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二课时
通过上一课的探究,我们已经明晰了作者的游览次序。本节课,我们将紧随作者的步伐,深入研读课文,细细品味双龙洞各处景致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会一同探讨作者是如何巧妙而生动地描绘出这些重点景物的鲜明特点的。
课前导入
通读全文后,请找出泉水流经的各个景点,并将这些景点的位置与作者的游览路线进行对照。通过这样的对照,你能够发现什么?
提示:可以通过列表格的形式来呈现,也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品读课文
游览路线 泉水的来路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一路迎着溪流。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作者游览路线
泉水的来路
路上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溪流
一路迎着溪流
罗店
泉水从洞里流出来
泉水从孔隙流出
泉水靠右边缓缓流
经过对照,我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作者所描述的每一处景点中,都提及了泉水的源头或流向。实际上,作者的游览顺序与泉水自然流淌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这也就是说,泉水的来路不仅为景色增添了一抹生动,更在无形中构成了本文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使得整篇文章的叙述更加丰富和立体。
请朗读课文的第2至第3自然段,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并标记出作者在这一路上所观察到的景物。在文中圈出这些景物的名称,以便后续的分析和理解。
映山红
溪流
粉红色的山
油桐
或浓或淡的新绿
沙土
油桐
映山红
粉红色的山
或浓或淡的新绿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并探讨其中的问题:为什么溪流声会不断地改变其音调或旋律?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时而宽
时而窄
时而缓
时而急
山势的多样变化,导致了溪流在流淌过程中时而流经宽阔地带,时而穿越狭窄的峡谷,有时翻越高耸的山峰,有时又顺着平缓的山坡流淌。这种地形的不断变化,使得溪流的宽度和流速也随之改变。因此,溪流的声音也会随着山势的起伏而有所变化,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悠扬,时而连绵不断,时而短暂间歇。这种声音的变换,正是山势变化与溪流流动的完美交融。
溪流源自双龙洞深处,潺潺流出。
小结:随着作者的游览步伐,我们一同领略沿途风光,人行走间,景色也在流转变化。景色因人的移动而展现不同风貌,而人的心情亦随着景色的变换而起伏波动。
作者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景的。
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的第4至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经过了哪些地方,并深入探究这些地点各自的特点。在阅读过程中,你可以圈出关键信息,画出重要描述,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解和批注。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比喻手法写出洞口的宽
外洞又宽又大
双龙洞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孔隙狭小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通过作者个人的亲身体验,让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孔隙的狭窄
乘坐小船进出
在“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中,“贴”字不能简单地用“挨”或“靠”来替代。这是因为“贴”字准确地传达了作者身体与船底之间的紧密接触,强调了狭窄空间的极致体验。它不仅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身体几乎是紧紧依附在船底上,而且还更加生动地凸显出孔隙的狭窄程度。相比之下,“挨”或“靠”虽然也有接触的意思,但它们在表达这种紧密贴合的程度和感觉上不如“贴”字准确和生动。因此,为了保持原文的意境和准确性,不宜将“贴”字替换为“挨”或“靠”。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这句话中的“贴”字,能否用“挨”或“靠”来替代?请说明原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内洞漆黑宽广
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他那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内洞景观奇特
所在地点
景物特点
洞口
宽
外洞
宽、大
孔隙
狭小
内洞
黑、奇、大
小结:在进行描写时,要精准地抓住事物的独特特点,以此展现其鲜明形象和个性特征。
在作者所描述的众多地点中,哪一处景点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我对窄小的孔隙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穿越这一孔隙的方式独特而特别,整个经历充满了惊险与刺激。
在撰写游记时,有哪些关键点或注意事项需要我们特别留意呢?
①在描述景物时,务必遵循游览的实际顺序,既要有条不紊地叙述,也要根据景物的特色来决定描述的详略程度,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③游记中应重点描述那些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物,并努力揭示它们的特点和魅力,这样才能让读者对你的旅行经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共鸣。
②游记写作应当从自身的真实感受出发,细腻描绘所见所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你的旅行体验,这样的描述才更加真实、动人。
拓展延伸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
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鸟儿欢叫,花儿飘香。
繁花似锦:形容花朵盛开,色彩鲜艳,如同锦绣一般。
桃红柳绿:形容春天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景象。
碧水青山:形容山水清澈碧绿,景色优美。
崇山峻岭: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层峦叠嶂:形容山峰起伏,连绵不断。
奇山异水:指奇异的山和水,风景奇特。
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水秀山明:形容山水清丽,风景优美。
描写风景名胜的诗句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这句诗描绘了宣城秋日的美景,两水清澈如明镜,双桥横跨其上,仿佛彩虹落地,景色壮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远眺的壮丽景象,白日依山,黄河奔流入海,表现了自然的宏大与人的渺小,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巅的豪情壮志,俯瞰群山,顿觉天下万物皆小,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人的豪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此诗通过描绘庐山的不同角度和距离下的不同景象,展现了庐山的多变与美丽,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和独特感受。
1.完成练习册;
2.四人小组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双龙洞的导游词或者手抄报。
作业设计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