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溜索
【练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腮帮(sāi) 呕吐(ǒu) 战战兢兢(jīn)
B.蓦地(mù) 涓涓(juān) 锱铢必较(zī)
C.顷刻(qǐng) 脑髓(suí) 千钧之力(jūn)
D.跺脚(duò) 鬃毛(zōng) 自甘堕落(duò)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探视 铃铛 磕头 拳打脚踢
B.盘桓 溜索 雄壮 耳闻目睹
C.扭绞 咧嘴 黏汗 悬崖石壁
D.滇西 马帮 绝壁 意想天开
3.根据释义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马却更觉 (拿不定主意;犹豫),牛们也慢下来。
(2)俯望那江, (出乎意料地;突然)心中一颤,惨叫一声。
(3)那索似有 (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仿佛再有锱铢之力加在上面,不是山倾,就是索崩。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5.参照下面例句,请在“生命”“攀登”“耕耘”“信念”这些词语中任选一个作为主题,仿写两句。
例句:如果说生活是一首奋进的乐曲,那么跌倒是不可或缺的音符。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6.从文中找出描写首领的语句,分析其形象特征。
7.第5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简要分析。
8.说说课文第6段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练能力】
(革命文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父亲的军毯
①十天了,孙瑞斌的老父亲孙士田嘴里一直含混不清地说着:“冷,好冷啊。”孙瑞斌已经为他盖上了两床被子,可父亲还是说冷啊,冷啊,黄河冷啊。父亲的眼睛总看向一边,孙瑞斌觉得父亲一定还有话说。他把耳朵贴在父亲的嘴边,只能听到几句含混不清的话。
②父亲是个老革命,战争年代当过民兵排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地区做过局长。可他这个老革命的儿子,没沾上父亲一丁点儿光。那年招干部,父亲第一个就把他的名字划掉了,说他只有初中学历,当不得干部。每年来看望父亲的老部下接二连三,每次都问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组织解决的,可父亲总是摇头。
③那天,父亲的眼睛始终不离屋子的一处角落,那里有一个红漆柜子。妹妹打开红漆斑驳的柜子,取出一条老旧的毯子。往外拿的时候,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看到这条毯子,父亲的眼睛里突然闪出一星光亮:“冷,冷。它,暖,真暖。”他的嘴里吐出了新鲜的词语。
④八十八岁的父亲在卧床一年之后说起话来,言语比之前清晰许多,让孙瑞斌大为惊讶。他终于想起来了,黄河,黄河,那真的是黄河。
⑤那是解放战争时的事了。那天,人民军队强渡黄河,作为民兵排长的孙士田带着民兵去帮忙。忽然天降大雨,6月里出现了罕见的低温。冷啊,真冷啊,只穿着一件破烂褂子的孙士田站在木筏子上,嘴唇发紫,瑟瑟发抖,手中的橹桨越来越不听使唤。河水起起伏伏,他感觉头晕目眩,终于脚下一软,一头栽倒……就在这时,一双大手托住了他,他被放平在木筏子上。接着,一条毯子盖住了他。
⑥当他醒过来的时候,他正躺在自家的炕上,身上还盖着那条草绿色的毯子。妻子说,部队已经顺利渡河走了,一名战士把他背了回来,说他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让他好好睡一觉。这条毯子是从敌人那缴获的,首长说送给他做个纪念。首长还说,他们忘不了乡亲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他把毯子捧在怀里,埋怨妻子:“这怎么行 这怎么行 你怎么不把我叫起来 更不该收人家的毯子。就算推辞不下,也该知道对方叫什么名字,那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啊!”妻子摇摇头:“我问人家,人家也不说。”
⑦父亲走时,那条毯子还盖在父亲身上。父亲给孙瑞斌留下了一句话:一定要想办法找到那名送他毯子的解放军战士。
⑧转眼几年过去了,孙瑞斌始终无法找到那名解放军战士。想当初革命胜利后不久,父亲离开家,先后在南京和北京读书,毕业后到西北军区工作,转业后又在天水、平凉等地工作。父亲走了那么多地方,换了好几个单位,都没找到毯子的主人。他孙瑞斌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⑨父亲走后,孙瑞斌想了很多,虽然父亲当初不肯“照顾”自己的工作,但要不是父亲,他也不会憋着一口气挑灯夜战,参加成人高考,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回眸过往,他从父辈的身上明白了好多道理。
⑩后来,孙瑞斌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他把那条沉淀着父亲气息和体温的军毯送进了一家红色博物馆。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每一个来博物馆参观的人,都将听到军毯的故事,人们恍然走进了那个黄河奔腾、冷雨刺骨的日子。满屋子静悄悄的,有老人,有中年人,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
(作者:马宇龙。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孙士田盖了两床被子还感觉冷,设置悬念,为下文叙事做铺垫。
B.父亲看到一条破旧的薄毛毯却说“真暖”,且眼睛里闪出一星光亮,体现了这条军毯对父亲的重要意义。
C.第⑧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反问句加以强调,突出孙瑞斌是“一个和部队没有交集的普通人”,不可能找到当年送毯子给父亲的解放军战士。
D.文章结尾段写到参观红色博物馆的“还有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表明青少年一代将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继承好红色基因。
10.品读句子中加点的语句,简要赏析。
(1)那毯子分明有些僵,有些硬,不像是编织的,倒像一块破损的薄土坯。
(2)他觉得,这是它最好的归宿。
11.有人说,第⑨段内容与表达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么看 请谈谈你的理解。
12.孙士田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三点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A项,“战战兢兢”的“兢”应读jīng;B项,“蓦地”的“蓦”应读mò;C项,“脑髓”的“髓”应读suǐ。
2.D 【解析】D项,“意想天开”的“意”应是“异”。
3.(1)迟疑 (2)蓦地 (3)千钧之力
4.B 【解析】本段话通过人与山的对比,得出人与山的区别。解答此类题可以使用排除法。横线前面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项。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项。
5.示例一:如果说生命是一片广阔的大海,那么挫折是骤然翻起的浪花。
示例二:如果说攀登是一片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是飘浮不定的云彩。
练阅读
6.描写首领的语句:①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
②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③首领缓缓移下马,拐着腿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
④(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⑤猛听得空中一声呼哨,尖得直入脑髓,腰背颤一下。回身却见首领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拐着腿弹一弹,走到汉子们跟前。
分析:①“懒懒”表现出首领的不在意,说明首领对过溜索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稳稳”“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对比,表现出首领的从容与自信。
③溜索前首领下马“举手敲一敲那索”,体现了首领细心、认真、负责的性格特征。
④带“我”溜索时提醒“我”不要看下面,体现了首领认真负责、关爱部下的性格特点。
⑤首领溜索、下索动作麻利,气定神闲。
7.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有力地表现出峡谷的深邃、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铺垫。
8.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我”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也让读者如临其境。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练能力
9.C
10.(1)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父亲的军毯比喻为一块破损的薄土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军毯的破、旧、薄、僵、硬的特点,表现了军毯存放之久以及父亲对军毯的珍爱。
(2)“归宿”的意思是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在这里,“归宿”一词体现了孙瑞斌寻找送军毯的解放军战士不得而给军毯寻觅到适合之地的得偿所愿的心理。
11.示例:不可删去。第⑨段交代了孙瑞斌对父亲的行为的理解,照应了前文。正是因为理解了父辈的精神,才更希望这种精神得到传承、弘扬,为后文孙瑞斌把军毯送进红色博物馆做铺垫。
12.示例:①严格要求子女,不以权谋私。从招干部时他第一个把儿子的名字划掉和在老部下问有什么困难时总是摇头,可见其“严格要求子女,不以权谋私”。
②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在气候恶劣的情况下,“帮助部队渡河,三天三夜没合眼,也没吃一口饭”,可见其“意志坚定,不怕困难”。
③有感恩之心,牢记救助之情。从醒来得知军毯来历对妻子的埋怨和执着寻找送军毯的解放军战士等,可见其“有感恩之心,牢记救助之情”。
易百·课时提高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