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曹刿论战
【练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问其故 故克之
B.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C.必以信 小信未孚
D.望其旗靡 下视其辙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练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3.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如何理解曹刿说的这句话 从中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品质
4.文章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塑造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一例分析其作用。
5.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鲁国取胜的原因。
6.阅读课文,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曹刿与烛之武在强敌入侵时,表现出的不同的救国态度和精神品质。
链接材料 晋、秦围郑。郑文公使烛之武见秦君,武辞焉。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遂许之。
【练能力】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 ”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楚庄王欲伐陈》,有删改)
【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同“疲”。
7.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虽不能察 察:
(2)夫大国,难测也 测:
(3)何故 故:
(4)其城郭高 郭: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9.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10.请阅读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
(1)【甲】文第1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 ”(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 ”(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
(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乙】二师①陈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王,晨请于阖庐曰:“楚瓦②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后大师③继之,必克。”弗许。夫概王以其属五千,先击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师乱吴师大败之子常奔郑。吴从楚师,及清发④,阖庐将击之。夫概王曰:“困兽犹斗⑤,况人乎 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阖庐从之,又败之。楚人为食⑥,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⑦。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①二师:楚军和吴国联军。②瓦:子常。③大师:吴国大部队。④清发:水名,今湖北安陆。⑤斗:战斗。⑥为食:做饭。⑦郢:楚国都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必以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公问其故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夫概王以其属五千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先击子常之卒 行道之人弗受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若使先济者知免,后者慕之,无有斗心矣。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子 常 之 卒 奔 楚 师 乱 吴 师 大 败 之 子 常 奔 郑
14.阅读【甲】【乙】两文,回答下列各题。
(1)从【甲】文中“曹刿请见”“战则请从”能看出曹刿具有
。
(2)人心向背是作战的基础,【甲】文民心的重要性体现在“ ”;【乙】文中“ ”印证夫概王也懂得这个道理(均用原文句子回答)。
(3)曹刿和夫概王都能够掌握作战时机,请从追击时机这一点,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解析】A项,原因,缘故/所以;B项,服从,听从/跟从,跟随;C项,实情/信用;D项,他们,指齐军。
2.(1)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敌方的士气已经穷尽,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练阅读
3.这句话说明曹刿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目光短浅也有一定的认识。曹刿的这句话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鲁庄公的“鄙”。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4.示例:将乡人和曹刿对国事的态度做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或“关心国家大事,爱国精神”)。将鲁庄公与曹刿对战前准备的认识、作战过程中的指挥等做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谋”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5.示例:①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鲁庄公在经曹刿启发后能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且知人善用;③有曹刿在战场审时度势的正确指挥。
6.示例:曹刿主动救国,同乡人阻止都没能拦住,表现出其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烛之武不是主动出来救国的,国君派他出使泰国,他因不受重用而推辞,晓以利害后才答应出马,可见他重个人名利、轻国家大义。
练能力
7.(1)明察 (2)推测,估计 (3)原因,缘故 (4)外城
8.(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2)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9.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0.(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或“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
(2)都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等。
11.D
12.(1)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减弱了,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穷尽了。
(2)如果让先渡过河的人知道可以逃脱,后边的人羡慕他们,(敌军)就没有斗志了。
13.子 常 之 卒 奔/楚 师 乱/吴 师 大 败 之/子 常 奔 郑
14.(1)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
(3)示例:曹刿在齐人三鼓后才下令击鼓进军,在发现敌人辙乱旗靡时才下令追击。这样既以旺盛的士气击溃了敌军,又避免陷入埋伏,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夫概王先散布“先济者”可免死的消息,然后在敌军“半济”时,下令进军,既避免了敌军的拼死抵抗,又使对方难于迎战,这充分体现了他对战机的把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