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20:0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 读懂魏征的劝谏艺术,并能在习作中形成自己恰切的理性表达,发展自己的思维品质。
2. 掌握“疏”的内涵和文体特征。
3. 揣摩重要语句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总结魏征“十思”
的内容。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唐太宗李世民。
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太宗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十思
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唐以前“讽”无恶意讽刺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魏征
明人王船山曾评论说:“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读通鉴论》卷十一)
清代的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过:“贞观中直谏者, 首推魏征。”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巨鹿(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曾出家为道人,六易其主,后封郑国公,谥号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等名言。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6
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的局面。
后来,太宗日渐骄奢,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在这一年的3-7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
据说太宗看了这些奏疏,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表示将从谏改过。
写作背景
疏通文意
9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要求,追求。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zhǎng):生长。
形使动,使…牢固。
古义是树根。
泉流,名词。
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
(jùn):疏通。
德行和道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望、求、思:“指望”。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
厚:丰厚。
最愚笨无知的人。
何况。
明智,有才能的人。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主持,掌管。
帝位。
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天地间。
形容词作名词,重位。
至高无上的皇权。
考虑。
形作名,安定的生活,危险的境地。
动词,“实行”。
转折连词。同“而”。
保持。
战胜,克服。
水流,名词。
翻译: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当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美好。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喜庆,福禄。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古义“泛指所有帝王”,
今义为“国家最高领导人。”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重大的。
显著。
深切忧虑。
连词,“却”,表示转折。
的确。
保持。
表示推断的语气词。
难道。
代词,代指天下。
翻译:所有的帝王,都承担着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没有谁不(因为)深切地忧虑而治国之道显著的,功业建成后却德行衰减。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就很少了,难道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以:连词,表修饰。
古义指“放纵情感”,今义为“尽情”。
以:连词,表并列。
轻视别人,“物”在此处指“除自己以外的人”。
指北方与南方。
古义指“陌路人,陌生人”,今义为“走路”。
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可使胡越之人也团结成一体,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百姓),最终(百姓)苟且免于刑罚,却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情。飞速前进的车驾却用着腐朽的绳索,难道可以轻视吗?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督责。
代词,代指百姓。
介词,“用”。
通“震”。
连词,“却”,表转折。
感念,感激。
名词用作状语。
译为“大小”。
百姓。
深切警惕。
疾驶的车辆。
难道。
轻视。
君人者,诚 能 见 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
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 盘游, 则思 三驱 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 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名作动,统治
如果
感兴趣的东西
表目的
兴作建筑
使…...安宁
约束
骄傲自满
名作动,居于…之下
以...…为乐
打猎
猎网只布三面
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堵塞
蒙蔽
考虑到
使…...端正
排斥、罢免
通“毋”
翻译: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做到:
1.看见很想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
2.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
3.考虑到帝位高危,就想到要保持谦虚,约束自己;
4.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的下游;
5.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网开一面,以此作为限度;
6.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谨慎;
7.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
8.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
9.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
10.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
总此十思,弘 兹 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 之大道哉!
这,此
九种德行
有能力的人
好的建议
用尽
竭尽
散播、扩大
献出
忧烦的事情
出游
据说是上古两位仙人:赤松子、王子乔
教化
管理
奴役
损毁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
翻译:
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洒播他的恩惠,诚信的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尽情享受出巡游玩的快乐,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自己的耳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文本探究
如何理解魏征提出来的“十思”?
相关资料补充示例:
魏郑公(魏征)进谏劝阻唐太宗前往泰山封禅,说:“如今有一个人,患病十年,经过治疗将要痊愈。此人瘦得皮包骨头,却想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肯定做不到。隋朝末年社会动乱,不止是十年的时间,陛下作为天下良医,百姓的疾苦虽然已经解除,但还不很富裕。要祭祀天地(向它)报告大功完成,我心里还是有疑虑。”唐太宗无言反驳。
十思的针对性
①王珪谏太宗出美人——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张玄素谏修乾阳殿——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③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④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⑤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⑥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⑦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⑧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⑨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细读文本,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十思”“五欲”
分析和概述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细读文本,思考:“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十思”“五欲”
分析和概述
①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两思”强调了“戒奢以俭”。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从物质享受方面规劝唐太宗要克制物欲,适可而止。
②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此“两思”为戒骄躁。实际上是要“竭诚以待下”,劝唐太宗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以免君臣离心。这是从思想修养方面进行劝谏

③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此“两思”为戒纵欲。从生活和为政方面规劝唐太宗不要放任纵欲,不要盘游懈怠,要勤勉于政事
④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此“两思”是说“兼听则明”和“偏信则暗”。从用人政策方面规劝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亲贤远佞
⑤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此“两思”从执法方面劝诫唐太宗要依法办事,赏罚分明。即赏罚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有所偏颇
魏征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十思”,而是从常识和历史经验角度论证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首先,向君主提出规谏,成功与否的主动权在君主一方,劝谏者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直接提出解决方案无疑是对君主当前行为的直接否定,规劝效果无法保证;
其次,从德义入手,点位很准,站位很高。一方面把君主治理国家的君道纳入宇宙万物的规律之中,消解了君权的神秘性和独特性,给规范君权找到一个标准和依据,就如“木固其根”“水浚其源”一样,人君安国就应积其德义;另一方面,又将唐太宗的治国放入历代君主治国的时间维度,从成败得失的角度探讨治国的要义,这是唐太宗最想听的。
26
一个人一旦成为了统治者,
是很难与普通百姓共情的
27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昨皇甫德参上书言,朕修营洛州宫殿,是劳人也;收地租,是厚敛也;俗尚高髻,当是宫中所作也。此人欲使国家不役一丁,不收一租,宫人皆无髻,乃称其意耳。事既讪谤,当须论罪。”公进谏曰:“贾谊当汉文之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三,可为长太息者五。’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心,激切即似讪谤,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在陛下裁察,不可责也。”太宗曰:“朕初欲责此人,若责之,则谁敢言者。”因赐绢二十匹。
魏征先是引用“贾生涕”的典故,巧妙地说明了“激切”与“讪谤”的相似;然后又引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句子劝解唐太宗:皇甫德参即使是一介狂夫,圣君也必然可以选择听取其正确的地方。寥寥数语,要言不烦,便点醒了唐太宗。
劝谏有风险,言辞须讲究
28
太宗此时“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但看完魏征的奏疏之后,为之震动,书写《答魏征手诏》,魏征在劝谏艺术上有何独到之处?
苏洵在《谏论上》中曾言:“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29
通篇只重一“思”字。——《古文观止》
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思些什么-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劝谏艺术:条理清晰
劝谏艺术:条理清晰
劝谏艺术:骈散结合,字数适宜
骈散结合。从语言的层面上讲,骈文的语言华丽,散文的语 言自然流畅。两种不同语言的有机结合,既能彰显奏疏的庄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疏”是上呈皇帝御览的文章,这种特殊的文体要求魏征下笔之时,不能肆意挥洒。据说,明代的茹太素就因上奏章字数太多被朱元璋打了板子,此后,朱元璋更是下令严格限制奏章的字数。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忠贞护义
理性规劝
骈句
第一段: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第二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第三段: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散句
(恭敬、谦虚)
(担忧、急切)
(恳切、关心)
恳切深厚
情感真挚
34
劝谏艺术:得体,投其所好
得体:称呼,魏征称自己“下愚”,称太宗“明哲”“元首”。
投其所好:
唐代皇帝以李耳后代自居,魏征则在本文中多次引用老子的话。教材里注释的有:“居域中之大”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见可欲”出自《老子》第三章;“知足”“知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等等。
唐太宗晚年喜好长生,乃至后因误食丹药而亡,魏征就以“松、乔之寿”利诱之。
35
劝谏艺术:理谕之
比喻论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6
劝谏艺术:理谕之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7
劝谏艺术:利诱之
思其所欲
魏征在有的放矢地提出“十思”之策后,又用了近百字描绘其前景:“文武争驰,君臣无事……”这幅美好的政治前景图,应该说大大强化了劝谏的效果,可以诱使唐太宗克服纵欲享乐之心,努力做到居安思危。
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本文的进谏为何被唐太宗接纳呢?
唐太宗:英明虚心、畅达言路
闻谏有诚、择善而从
魏 征:态度谦恭、言辞恳切
切中要害、令人信服
本 文:思路清晰、说理透彻
语言简洁、令人信服
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现实意义?
A组
我从“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懂得了_知足常乐_
我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懂得了_________
我从“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中懂得了_________
讨论分析:魏征所言“十思”现实意义?
B组
我从“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中学到了_克制 _
我从“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中学到了_________
我从“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中学到了_________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对象
背景
目的
策略
效果
魏征
烛之武
邹忌
共同规律
唐太宗
秦穆公
比较教材中魏征、烛之武、邹忌三人不同的劝谏艺术
齐威王
贞观盛世
贪图享乐
兵临城下
临危受命
革除弊政
增强国力
长治久安
安居乐业
纾解国难
保全郑国
战国风云
群雄割据
设喻对比、以史为鉴
劝之以方、动之以情
现身说法、婉言讽喻
以退为进、分析利害
置之几案
事等弦韦
秦军驻守
晋军撤退
广开言路
诸侯朝齐
动之以情(站在对立场,思其得失,以史为鉴)
晓之以理(比喻、对比、类比等)
劝之以方(曲径通幽、对症下药)
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李世民命将作少监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杜如晦等功臣像置入凌烟阁,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魏征位列第四。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陈国公侯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魏征曾经推荐二人,这时,李世民怀疑他结党营私。
魏征曾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晓后,愈加不满,于是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亲征高丽,尽管取得胜利,却仍因未能灭高丽而后悔。回师之后,他慨然叹息说:“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召魏征家人到行营赏赐慰劳,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并重新立起墓碑。
魏征人格:直谏佑苍生
魏征人格:直谏佑苍生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多少忠臣义士,尽忠直谏,但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
“文死谏,武死战”,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忠诚与勇气,责任与担当。
唐太宗和魏征成就中国明君忠臣的传奇,一个虚怀若谷,善于纳谏,是“明君”;一个忠心耿耿,敢于直谏,是“诤臣”。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以及“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贵,中不侈亲戚,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的精神所折服。
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震慑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古今异义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以之为”的简略,即“把它当作”
今:认为
凡百元首
古:帝王
今: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路人
今:走路
必固其根本
古:树根
今:事物的根源或重要的部分
则纵情以傲物
古:放纵情思,放纵感情
今:尽情
形容词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大地位
不念居安思危
安定的情况,危险的情况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谗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好的建议
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定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疲倦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使……虚心
乐盘游
以……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