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13 短文两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13 短文两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00:5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短文两篇
谈 读 书
【练基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  )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xún zhāng zhāi jù(   ),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  )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zī zī bù juàn(  )。
2.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B.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装饰言辞,使之有华彩)
C.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D.狡黠者鄙读书。(狡诈)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4.文中“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请简析。
5.“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②第一,书多易使读书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③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④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作者:朱光潜。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①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是放下书,走出去行动的能力。
②读书肯定是好事,但也容易令人产生这么一种幻觉:读过某些道理,便以为自己懂了。人们常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的一生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而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往往是非理性的。这就是人最大的弱点:人是受情感驱动的,因而也是脆弱的。你读了再多的书,学会了再多的道理,在你面对实际的困境的时候,往往派不上什么用场。
③你知道要学会投资自己,以期在未来收获机遇,但当你结束了一天的劳累,你是否真的能关掉电视剧和电影,强迫自己好好去读几页书
④你知道理性的人追求边际效益,不考虑沉没成本,但当你真的面对抉择,要放弃你坚持了两年、三年、五年的东西,你能够放下执念吗
⑤你知道做出决策时要排除情感干扰,权衡各方面利弊,可当你面对能左右你未来十年的选择时,你是否真的能做到心如止水
⑥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⑦这两样东西,只有当你去经历了很多事情,沮丧过、失望过、痛哭过,你才能真正地拥有。生命中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寒冷和深渊,只能够自己去面对。没有谁能够代替你去承担,也没有哪本书能够帮你去抵抗。
⑧知行合一,最难的永远是行。所以,好好去体验身边的生活。去做一些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去挑战自己的极限,去经历。不要怕风险,也不要怕损失。书可以教会你各种各样的招式,但如果你不在实战中用出来,就永远算不上一个高手。
(选自《读书永远学不来的能力》,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书要精读,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论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C.材料一中认为多读书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内在;材料二中认为,读书给不了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
D.材料一中巧用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明道理;材料二中善于推理,以逐层深入的方式阐明道理。
7.请简要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8.材料二中第③~⑤段连用三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9.读了朱光潜的《谈读书》后,大家看法不一,展开辩论。请你结合短文对小棠的观点进行辩驳。
小棠:我非常赞同《谈读书》中的观点。书多了反而是累赘,选几本读一读即可。这样既能节约时间,也能“变化气质。”
你:你曲解了朱光潜先生的本意,  
不 求 甚 解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B.不要固执一点,咬文爵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C.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
D.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券有益。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②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
③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A.务(致力) 鄙(低劣)  范(模范)
B.务(务必)    鄙(低劣)    范(衡量、检验)
C.务(务必)    鄙(看不起)    范(模范)
D.务(致力)    鄙(看不起)    范(衡量、检验)
3.课文知识填空。
《不求甚解》是从    开始,接着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    。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请简析。
5.第6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6.本文指出“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结合链接内容和你平时的读书习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一 为学读书,须具耐心,细意去领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链接二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练能力】
(核心素养-文化传承)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一 刀 一 篾
祖父是村里有名的竹篾师傅。小时候,我常见他独自研究着那些细长的竹竿子。他编的篾器主要有青、黄两色,青篾器绿意盎然,精致灵巧;黄篾器灿然可鉴,古色古香。他编的竹椅、篮子等足见功夫,大的朴拙端雅,小的灵巧细腻。
我的童年从不缺玩具,祖父编的竹哨子、竹扇、鸟笼等,陪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日子。
邻舍曾用两本小人书换过我的一把用湘妃竹制成的折叠小竹扇。扇页用桐油浸泡过,对着太阳欣赏,薄如蝉翼,灿然若金。小竹扇的一面画着写意的古代村居图:小桥流水,茅屋翠柏,红枫秋菊。另一面则写着四句诗: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来人借看花。
“画有出处,诗有来源,诗情画意尽显于一把小折扇中,且整体浓而不俗,淡而不薄,非普通手艺人所能及;一扇在手,如对名士,画作古朴雅致,精细工谨……”后来,隔壁住着的一位国画老师对小竹扇如此鉴赏。
一扇虽简,但要真正掌握手上功夫却极为不易。祖父说,做扇子就是做口碑,要视质量为生命。从砍、锯、切、削、拉、磨,从扇面到扇骨到贴边,每一个细节都深有讲究,每一个过程须严格把关,60多道工序都倾注着心血。
用最平凡的材料,做出最高的工艺,这才是匠心。
有一年,家里来了个新篾匠徒弟,我叫他王哥。他用弯刀制竹身,用锯子割竹头,还用竹子做小蜻蜓给我。祖父特意对他说:“做好十二种蒸笼,你就可以出师了。”那段时间,他表情凝重,目光炯炯。每天早上,手起刀落间,他的膝盖上堆满了薄如纸张的篾条,两只手各自捏着篾条在胸前来回环绕,时而用力一拉,时而轻轻一捻,犹如太极,刚柔并济。
做蒸笼讲究“蒸一口气”,特别是蒸床的竹片缝隙必须恰到好处,窄了蒸气上不来,宽了气全跑了。此时,他用棉布将烤好的竹片拉成一个个圆圈,以木夹子夹住,接着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刨平,一气呵成。整个过程没见他用过尺子,一切尺寸都在他心里。经纬相间,竹篾成形。十二种蒸笼做好了,它们立在堂屋里,像一位位智者。王哥长长出了一口气。
王哥做的十二种笼屉,有圆形、方形的,有单层、双层和多层的。在祖父赞许的目光里,它们个个看起来刚韧相济,方圆周正。记得他临走时,从背篓里拿出一个小竹塔送给我。多年后,我才看清竹塔底部还刻有四个字“勤学苦练”,那份美好和温暖让我记忆犹新。
那年暑假,我也学起了篾艺。祖父说:“从做扇子开始吧。”篾匠活儿,看似无斤两,提起重千钧。第一步划篾,我一刀下去,一路歪斜,宽窄失衡,厚薄不匀。不是竹子划到手背,就是刀子割伤手指。多少次忍痛继续,一手握竹,一手握刀,从头再来。
经一个多月的苦练,我双手布满老茧,也破解了划篾这道技术难关。竹片越划越细,也越划越精。一根宽2毫米的竹丝,在我手中反复刮削,变得纯白透明,如绸似缎。若把它抛向空中,会像蒲公英一样飞舞。
时光深处,众多手艺人用一辈子坚守着一门技艺,默默地把它发挥到极致。这种如大树般坚定执着的精神,让我感佩。
(作者:陈白云。有删改)
7.文中围绕“一刀一篾”写了哪些事情 请简要概括。
8.(新考法)萌萌阅读文章后发现本文文辞精美,不由得对文中两个句子做了批注,请将其批注补充完整。
(1)扇页用桐油浸泡过,对着太阳欣赏,薄如蝉翼,灿然若金。(批注:句子修辞手法运用精妙……)
(2)两只手各自捏着篾条在胸前来回环绕,时而用力一拉,时而轻轻一捻,犹如太极,刚柔并济。(批注:句子人物描写细腻……)
9.文章写隔壁住着的一位国画老师对小竹扇的鉴赏用意何在 请简要分析。
10.(新情景)竹篾编制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被称为“指尖上的文化”,并成功入选中国非遗。三秦中学的校报小编想把这篇文章选入“不能被遗忘的传统”专栏。同学们对“一刀一篾”的含义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1.(新考法)如果将本文拍摄成名为“传承”的微电影,你觉得应将谁作为故事的主角 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谈 读 书
练基础
1.jié nàn 寻章摘句 jǔ jué 孜孜不倦 
2.B 【解析】“文采藻饰”的意思是“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依据句意,可知B项不正确。
练阅读
3.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如果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
4.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既举了大量的例子,又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的疾病来作比,来论述读书的价值和作用)。分析略。
5.对于好书,如果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等提炼后的内容,就容易失掉精华,不能领略其中的真味。这是告诉我们,好书要精读、细读(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练能力
6.C
7.两则材料分别阐明了学会精选、精读和落实知行合一的具体做法。
8.示例:①三个问句构成排比,结构整齐,论证有力,突出强调“书可以告诉你很多道理,但永远给不了的,是面对困境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以及做出选择时坚决的心境”,并能引发人们对读书的思考;②三个反问句单独成段,给人以醒目明快之感,向第二人称“你”提出疑问,如同面谈生活家常,论述亲切自然。
9.示例一:朱先生的观点不是这样的,所谓的“书多是一种累赘”,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读者“不专精”,会“迷方向”;另一方面,书多且质量不一。“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所以我们要“选得精”,而不能随便选几本书读一读。示例二:“选几本书读一读”,少读书可“节约时间”等看法是不对的。朱先生反对的是贪多而不深入地读书,没说可以不认真读书。文中他强调书要“选得精,读得彻底”,才能有助于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
不 求 甚 解
练基础
1.C 【解析】A项,“戒”应为“诫”;B项,“爵”应为“嚼”;D项,“券”应为“卷”。
2.D
3.批驳别人的观点 虚心和会意 反复阅读
练阅读
4.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好读书”是不可缺少的前提)。其次,读书的关键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不求甚解”。离开了“好读书”,无所谓“不求甚解”。
5.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诸葛亮“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6.示例:按“不求甚解”的精神,读经典著作关键在于领悟其精神实质,不能死抠一字一句,要从整体上理解大意,着眼于全局。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完整地读完经典著作,全面理解,然后熟读精思,层层深入。
练能力
7.示例:①祖父研究竹竿子,并编出各种出彩的篾器伴“我”成长;②王哥跟着祖父学篾艺,勤学苦练,在完成十二种蒸笼后成功出师;③“我”学篾艺,破解了划篾这道技术难关。
8.(1)示例:句子修辞手法运用精妙,句子将扇页比作蝉翼,又将阳光照射下的扇页比作金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扇页的轻、薄与耀眼,突出祖父的手艺高超、技艺精湛。
(2)示例:句子人物描写细腻。运用动作描写,“捏”“环绕”“拉”“捻”这一系列动词,准确形象地写出王哥制作蒸笼时的动作,突出了其手法的熟练轻巧、干净利落,侧面写出王哥制作篾器进步快、手艺精。
9.①突出祖父制作的小竹扇艺术价值高,表现出祖父竹篾技艺精湛、诗画涵养高、对待作品耐心细致;②为下文突出祖父视篾器质量为生命,倾注心血打造作品,具有“匠心”做铺垫。
10.示例:①篾匠制作篾器时最重要的工具和材料——篾刀和竹篾;②篾匠用最平凡的材料,却做出最高的工艺,表现出以祖父为代表的篾匠的手艺高超;③赞扬了像祖父一样的传统手工艺人,坚守初心、坚定执着,以一刀一篾制作篾器,传承传统手工艺,表达了对这些人的尊重和敬佩之情。
11.示例一:我觉得应将祖父作为主角。理由:祖父是村里有名的竹篾师傅,他常常独自研究那些细长的竹竿子。他编的篾器精致灵巧、灿然可鉴、古色古香,他还将自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给了王哥等徒弟,是当之无愧的竹篾编制的传承人。
示例二:我觉得应将王哥作为主角。理由:王哥向祖父拜师学艺,勤学苦练,学好手艺,受到祖父的赞赏,成功学成出师,成为竹篾编制的传承人。
示例三:我觉得应将“我”作为主角。理由:那年暑假“我”也开始了竹篾编织学习,并且受到祖父的指点。“我”深知,众多手艺人用一辈子坚守着一门技艺,默默地把它发挥到极致。这种如大树般坚定执着的精神,让“我”感佩,相信有这样思想的人一定会坚定地将竹篾编制技艺传承下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