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3 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4:03:20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作业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在《老王》中,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从内容角度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主要表现长妈妈的可敬与可爱(偏重情感),《老王》则主要表现老王的忠厚与善良(偏重品行)。
(一)整体把握
1.结合课文填写下表。
事情 形象特征 感彩
“长妈妈”名字的来历 地位低下 同情
喜欢切切察察 絮叨琐碎,纯朴直率 “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我”
睡觉摆“大”字 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无法可想”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吃福桔) 真诚、善良,对孩子关心爱护 “不耐烦” “烦琐之至”“非常麻烦”
讲“长毛”的故事 愚昧无知 “空前的敬意”
买《山海经》 对孩子关心爱护、善良仁慈 “新的敬意”
2.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3.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买《山海经》,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描写,作者只是随意的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他却真的买了回来,这令作者对他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4.欲扬先抑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文章从一开始便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谈起,写长妈妈罗嗦、限制“我”的自由、睡相不好、规矩和道理太多等,这些都是“我所不耐烦的”。正当读者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一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让我发现她具有的“伟大的神力”;一是因长妈妈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作者的情感由抑到扬,并以《山海经》一事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
(二)例题精讲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 雳 渴mù( )
2.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3.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5.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参考答案】
1.wù dàn zhuō dào sǒng 疮 孀 诘 霹 慕 
2.《朝花夕拾》,周树人,《狂人日记》
3.实在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产生新的敬意。
4.B
5.C
6.理解语句,回答问题:
  (1)“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个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分号前一部分写“我”如何称呼阿长,可以使读者了解什么?分号后的句子又可以体现孩子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回忆一个人,却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这样写真实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母亲这样问阿长,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讨厌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对阿长的这段描写会令你想到哪个形容词? “我”对阿长这模样是真心讨厌吗?这样写是否与后文“我”对阿长衷心的怀念与敬意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末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6.⑴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和阿长的特殊关系。体现了儿童率真、纯朴的心理特点。
⑵真实,因为作者是以儿童的眼光来写的。
⑶用意是提醒阿长睡觉多注意,别太挤着我了。
⑷长舌妇;是真心讨厌;正因为写出了人物实实在在的缺点,人物才显得更真实,更生动。表面上与后文矛盾,实际上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普通妇女的形象。
(5)怀念之情。阿长对童年时的作者关怀之至,虽然有时显得烦琐,但只有她才愿意为作者做别人不愿甚至不能的事,使作者感到温暖,因此令作者怀念。
课堂练习
(一)练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②③④‖⑤ 第一层:作者给阿长简说《山海经》。第二层:记叙阿长买来《山海经》及作者感受。第三层:《山海经》是我心爱的宝书。 
2.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
3.能满足“我”渴望已久的愿望。
4.“我”被她的热忱深深地打动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的情态,强化了“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
5.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敬佩与爱戴。
6. 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善良朴实。
7.不抱任何希望——惊讶和震撼——产生新的敬意。
8.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鲁迅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巴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霹雳“震悚”所包含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选文中哪个语句话相呼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饱蘸浓墨的句子,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在作者眼中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他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此结尾彰显了作者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从而升华了中心。
D.这句话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沉的怀念和永久的祝福之情。
【答案】浦东统考2020学年初一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统考
18、表现我接到书时的震惊和感激之情。
19、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0、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而且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撼,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所以对“我”来说是“最为心爱的宝书”。
21、D 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方式,并没有议论
(三)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下列题目。(11分)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③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 )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⑦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⑧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⑨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⑩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2.这________(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分)
1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用了_____修辞手法,作用是(3分)
14.第10、11段运用叙述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妈妈______、______之情。(3分)
1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阿长把书摆在了作者面前时,作者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B.从阿长身上有诸多毛病,到为“我”买来《山海经》,并不让人感到矛盾,从中我们看到了阿长的真率和细心,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C.作者故意不写阿长怎么买到的《山海经》,就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D.鲁迅把阿长当作寄托希望的理想人物,因此对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敬重和怀念,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真率。
【答案】
12.(2分)又、却
13.(3分)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时震惊和感激之情。
14.(3分)抒情(1分) 怀念、感激、同情、愧疚(任写两点得2分)
15.(3分)D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 》一文也出自这本散文集。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图表提示,填写相关事件、阿长的形象及“我”的情感态度。
⑤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新的敬意)
(空前的敬意)
守旧迷信
(② )
搬弄是非、粗俗好事
(讨厌) (憎恶)

③ ④

(2)简要分析“空前的敬意”和“新的敬意”的含义。
3.本文主要是赞美阿长的美德,为何前文要用大量的篇幅描写阿长的缺点?
4.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5.请简要分析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6.题目《阿长与<山海经>》能否改成《我的保姆阿长》?请简述理由。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1.《朝花夕拾》;周树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1)①喜欢切切察察以及“大”字睡姿/阿长的行为习惯;②不耐烦 ③愚昧可笑 ④ 阿长为“我”买《山海经》⑤朴实善良、真诚慈爱
(2)“空前的敬意”写出了年幼的“我”听长妈妈讲述荒诞不经的“长毛”故事后的心理感受。这个词语具有反讽意味,体现了成年的“我”对长妈妈愚昧无知的调侃。
“新的敬意”是“我”在得知不识字的阿长千方百计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后的心理,表达了“我”的感动与感激之情。
3. 文章先写阿长的日常言行,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厌烦与不满,再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一令“我”感动的事。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凸显阿长真心关爱孩子、热情善良的可贵品质。抒发了“我”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与歉疚之情。
4.(1)“一……就……”写出阿长递书动作之快,表现了她想要满足“我”心愿的兴奋和急切。“三哼经”表明阿长不识字,侧面反映出其买书之难。这句话体现了阿长真诚慈爱、关心理解孩子的可贵品质。
(2)“霹雳”“震悚”都是大词小用,表现了“我”知道阿长买到别人都不肯为我买的《山海经》时,极度的兴奋和震惊。“赶紧”体现出“我”急于翻阅寻找《山海经》里那些奇神异兽的迫切心理。这句话从侧面写出了“我”对阿长的感激。
5.这两段补充介绍阿长的不幸身世以及“我”的愿望。与文章第1、2段呼应,再次强调了阿长身份低微、不被重视、不被尊重的命运。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感激、同情、歉疚之情。
6.不能。《阿长与<山海经>》不仅点明了本文的中心人物与主体事件,还隐含着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文章3-18段主要写“我”对阿长由不大佩服到憎恶的情感,因而“我”称她阿长。而山海经事件后,“我”对她的情感是真诚的敬意和感激。《阿长与<山海经>》这个标题,突显了情感上的冲突。而《我的保姆阿长》只是点明了中心人物,空泛平淡,没有原标题好。
第11课 老王
(一)课文分析
1.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1)“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按当时的“理论”,单干是资本主义;只有组织起“合作社”之类,并建立党的组织,才是社会主义。这一政策,极大地伤害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并助长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2)因为他是单干户。“单干户”在当时被认为是思想落后。
2.老王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作者一家对老王关心爱护。
后者——老王。“同是不幸”的是“我们”和老王:文化大革命中,“我们”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下放“干校” 去“劳改”。老王生活艰难,还瞎了一只眼。
3.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分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好欺负的主顾”指善良,不在钱上计较。
4.“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大革命中,作者及其丈夫钱钟书是“反动学术权威”,属于“敌人”,是被“专政”的对象。从“你还有钱吗”推测,可能还被停发工资。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5.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取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取缔”载客三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因为属于“资本主义尾巴”,这是当年的极“左”政策。今天看来,荒唐至极。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这句话能否作如下改动?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仍愿意坐他的三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原文幽默风趣,又意味深长,表现了老王境况的凄凉惨淡。还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政策的深恶痛绝。
6.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1)“镶嵌”一词用得合适吗? (2) 这几句肖像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合适。这样写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作用:表现老王病重,烘托他的忠厚善良以及和对我家的深厚情意。
7.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强笑”一词,隐含着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二)例题精讲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A.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 )
B.幸亏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 )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
D.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
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落伍: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取缔:
(3)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扶病: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
【参考答案】
1.散文 彼此交往 逻辑 时间 善 苦.
2.特定称谓 特殊含义 特定称谓 引用
3.(1)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2)取缔:明令禁止或取消
(3)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4)愧怍:惭愧
4.重点文段赏析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
答案:杨绛、钱钟书、围城
(2)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答案: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肖像。
(3)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的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接了鸡蛋、香油后给老王钱,担心他摔倒,对没请他坐下喝茶感到抱歉。心上不安。
(5)“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答案: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着他都要散架了。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答案:老王死的前一天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我”给他钱,表现了老王和作者的善良。 (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答案:提示:从个人如何对待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政策如何倾向善良的不幸者的角度。从善良者个人如何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角度。
(8)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案: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答案: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再是人道主义精神。
(10)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
的人”。
答案:孤苦伶仃、生活窘迫,凄凉艰难;但老实厚道,心地良心,关心人、讲感情、讲仁义,知恩图报。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答案:“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答案:“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xiāng嵌( ) (2)荒 pì( ) (3)tā败( )
(4)取dì ( ) (5)愧zuò( ) (6)wǔ辱( )
2.阅读课文第5-22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老王的性格 “我”的回应 “我”对老王的态度或情感
① 老实厚道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疏离
“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 ③ ④
② 重情重义 ⑤
老王去世。 \ 追忆并反思与老王交往的过程。 ⑥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字在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第②段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第③段 老王只有一只眼。
第 段 他只说:“我不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来“我”家时,有人认为杨绛的用词有些不近人情,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你觉得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原文: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改文:说得可怜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稍一碰触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怎么病得这么严重了?”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6.阅读第15段,当“我”转身进屋一定要拿钱给老王时,老王站着等“我”。此时的老王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当时的情境,发挥想象,试着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第11课 老王
1. (1)镶 (2)僻 (3)塌 (4)缔 (5)怍 (6)侮
2. ①老王主动为我们减半收费送冰。②老王临终前把珍贵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们。③善良仁义 ④“我”一定要给他钱。⑤“我”还是要给老王钱。⑥愧怍
3. 第2段的“只”写出了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3段的“只”写出老王的生理缺陷。这两句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艰难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第12段的“只”写出老王在病入膏肓之际拿来珍贵的香油鸡蛋致谢,却没讲任何感谢的话,表现了老王不善言辞、老实纯朴的性格特征。
4.原文更好。原文中的“可笑”“打上一棍”写出了面对垂死的老王,当时的杨绛并非真正关心,而是稍显冷漠。而那句“你好些了吗”更显客套,体现了与老王精神上的隔膜。这与老王对自己一家如家人般的真诚关心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她反思当时的过错与表达对老王的愧怍之情作铺垫。
5.“幸运的人”指的是我们。在文革期间,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得到了老王亲人般的关爱、尊重和理解。“不幸的人”指的是老王。他不但身患残疾、生活贫困,而且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关爱、尊重和理解。
老王不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们亲人般的关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到“我”家送礼表达最深的情意,而“我”给他的却是金钱和礼貌上的回报。这种情感付出的不对等,令“我”反思。尤其是老王临终之时没有给他心灵上的慰藉,让“我”倍感“愧怍”。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自省精神。
6.示例:杨先生,我现在这个样子,要这些钱有什么用呢?你们一家都是有大学问的人,但从来不嫌弃我,还总是照顾我,关心我。我孤苦伶仃一个老头子,平时也没啥可以报答的,就是想在临走之前把一点值钱的东西留给我最亲的人啊!你们要是能明白我的这份心,该有多好啊!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4分)
13. 阅读下面题目,完成问题。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huáng kǒng,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kǒng_________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细读文章第④~ 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回忆与老王交往的片段 老王的性格特点 我对老王的情感
① 老实厚道 ⑥
② ④
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 吃苦耐劳
③ ⑤
(4)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答案】(1)惶恐 (2)这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老王比作僵尸,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老王动作僵硬、行动不便的特点,表现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为下文他的去世作铺垫。句子流露出“我”对老王身体状况的关心和对其健康的担心,表现出“我”善良的品质。
(3)①老王为“我”家送冰,车费减半;②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③老王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④善良体贴;⑤知恩图报;⑥赞赏、关心、同情、感激、愧怍。
(4)①对老王关心、照顾不够;②误解了老王的好意,拿钱“侮辱”老王。
【解析】
【小问1详解】
huáng kǒng——惶恐:惊慌害怕。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此题可从修辞角度着手,体会语句表现出的人物特点,流露出的情感。“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把老王比作僵尸,是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老王动作的僵硬,可见其行动不便,病情严重。病得如此严重还想着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突显了老王知恩图报的可贵品质。“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根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是以夸张的手法形容老王极度瘦弱的状态,可见其病入膏肓,为后文他的去世埋下伏笔。情感上,该句表现出“我”对老王身体状况的关心和对其健康的担心,可见“我”的善良。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此题已明确答案所在区域是第④~ 自然段。第①空,由第⑤段内容可概括为:老王为“我”家送冰,车费减半。第②空,由第⑥段内容可概括为: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由第⑥段“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你还有钱吗”等语句可得出第④空的答案:善良体贴。“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对应第⑦段内容。第③空,由第⑧至 段内容可概括为:老王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第⑤空,根据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的情节可见其知恩图报的品质。第⑥空,由“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等语句可体会到,“我”对老王的厚道、善良非常赞赏。由“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见,“我”很关心老王。由“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可见,“我”对老王艰难的生活怀有同情。由“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可见,“我”对老王重病时还送来香油、鸡蛋非常感激。由“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见,“我”对老王有歉意,即后文所说的“愧怍”。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联系全文理解。文中写到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写老王病重为“我”上门送鸡蛋、香油,第 段“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第 段“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写“我”后悔对老王病重送香油、鸡蛋时只顾给他钱,却疏忽了对他的病情的问候和照顾,误解了老王的好意,还用“钱”来侮辱他,这使得“我”对他产生愧怍心理。
上海市罗南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王(节选)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1. 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12.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强笑”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表达出了_____________
14. 细读第 段,回答:“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作”?
【答案】11. ——(破折号)
12. ①. 肖像描写 ②. 写了老王作为一个将死之人的面部状态,表现出了他的病入膏肓,为下文老王过世作铺垫。
13. ①. 勉强露出笑容。 ②. “我”看到老王形容枯槁时的害怕、同情以及对老王送来鸡蛋、香油的感激
14. 比起身体残缺,生活窘迫,基本无亲无友的老王来说,“我们”一家的情况还是较好,所以“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人。同时,老王给予作者一家的是一腔热情和真诚,而作者给予的仅仅是金钱和礼数上的回报。这份不平等的情感付出令作者反思,令作者愧怍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文章⑦段“我知道,我知道”后应使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根据题干可知,本句赏析的角度为人物描写。根据画线句中“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可知,这是对老王的面部进行描写,写出了他面部呈现出的颜色及两只眼睛的状态,这属于肖像描写。联系第⑩到 段可知,这是老王临死前的事情,画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当时的状态,为老王的去世做了铺垫。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求解释“强笑”的含义。“强笑”在句中的意思是:微笑得很勉强。根据文章第①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可知,老王当时的状态让人觉得恐怖,但也让人心疼,所以“我”的“强笑”中透露出对老王的害怕以及对他的同情。根据文章第⑥段“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可知,“我”对老王送来鸡蛋和香油是感谢的,所以“强笑”也包含着“我”对老王的感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根据文章第①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知,老王的身体非常不好,而且还有残疾,但“我”与老王相比身体很健康;老王的家庭很贫困,生活在破败的屋子里,没有亲人和朋友,孤苦伶仃的一个人,而“我”与老王相比是幸福的、幸运的,因为我有爱人、女儿,有着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居住在温暖干净的屋子里,所以“我”是一个幸运的人。
(2)根据文章第 段“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可知,老王在临死前送来香油和鸡蛋,是为了感谢我们一家一直以来对他的照顾,所以他一再强调不要钱,而“我”却没有理解他的这份感情,用金钱来回应了他的真情,我们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是不对等的,所以这一直让“我”感到愧疚。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现代文读(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呕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捐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zhì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2.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笨
13.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镶嵌”词好在何处?
14. 品味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
15.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
【答案】12. 滞 13. “镶嵌”形象地写出了老王步履艰难,身体僵直的样子,可见他身体极度虚弱。
14. 体现了“我因老王病重仍来送东西的心酸与感动。
15. 老王一生孤苦伶仃,作者一家对他关爱较多,所以在病危之际,亲自谢谢好心人。详写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知恩图报的品质。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汉字。
滞笨:读音为 zhì bèn,形容人行动迟缓或者思考迟钝。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要词语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结合文章第①段语句“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中的“镶嵌”,原指一物嵌入另一物里,在这里指老王“镶嵌”进门框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老王重病在身、步履艰难、身体僵直的样子,说明了老王当时的身体极其虚弱,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强笑”指勉强装出笑脸,结合第①段“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第③段“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可知,老王病重,但他仍然坚持送来鸡蛋等物品,这让我很感动,同时也感到心酸。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因为作者一家对他关爱较多,所以在病危之际,老王给“我们”送鸡蛋和香油;老王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最能表现出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是香油和鸡蛋,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的真情,这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
第12课 台 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撬起 啃咬 泥桨 揩汗 B.尴尬 半晌 门槛 头颅
C.烦燥 过瘾 叮嘱 垂涎三尺 D.蹦跳 磕头 筹划 宽敞荫凉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②

联系上下文,简析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
4.“自在”一词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①佛教用语;②自由无拘束;③舒服安闲。
第段中“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这句话中的“自在”的意思是 。(填序号)
从文中各找出一处父亲在台阶上“自在”和“不自在”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联系语境,结合父亲的个性,分析他出现上述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
5.联系全文,说说两处“父亲老了”的不同内涵。
第段: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第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梦寐以求的九级台阶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若有所失了。这一反常的表现及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同学们的大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尝试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学甲:由第⑨段可知,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一心想要通过高台阶来提升自己的地位,结果耗费大半辈子造好了九级台阶,却并没有换来高地位,反而带来了各种不自在,父亲困惑、迷惘,想不明白。
同学乙:文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执着追求,这本身就是受人尊重的。何须造那高台阶?文中第①⑥⑦段父亲总是说台阶低,其实是没想明白,台阶的高低和地位的高低没啥关系,台阶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所以,即使九级台阶造好了,父亲也没赢得地位和尊重。
我的看法: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
第12课 台 阶
1.B
2.①父亲日夜辛劳准备造台阶。 ②父亲造好九级台阶后却若有所失。
3. 第6段独句成段,并用感叹号强化了父亲对我家低台阶的不满,含蓄地表达了一向谦卑的父亲对高台阶背后受人尊重的高地位的渴盼;为下文父亲耗费大半辈子建造九级台阶的情节作铺垫。
4.(1)③
(2)第13段父亲在劳作的间隙坐在三级台阶上专注地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抽着旱烟,十分自在;第27段父亲坐在九级台阶上,要么太高,要么太低,坐在哪一级也不舒服,连日常的寒暄也不会了,十分不自在;
(3)第13段“自在”的原因:①此时是难得的休憩时光;②遥望他人的高台阶给父亲带来了追求理想的精神动力;
第27段“不自在”的原因:①老实厚道的父亲无法在九级台阶上找到合适的位置,无所适从;②一心渴望通过建造高台阶来提升地位的愿望落空,精神支柱崩塌,陷入了空虚和迷茫。
5.第段中的“父亲老了”指的是父亲身体的衰老,抒发了“我”对父亲的心疼;第段中的“父亲老了”指的是父亲精神的衰老,他意识不到高台阶并不会带来高地位,抒发了“我”对父亲的同情、怜惜与理解。
6.我的看法: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高台阶象征着高地位并不是父亲一个人的观念,而是乡邻们的普遍认识,这也就理解了父亲耗尽大半辈子造高台阶的原因;若有所失是因为父亲被这种观念束缚住了,没有意识到台阶和地位之间其实并无关联,这是父亲认知的局限性,也是大多数中国农民的局限性。
第13课 卖油翁
(一)原文与注释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参考翻译】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睛看他射箭,很久也不离开。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射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点点头。
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这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看清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不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注释
1.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归田录》,有删节。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吉州(今属江西)吉水人,宋代文学家。 2.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3.善射:擅长射箭。 4.自矜:自夸。 5.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6.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7.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8.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 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10.手熟尔: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11.忿然:气愤的样子。 12.安:怎么。
13.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看轻。
14.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5.置:放。 16.徐:慢慢地。 17.沥之:向下灌注。
18.因:于是。 19.唯:只,不过。 20.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
(二)课文分析
1.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短文。全文共分两段: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 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了陈尧咨善射的技艺,强调他射技的高超,点出了他自高自大的性格特点。而观射的卖油翁不在意的表现,对陈尧咨而言简直是侮辱。进而逼问卖油翁,卖油翁从容作答,而后现身说法,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制胜对方,用事实证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卖油翁》熟能生巧
2. 文章通过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取”、“置”、“覆”、“酌”“沥”,连贯熟练的动作,写出了他娴熟的技能。而“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3.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概写陈尧咨射技的精湛,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技术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富有说服力。
(2)对比鲜明。陈尧咨因“善射”自满,卖油翁身怀绝技却谦虚沉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3)语言精练。短文用“汝亦知射”“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等语句,充分表现了陈尧咨的“自矜”。用“睨之”“微颔”“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词句,刻画出卖油翁精通酌油技巧和不卑不亢的形象。
4.人物形象
陈尧咨
(1)陈尧咨两句责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改为陈述句:你这卖油的老头儿根本不懂射箭!你根本看不明白我射箭射得有多好!
——强调反问语气,盛气凌人
(2)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尔”与“汝”都是第二人称“你” ,但“尔”多了层居高临下的意味。由质问至怒斥,傲慢暴躁
陈尧咨怒形于色,三个反问句中的称呼、质问和斥责的语气,都显得傲慢无礼。
(3)最后,陈尧咨为什么会“笑而谴之”?这“笑”是什么样的笑?
“笑”和“遣”表现陈尧咨通达爽快,这“笑”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与本文作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B.《记承天夜游》作者苏轼
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D.《口技》作者魏学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描写了卖油翁( )(2个字)和陈康肃( )(2个字)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4.文中的“康肃”是陈尧咨的谥号,请写出本文作者欧阳修的谥号____________。(1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康肃笑而遣之”的“笑”字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此)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3.酌油 善射 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
4.文忠(1分)
5.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2分)
6.掩饰自己的尴尬(2分);对卖油翁的佩服。(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8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上文作者是 朝著名文学家 。(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文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亦”字,对表现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现陈尧咨 的个性特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体现卖油翁 的个性特点。(4分)
【答案】(8分)
1. (2分)宋 欧阳修
2.(2分)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3.(4分)自大 谦虚
【解析】
1.要求学生牢记《卖油翁》的相关文学常识。《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2.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以”,凭借;“之”,这个道理。
3.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翻译为“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难道不精湛吗?”,从中体现了陈尧咨高傲自大的性格特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翻译为“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体现了卖油翁谦虚的性格特点。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起②禽而射之。禽发③,鹿出于王左,麋交④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⑥,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②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③发:跑出来。④交:交错。⑤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⑥注,附着。
参考译文:
乙: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知道)射箭的道理吗?楚王在云梦打猎,让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跑了出来,鹿在楚王的左边出现,麋鹿从楚王的右边跑出。楚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拂过楚王打猎时的红色小旗,展开的翅膀犹如一片垂云。楚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由基向前说道:“我射箭时,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在百步之外,那么射得中射不中我就不能保证了。”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画线词的意义相同?( )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禽发,鹿出于王左 B. 但微颔之 但手熟尔
C. 尔安敢轻吾射 但手熟尔 D.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如使置十叶焉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闻射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的卖油翁和陈尧咨对待自己专长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语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善射”,卖油翁和屠龙子朱认为善射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1)你想听(闻也可以翻译为“知道”)射箭的道理吗?
⑵我射箭,放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
3. 陈尧咨:“公亦以此自矜”,可见他有点得意,沾沾自喜,恃才傲物。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见他从容淡定,谦虚自信。
4. 卖油翁:熟能生巧:屠龙子朱: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
1.《卖油翁》选自 ,作者是 (朝代) (人名),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
(3)释担而立 ( ) (4)徐以杓酌油沥之( )
(5) 睨之久而不去( )
以我酌油知之( )
康肃笑而遣之( )
3.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共同点 不同点 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事件 自我评价 人物特点
陈尧咨 技艺精湛 射箭 ② 自高自大 ④
卖油翁 ①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③
② ③

“康肃笑而遣之”中“笑”字含义丰富,请联系课文简要分析。
5.比较下列句子,分别说说句中“尔”字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的作用。
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课文选入教材时,编者删除了原文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你觉得该不该删?请结合【知识链接】说说理由。
【知识链接】
①庄生:庄周,《庄子》一书的作者。
②解牛、斫轮:《庄子》中两个关于手艺纯熟的典故。解牛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应手而剖;斫轮指齐国轮匠回答齐桓公问斫轮之术,说要不疾不徐,才能得心应手。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2021年版)
第13课 卖油翁
1.《归田录》;北宋;欧阳修;醉翁/六一居士
2.(1)擅长(2)自夸(3)放下(4)慢慢地(5)代词,代指陈尧咨射箭;代词,代指射箭是凭手熟的道理;代词,代指卖油翁
3.(1)(卖油翁)看陈尧咨射箭,十支箭射中(靶子)八九支,(对他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点头。
(2)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4.(1)①酌油②“自矜”③谦虚沉稳④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为人要谦虚沉稳,不可恃才傲物。
(2)有会意,理解了卖油翁之前不以为意和略微赞许的原因;有尴尬,卖油翁,一位小商贩,技艺精湛,十分谦虚,自己却如此轻狂傲慢;有解嘲,对自己失礼行为的一种无言解释。
5. 两句中的“尔”都是“罢了”的意思,前者体现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本领的轻视与不以为意;后者表现了卖油翁对自己如此娴熟的倒油技术的不以为意以及自信、平和、谦逊。
6.①我更倾向于课文。文章故事曲折,情趣盎然,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②我更倾向于原文。《庄子》的两个事例,起到了点明主旨“熟能生巧”的作用,清晰明了,而且多个事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10分)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昨夜见军帖( ) (2)但当涉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他,但手熟尔。
4. 对以上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一首乐府民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 【乙】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丙】文围绕“劝学”以对话形式层层展开。
C. 【丙】文充分体现了《资治通鉴》记事简练的特点。表现吕蒙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正面记言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D. 【乙】文和【丙】文的主旨隐含在叙事和人物形象中,两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对比关系,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答案】2. ①. (1)军中的文告 ②. (2)粗略地阅读
3. 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昨夜见军帖”的句意是: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帖:军中的文告。
(2)“但当涉猎”的句意是: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地阅读。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只)、尔(罢了)”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乙】文和【丙】两篇文章的人物形象并不构成了对比关系。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在想什么,也没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了征兵的文书,君主在大规模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乙】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8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 《卖油翁》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欧阳修晚号__________。
6.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吾射不亦精乎
B. 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C. 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D. 但手熟尔 惟手熟尔
7.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徐以杓酌油沥之。
8. “公亦以此自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5. ①. 归田录 ②. 六一居士 6. D
7. (卖油翁/他)慢慢地用勺舀油注入(滴入)葫芦。
8. 点明人物傲慢自大的性格特点,为下文陈康肃对卖油翁态度不满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作家作品。
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故事。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出自《归田录》。
【6题详解】
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射箭\名词,射技;
B.介词,凭借\介词,用;
C.代词,自己\介词,从;
D.形容词,熟练\形容词,熟练;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徐,慢慢地;以,用;沥,滴。
【8题详解】
考查语句作用。
“公亦以此自矜”意为: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其中的“自矜”表现了陈康肃公骄傲自满的性格特点。
正是因为他骄傲自满,所以才会有了后文他质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回答后,他生气地质问卖油翁怎么能轻视自己的射技。所以此句还有为后文情节做铺垫的作用。
【点睛】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初中语文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作业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童年的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女性的感激和怀念。在《老王》中,杨绛回忆与车夫老王的交往,展现特殊年代中闪光的人性之美,讴歌人与人之间珍贵的友情,也表达了对不幸者的悲悯以及对自身的反省。从内容角度来看,《阿长与<山海经〉》主要表现长妈妈的可敬与可爱(偏重情感),《老王》则主要表现老王的忠厚与善良(偏重品行)。
(一)整体把握
1.结合课文填写下表。
事情 形象特征 感彩
“长妈妈”名字的来历
喜欢切切察察
睡觉摆“大”字
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吃福桔)
讲“长毛”的故事
买《山海经》
2.人物描写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后经提醒,仍是满床摆着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入和“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乐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主旨。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3.你认为本文的题目好不好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扬先抑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文章从一开始便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从“我实在不大佩服她”谈起,写长妈妈罗嗦、限制“我”的自由、睡相不好、规矩和道理太多等,这些都是“我所不耐烦的”。正当读者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一是由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引起,让我发现她具有的“伟大的神力”;一是因长妈妈为“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而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作者的情感由抑到扬,并以《山海经》一事彻底颠覆了“我”原先对长妈妈的一切不好的印象。
(二)例题精讲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 ) 惧惮(   )  粗拙(   )  哀悼(   ) 震悚(   )
chuāng( )疤 孤shuāng( ) jié( )问 pī( ) 雳 渴mù( )
2.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3.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5.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 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 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6.理解语句,回答问题:
  (1)“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这个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分号前一部分写“我”如何称呼阿长,可以使读者了解什么?分号后的句子又可以体现孩子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做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回忆一个人,却不知道她的真名实姓,这样写真实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母亲听到我多回诉苦之后,曾经这样地问过她。
母亲这样问阿长,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讨厌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对阿长的这段描写会令你想到哪个形容词? “我”对阿长这模样是真心讨厌吗?这样写是否与后文“我”对阿长衷心的怀念与敬意相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文末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感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一)练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的原因是什么 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我时,“高兴地说”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指什么?(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阿长给“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上,你看出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文部分“我”的心理活动是发展变化的,试写出其变化轨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12分)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
鲁迅
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⑦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⑧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巴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⑨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⑩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霹雳“震悚”所包含的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哼经”是阿长对《山海经》的称呼,这与选文中哪个语句话相呼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选文最后一段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饱蘸浓墨的句子,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B.在作者眼中地神是黑暗而又仁厚的,阿长埋在地下,他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感激和怀念之情。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以此结尾彰显了作者对阿长的“扬”达到了顶点,从而升华了中心。
D.这句话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深沉的怀念和永久的祝福之情。
(三)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选段,完成下列题目。(11分)
①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②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③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④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⑤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⑥这( )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⑦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⑧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⑨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⑩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2.这________(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2分)
1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用了_____修辞手法,作用是(3分)
14.第10、11段运用叙述和_______的表达方式,表达了“我”对长妈妈______、______之情。(3分)
1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当阿长把书摆在了作者面前时,作者难以抑制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炉火纯青的白描手法确实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
B.从阿长身上有诸多毛病,到为“我”买来《山海经》,并不让人感到矛盾,从中我们看到了阿长的真率和细心,这种真率和细心所体现的实质,是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C.作者故意不写阿长怎么买到的《山海经》,就是把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D.鲁迅把阿长当作寄托希望的理想人物,因此对她表现出了强烈的敬重和怀念,他从她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淳朴和真率。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的《 》一文也出自这本散文集。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图表提示,填写相关事件、阿长的形象及“我”的情感态度。
⑤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新的敬意)
(空前的敬意)
守旧迷信
(② )
搬弄是非、粗俗好事
(讨厌) (憎恶)

③ ④

(2)简要分析“空前的敬意”和“新的敬意”的含义。
3.本文主要是赞美阿长的美德,为何前文要用大量的篇幅描写阿长的缺点?
4.结合加点词语,说说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5.请简要分析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6.题目《阿长与<山海经>》能否改成《我的保姆阿长》?请简述理由。
第11课 老王
(一)课文分析
1.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1)“组织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王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分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分析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 ”我笑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取缔”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取缔”载客三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这句话能否作如下改动?
“幸亏有一位老先生仍愿意坐他的三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yì),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
(1)“镶嵌”一词用得合适吗? (2) 这几句肖像描写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
“强笑”一词,隐含着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例题精讲
1.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
A.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 )
B.幸亏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 )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
D.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
3.解释下列画线词语的意思。
(1)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落伍:
(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取缔:
(3)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扶病: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
4.重点文段赏析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老王》的作者是 ,她的丈夫 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 》
(2)前3段使用的描写手法有  ,其中着笔最多的是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不久于人世。
(3)选段画线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5)“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7)学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8)揣摩下列句子特点,并仿写句子,理解划线句含义。(心理描写:概括+具体+结论)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9)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10)老王的性格,命运。用一句话概括:“老王是一个
的人”。
(11)揣摩加点词语好处。
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xiāng嵌( ) (2)荒 pì( ) (3)tā败( )
(4)取dì ( ) (5)愧zuò( ) (6)wǔ辱( )
2.阅读课文第5-22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老王的性格 “我”的回应 “我”对老王的态度或情感
① 老实厚道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疏离
“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却坚决不肯拿钱。 ③ ④
② 重情重义 ⑤
老王去世。 \ 追忆并反思与老王交往的过程。 ⑥
3.说说下列句中加点字在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第②段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第③段 老王只有一只眼。
第 段 他只说:“我不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老王送香油和鸡蛋来“我”家时,有人认为杨绛的用词有些不近人情,并提出了修改建议。你觉得原文和改文哪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原文: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改文:说得可怜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稍一碰触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怎么病得这么严重了?”
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含义?
6.阅读第15段,当“我”转身进屋一定要拿钱给老王时,老王站着等“我”。此时的老王会想些什么呢?请你结合当时的情境,发挥想象,试着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4分)
13. 阅读下面题目,完成问题。
老王
杨绛
①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huáng kǒng,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③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④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⑤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⑥“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⑦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⑧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⑨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⑩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kǒng_________
(2)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细读文章第④~ 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回忆与老王交往的片段 老王的性格特点 我对老王的情感
① 老实厚道 ⑥
② ④
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 吃苦耐劳
③ ⑤
(4)文章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
上海市罗南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11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老王(节选)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我没再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1. 第⑦段“□”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是 。
12.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强笑”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表达出了_____________
14. 细读第 段,回答:“我”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我”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面对老王为什么还感到“愧作”?
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现代文读(1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老王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呕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一一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捐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⑧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zhì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2. 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ì( )笨
13.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镶嵌”词好在何处?
14. 品味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揣摩人物的心理。
15. 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
第12课 台 阶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撬起 啃咬 泥桨 揩汗 B.尴尬 半晌 门槛 头颅
C.烦燥 过瘾 叮嘱 垂涎三尺 D.蹦跳 磕头 筹划 宽敞荫凉
2.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②

联系上下文,简析第6段在文中的作用。
4.“自在”一词在字典中有几种解释:①佛教用语;②自由无拘束;③舒服安闲。
第段中“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这句话中的“自在”的意思是 。(填序号)
从文中各找出一处父亲在台阶上“自在”和“不自在”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联系语境,结合父亲的个性,分析他出现上述两种行为表现的原因。
5.联系全文,说说两处“父亲老了”的不同内涵。
第段:不知怎么回事,我也偏偏在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
第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6.梦寐以求的九级台阶终于造好了,父亲却若有所失了。这一反常的表现及背后的原因引发了同学们的大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尝试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学甲:由第⑨段可知,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了一辈子的父亲一心想要通过高台阶来提升自己的地位,结果耗费大半辈子造好了九级台阶,却并没有换来高地位,反而带来了各种不自在,父亲困惑、迷惘,想不明白。
同学乙:文中的父亲吃苦耐劳、执着追求,这本身就是受人尊重的。何须造那高台阶?文中第①⑥⑦段父亲总是说台阶低,其实是没想明白,台阶的高低和地位的高低没啥关系,台阶只是一种外在形式。所以,即使九级台阶造好了,父亲也没赢得地位和尊重。
我的看法:根据文章第⑧段,可知
第13课 卖油翁
(一)原文与注释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
1.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归田录》,有删节。欧阳修,字永叔,谥号文忠,吉州(今属江西)吉水人,宋代文学家。 2.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3.善射:擅长射箭。 4.自矜:自夸。 5.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6.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7.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8.但微颔之:只是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 9.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10.手熟尔: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11.忿然:气愤的样子。 12.安:怎么。
13.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看轻。
14.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15.置:放。 16.徐:慢慢地。 17.沥之:向下灌注。
18.因:于是。 19.唯:只,不过。 20.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
(二)课文分析
1.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的短文。全文共分两段: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第二段写卖油翁酌油。 通过这两件事的记叙,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文章开头简要交代了陈尧咨善射的技艺,强调他射技的高超,点出了他自高自大的性格特点。而观射的卖油翁不在意的表现,对陈尧咨而言简直是侮辱。进而逼问卖油翁,卖油翁从容作答,而后现身说法,以高超的“酌油”技艺表演制胜对方,用事实证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最后,在事实面前陈尧咨无话可说,只好尴尬地笑着让卖油翁走了。
《卖油翁》熟能生巧
2. 文章通过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康肃公的“忿然”、“尔安敢轻吾射”,自矜傲慢之态溢于言表;卖油翁酌油时,“取”、“置”、“覆”、“酌”“沥”,连贯熟练的动作,写出了他娴熟的技能。而“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3.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用“当世无双”“十中八九”概写陈尧咨射技的精湛,而对卖油翁的酌油技术写得比较详细。这样安排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富有说服力。
(2)对比鲜明。陈尧咨因“善射”自满,卖油翁身怀绝技却谦虚沉着,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3)语言精练。短文用“汝亦知射”“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等语句,充分表现了陈尧咨的“自矜”。用“睨之”“微颔”“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等词句,刻画出卖油翁精通酌油技巧和不卑不亢的形象。
4.人物形象
陈尧咨
(1)陈尧咨两句责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改为陈述句:
(2)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尔”与“汝”都是第二人称“你” ,但“尔”多了层居高临下的意味。由质问至怒斥,傲慢暴躁
(3)最后,陈尧咨为什么会“笑而谴之”?这“笑”是什么样的笑?
课堂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与本文作者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是( )。(2分)
A.《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B.《记承天夜游》作者苏轼
C.《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 D.《口技》作者魏学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要描写了卖油翁( )(2个字)和陈康肃( )(2个字)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3分)
4.文中的“康肃”是陈尧咨的谥号,请写出本文作者欧阳修的谥号____________。(1分)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康肃笑而遣之”的“笑”字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8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上文作者是 朝著名文学家 。(2分)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该文人物对话中多次出现“亦”字,对表现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体现陈尧咨 的个性特点。“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体现卖油翁 的个性特点。(4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晚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乙】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起②禽而射之。禽发③,鹿出于王左,麋交④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⑤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⑥,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选自明·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田:同“畋”,打猎。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的游猎区。②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起:赶起。③发:跑出来。④交:交错。⑤鹄(hú):天鹅。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⑥注,附着。
1. 下面哪一组句子中的画线词的意义相同?( )
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禽发,鹿出于王左 B. 但微颔之 但手熟尔
C. 尔安敢轻吾射 但手熟尔 D. 使虞人起禽而射之 如使置十叶焉
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闻射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文中的卖油翁和陈尧咨对待自己专长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语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善射”,卖油翁和屠龙子朱认为善射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卖油翁》选自 ,作者是 (朝代) (人名),号 ,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康肃公善射( ) (2)公亦以此自矜 ( )
(3)释担而立 ( ) (4)徐以杓酌油沥之( )
(5) 睨之久而不去( )
以我酌油知之( )
康肃笑而遣之( )
3.翻译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共同点 不同点 文章给我们的启示
事件 自我评价 人物特点
陈尧咨 技艺精湛 射箭 ② 自高自大 ④
卖油翁 ①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③
② ③

“康肃笑而遣之”中“笑”字含义丰富,请联系课文简要分析。
5.比较下列句子,分别说说句中“尔”字在表现人物情感上的作用。
无他,但手熟尔。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课文选入教材时,编者删除了原文中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你觉得该不该删?请结合【知识链接】说说理由。
【知识链接】
①庄生:庄周,《庄子》一书的作者。
②解牛、斫轮:《庄子》中两个关于手艺纯熟的典故。解牛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应手而剖;斫轮指齐国轮匠回答齐桓公问斫轮之术,说要不疾不徐,才能得心应手。
——选自《古代小品文鉴赏辞典》(2021年版)
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10分)
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乙】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丙】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昨夜见军帖( ) (2)但当涉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他,但手熟尔。
4. 对以上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是一首乐府民歌,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B. 【乙】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丙】文围绕“劝学”以对话形式层层展开。
C. 【丙】文充分体现了《资治通鉴》记事简练的特点。表现吕蒙这一形象时运用了正面记言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D. 【乙】文和【丙】文的主旨隐含在叙事和人物形象中,两篇文章的人物形象构成了对比关系,一个正面,一个反面。
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8分)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 《卖油翁》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欧阳修晚号__________。
6.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陈康肃公善射 吾射不亦精乎
B. 公亦以此自矜 以钱覆其口
C. 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
D. 但手熟尔 惟手熟尔
7.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徐以杓酌油沥之。
8. “公亦以此自矜”在文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