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世界历史(统编版)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列宁与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1. 通过视频和新闻报道,了解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过程; 2. 通过文献史料和视频资料的分析,指导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3. 解读民国时期对于十月革命的报道,结合史料和课本知识,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必然性。
2.评析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教学难点: 多角度评析十月革命的深远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十月革命的视频,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它因何而发生,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生死边缘的俄国人民 呈现1917年11月10日《民国日报》关于十月革命的报道:“美克齐美党(布尔什维克党)占据都城”, 简单解释“布尔什维克党”。继续呈现1917年3月19日《申报》对二月革命的报道:““男妇老少纷至沓来,街中子弹横飞,颇呈乱象。…警卫兵数联队计二万五千人挟其军械附和平民,且杀死军官数员…居民因已推翻政府大为欢忭…… ”结合报道内容简单叙述二月革命的过程及结果。提问学生:两篇报道描述的是同一场革命吗? 从目的、结果、性质三个方面列表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使学生明白两场革命的基本情况,避免历史事件的混淆。进而追问学生:一年内发生两场革命,俄国是如此需要革命吗? 通过材料逐一分析俄国革命前的社会状况:与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落后;农民缺少土地,人民生活困苦;一战带来伤亡饥荒,加剧苦难,激化矛盾。提问学生:此时的俄国人民渴望什么,会提出怎么的口号?二月革命后俄国人民的要求满足了吗?为何会在11月再次爆发革命呢? 三、奋勇向前的俄国人民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1、临时政府对内对外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2、俄国人民的呼声是否得到满足?对这些的措施的反应?” 对临时政府的失望,和平的游行示威被镇压,人民选择以革命的方式实现“土地、和平、面包”的要求。以故事的方式引出本课的关键人物——列宁。呈现材料,分析列宁提出无产阶级的任务是什么?并根据《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示意图》,在导入视频的基础上简单描述十月革命的过程,尤其强调攻占冬宫这一标志性事件。指出布尔什维克党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结合人民的愿望,从民国时期的报道中找寻原因,过渡到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学习。 呈现《1917年11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会议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并以表格的方式梳理苏维埃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方面的措施及其作用。 呈现《战斗中的红军指挥官恰巴耶夫》简述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武力威胁,苏维埃政府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巩固了新生政权。 四、推动历史的俄国人民 呈现中国《大公报》于1917年12月13日刊登的关于十月革命的报道:“俄之过激派欲窃一国之政柄,不惜通敌而弃友私为之也。以是观之,私也者直世界穷极凶恶之恶魔,可以乱全球、害国家、戕无数无辜人民之生命财产”。设问:报道中用了哪些词来评价十月革命。 引导学生探究:“是否赞同《大公报》对十月革命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和资料,谈谈你的看法。”(资料见学习任务单) 引导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今天学习的十月革命为例,可以从革命结果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角度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使人类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也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同时十月革命以实践的方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人民利益角度看:通过《土地法令》、退出一战、发展经济,使人民实现了“土地、面包、和平”的愿望,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促进了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世界民族解放潮流角度看: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的胜利,鼓舞了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进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激情,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例如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十月革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 再看《大公报》的报道,提问:为什么当时中国媒体会这样评论十月革命?抓住报道中的“不惜通敌而弃友私为之也”,指出一战时期中国为协约国,报道从协约国立场来评价十月革命。进一步提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会受到自身立场的影响,应该以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事件呢?进而呈现唯物史观的观点进行小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历史评价的标准主要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社会历史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