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14 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课时提高练 14 山水画的意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00:5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山水画的意境
【练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异一样。四川人说:“é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富丽堂皇,给人金壁辉煌的印象。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渲染(  ) é(  )眉 颐和园(  )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文中画波浪线语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论证了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这一观点,简洁而有说服力。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考试失误,他感到非常惆怅。
B.影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诡异的气氛。
C.学问从实地上用功,议论自然确有根据;若浮光掠影,中无成见,自然随波逐流,无所适从。
D.眼前这挂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互相映衬,真是别具匠心。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作者先提出“意境就是    ;写景就是    ”的观点;再以人们熟悉的中国诗词为例,阐明了景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获得意境的方法是    ;最后,指出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注意运用好的表现方法——意匠,使论述更全面。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请根据课文第3段的观点,再举一个古诗的例子,分析诗中所包含的意境。
5.作者要论述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开头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6.作者是如何论述“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一观点的 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吗 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说明。
7.你如何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练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作者:毛泽东。选自《沁园春·雪》)
材料二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瘦细,/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寒里日光淡了,渐斜……/就是那样地/像待客人说话/我在静沉中默啜着茶。
(作者:林徽因。选自《静坐》)
材料三 突然凉爽下来的天气,让我感到身心松弛的同时,人却变得慵懒、懈怠了起来。
无聊之极,走进我久违了的顶上花园,推开门,迎面扑来一阵浓淡相宜的清香。顺眼望去,那银桂竟然在七月末便提前开放了!那团团簇簇聚集在枝干叶柄上的乳白色小花,正纷纷攘攘地开放着,徐徐地洒着它们生命的清馨——真是应了哲人之说:花儿不因人是否光顾、光临,照样芬芳!
宋人吴潜《满江红》词曰:“数本菊,香能劲;数朵桂,香尤胜……”读词赏花,更觉其概括是多么的精当肯綮!
据说,凡间是没有桂花的,月宫里的吴刚为了奖励仙娘两次救他的善举,悄悄给了她桂树的种子,人间也才有了桂花的种植、繁衍。古人的“折桂”一词,又是对月宫桂树的景仰和形象化的“高攀”了。想那些飞黄腾达之人,考取功名就等同于月宫折桂一样,既艰难又漫远,既辛苦又显著。“吴刚砍桂树”的故事,从小就耳熟能详了。据说,犯了错的吴刚受玉帝指派去砍月中那棵疯长却随砍随愈的桂花树,一年里唯中秋可以歇息一天。那么,吴刚欣赏着人间的团圆欢聚时又会生出几多感慨来呢 他对人间的繁华与温情恐怕羡煞吧!
桂树之于月宫,高高在上。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将桂花的清馨比作“天香”。古人诗曰:“月中有丹桂,自古发天香。”既谓天香,普通花草之香又怎可望其项背 李商隐有诗云:“昨夜西地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凉露满”,才有桂花香。可见,桂花开放的季节和来自“月中”之桂的馨香是多么让诗人感怀而慨叹!稍微惋惜的,恐怕就是桂花花期的短暂吧!不过,桂花树终年青翠,其香却是那般的高雅恬静,在秋天万物凋零中,以馨香轻拂沉寂,漾出一波又一波的热闹和兴奋,人之遇见,岂无同感 岂无逸兴
桂花先于菊开,却没有菊花的硕大多姿,但其香远益清。它逊于梅形,没有梅花的暗香盈袖,却浓浓淡淡地将甜香清芬远远近近地自如挥洒。它独自默默地遵循并珍惜着初秋的清凉,蔑视八月的肃杀,静悄悄地守望自己有限的花期,企图带给人心灵一抹温馨的阳光。
我靠近,靠近并俯身于这些弱小纤丽的精灵,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突然有些迷醉起来。我一直以为,桂花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只是一种意象的牵绊。倦怠的精神,疲惫愚钝的思维,在碌碌红尘中勉强守望着眼前的精灵,充其量算一名匆匆看客,生活恐将难让我身随潮动……可蓦然间,朱熹咏金桂诗浮现脑际:“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岁晚”,一点黄尚可。唉,微斯人,吾谁与归
(作者:王满堂。选自《守望桂花》,有删改)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须晴日”三句写的是想象雪后初晴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B.材料三画波浪线内容通过对比,表达作者对菊花、梅花不如桂花“香远益清”的惋惜之情。
C.材料三多处引用古诗词原句,既突出了桂花的特点,又增添了语言的典雅与诗意。
D.从情感基调看,材料一高亢激昂,材料二舒缓柔婉,材料三亲切赞美。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材料一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画面。
10.材料一和材料二营造的意境有何不同 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概括。
  
11.(新考法)假设你很喜欢林徽因的诗歌风格,请试着把材料三画横线部分内容改写成如材料二画线部分诗句的形式。(不改变大意)
12.材料三选自文章《守望桂花》,请探究标题“守望桂花”的丰富意蕴。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xuàn 峨 yí
(2)金壁辉煌 金碧辉煌 (3)引用论证
2.D
3.景与情的结合 写情 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或“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高于现实,全面深入;观其精神,感情渲染”)
练阅读
4.示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光如水,似乎将诗人的心灵也一并洗净了;山泉淙淙,似乎带走了诗人的一切烦恼。此时此刻,诗人已经完全沉浸于这静谧、幽远的山景之中,景中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悠然、宁静。
5.因为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山水画绘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诗人、画家都需营造意境,寓情于景。作者以广为人知的诗歌意境为例,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6.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只有深入全面认识对象,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的观点。
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如我们知道松树的耐寒可以象征坚忍的品质,而当我们在冬天认真观察时,会发现只有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过实地观察和近距离接触,我们会真正感受到这种坚忍的品质是那样的真实。
7.示例: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都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感悟,因此必然高于现实。这就是说,不论是写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构成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练能力
8.B 【解析】“表达作者对菊花、梅花不如桂花‘香远益清’的惋惜之情”说法有误。材料三画波浪线内容通过对比,主要表达作者对桂花独特的“香远益清”的赞美与欣赏。
9.示例:寒冷之威须臾可见,大河波涛滚滚的雄壮气势仿佛就在眼前,不曾想一下子就是冰封一片,如同雄壮的进行曲戛然而止。
10.材料一:开阔辽远,雄壮大气。材料二:恬静清丽,温馨安逸。
11.示例:团簇白小花,热烈烈地笑着,在顶上花园洒着阵阵清馨。
12.示例:守望桂花透着生命清馨的乳白色花朵;守望桂花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守望桂花“天香”般高雅恬静的诗意香味;守望桂花带来的心灵的温馨;守望桂花“岁晚”“万点黄”带给“我”继续抖擞精神的人生启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