语言、 神态的语句, 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 开始学习吧。 设计思路: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能简单 描述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是需要掌握的阅读素养。本篇文章篇章结构非 常明显,借助文章内容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走入课文情境,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夯实课后第一题。
二、 聚焦悲痛, 体会父子情
1 、 生自由读文, 圈画关键语句, 教师边走边巡视。
2 、 生自由分享交流。 预设: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 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 只是一支接着 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 1 ) 师总结借助动作刻画, 更容易走进人物内心, 指生读后引导想象:同学们, 一般人在什么情况下会一言不发, 不思茶饭, 此时此刻, 一言 不发的毛主席会想些什么?
( 2 ) 借助想象再次指导朗读: 是啊, 和儿子相处的画面一一浮现在脑 海里, 指生带体会读, 全班读。 ( 生读, 师板书寻常父亲) 预设: 那一次次的分离,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 会 . . . . . . “岸英! 岸英! ”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生交流, 师总结点评, 相机渗透阅读方法, 阅读文章时, 联系上下文前后 勾连来读一读更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毛主席的这份难以置信,能否借助声音再现? 其实, 岸英与主席的一次次分离, 并不止这些, 出示毛岸英生平视频。
② 透过资料了解毛岸英生平, 再引导学生感受毛主席的爱子情深。
③生交流后, 师相机引导朗读后总结: 走进人物内心, 入情入境地朗读, 就 是能够打动人心。 预设 3 : “岸英! 岸英! ”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缩的眉头, 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师引导想象: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 (情不自禁) 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 指生读。
3 、 师对第一部分进行总结:孩子们, 刚才我们通过抓住描写毛主席语言、 动作、 神态的语句进行想象体会, 走进了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了他的悲痛之情, 这种方法就是聚焦描写,体会内心,这种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感受人物内心,更能 帮助我们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运用这种方法自由学习课文 第二部分,深入体会一下毛主席在面临将岸英遗骨运回身边还是葬在朝鲜时的内 心情感。 ( ppt 出示抉择)
设计思路: 通过圈画关键词, 勾联前后文, 让学生能够依靠语言文字聚焦关 键情感, 再借由画面、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激发想象,代入到情境中,更能让同学 们体会到毛主席身为寻常父亲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再借助声音表达情感,让学 生有所感, 教师适时的总结阅读方法, 对下一部分的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二、 聚焦抉择, 体会伟人情怀
1 、 出示学习要求, 生自读, 自学。
2 、 小组交流、 讨论
3 、 指生交流:
( 1 ) 生回答后, 师借助理解词语 “ 眷恋 ” 引导想象: 我们想一想, 毛主席从接 到第一封电报,到此时的第二封电报,这其中毛主席有没有停止过对岸英的思念, 有没有停止过内心的悲痛?那么当毛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时会想些什么?
( 2 ) 指生谈体会, 相机指导朗读这一句话, 全班读。
预设: 虽然毛主席很想见毛岸英最后一面, 但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 他若有所 思地说道: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 子,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
( 3 ) 生交流, 师追问: 很快是多快。 强调总结: 念头转瞬就被压制了, 从而感 受到主席的不徇私情。
( 4 ) 师引导关注搞特殊, 从中体会到毛主席没有利用自己是国家主席的这一特 殊身份, 把爱子的遗骨从朝鲜运回,也是为了中朝两国的友谊,顾全大局,不徇 私情, 令人敬佩。
(5 ) 换位思考, 深入体会: 原本毛主席可不可以这么做?为什么? (生交流)
( 6 ) 师继续追问: 可以理解, 为什么不这么做?借助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 毛主席的心怀天下的伟人胸襟。
( 7) 出示毛主席与好友的谈话内容, 加深对伟人博大胸襟的理解。
( 8 ) 借助资料和朗读后再感受毛主席为什么要强忍内心的悲痛。
( 9 ) 配乐, 创设情境师生合作读:
师: 此时此刻, 想到岸英奔赴朝鲜, 因为工作繁忙, 未能见上一面时, 竟成了永 别时 ——
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仰起头, 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 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 当他想到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
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仰起头, 望着天花板, 强忍着心中的悲痛, 目 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师: 然而, 他又想到 ——
生: 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是主席就要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