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课外文言文(一)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强行翻译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虚词、语气)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句式、语气)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句式)
(二)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太行、王屋、冀州是地名,七百里是度量衡,可以保留。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也”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比如“何陋之有”——之,不译。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中”为“中间 ”、“通”为“贯通”、“外”为“外形”、“直”为“挺直”解释为“(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这句话译为: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像以前一样。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个句子既有省略主语,又有省略宾语,翻译时都应补足。这句可以译为:(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岁赋其二”中的“岁”换成“年”。 “予谓菊”中的“予”换成“我”。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这句话属主谓倒装句,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这句话属于宾语前置,可以把这个句子译为:古代的人不会欺骗我。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
丝竹:指代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可译为:没有(嘈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按照字面翻译:兵器不是不锋利,铠甲不是不坚固。也可以翻译为: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注意事项
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准确把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
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6.借助前后语言环境,深入理解文句内容。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
例题解析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参考译文: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约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小块的猪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放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娇惯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了,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觉饥甚而不敢去( ) (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9. 对画线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取过吃剩的胡饼后自己吃了它,那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B. 王安石取过吃剩的胡饼后自己吃了它,其他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C. 王安石拿过自己吃过的胡饼,那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D. 王安石拿过自己吃过的胡饼,其他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10. 这故事表现出王安石为人处事的( )
A. 寡情吝啬 B. 谨慎严谨 C. 简朴节约 D. 勤俭刻苦
【答案】上海市罗南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①. 离开 ②. 只 9. A 10. C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 觉饥甚而不敢去”的句意是: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去:离开 。
(2)“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的句意是:只吃了胡饼中间的小部分 。惟:只 。
【9题详解】
考查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语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中的“自食”是自己吃;“之”代指萧氏的儿子吃剩的胡饼;“其人”指那个人;“愧甚”是很羞愧。据此,正确的诗句是:(王安石)取过吃剩的胡饼后自己吃了它,那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故选A。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文章叙写王安石款待亲戚萧氏的儿子的事,从“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可以看出,王安石款待亲戚上表现出“简朴节约”的作风。
故选C。
(一)古诗文阅读(12分)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乙】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研究学问,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即使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惟吾德馨_____ (2)其妻患之____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4. 比较【甲】【乙】两文,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文中写陋室的环境,是为了突出陋室之简陋的程度,从而反衬自己品德高尚。
B. 【乙】文中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是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不满和埋怨。
C. 【甲】和【乙】文中,都写出了刘禹锡和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的精神。
D. 【甲】文中的刘禹锡,虽身居陋室,但主人品德高尚,故陋室不陋;【乙】文中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答案】上海市第二初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①.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②. 以……为患;为……担忧
3. (1)没有世俗的音乐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2)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4. D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句意: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患:意动用法,以……为患,为……担心。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1)“丝竹”,代指音乐;“乱”,扰乱;“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动用法,使……劳累;“形”,身体。
(2)“守”,坚守;“弥”,更加;“固”,坚定;“遂”,于是;“为”,成为。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主旨的能力。
A. “【甲】文中写陋室的环境,是为了突出陋室之简陋的程度”错,写陋室的环境,意在表现居住环境的清幽;
B. “是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不满和埋怨”错,【乙】文妻子对于王欢过于沉溺于学问而不经营财富的态度感到不满,而王欢则以朱买臣妻子嫌弃他贫穷而最终朱买臣做了太守的例子进行反驳,反衬王欢专心求学的决心,同时表现出王欢相信有朱买臣之才,他日能达到朱买臣的地位。
C. “都写出了刘禹锡和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的精神”错,【甲】文并未写刘禹锡专心求知的精神,而是写了自己品德高尚、行为高雅。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著书时居住过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12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张咏劝学》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③,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④。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寇准的友人。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④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乙】起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就对自己的同僚下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才,可惜他知识学问不够啊。”等到寇准出使到陕西的时候,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准备酒食款待张咏。张咏将要离开的时候,寇准把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吗?”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去看啊。”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
2.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此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__通史。
(2)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自称、对他人的敬称等。【甲】文中的“孤”是孙权的______。【乙】文中的“_____”是对他人的敬称。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 ) (2)咏徐曰( )
4. 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寇准是个奇特的人才,只可惜学问不够啊。
B. 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学习不努力啊。
C. 寇准是个奇特的人才,可惜学习不努力罢了。
D. 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学问不够罢了。
5. 【甲】文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孙权用_______的方法来规劝吕蒙学习。从【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可见张咏劝导寇准学习达到了成效。
6. 结合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张都善于劝导,并劝学有效。
B. 在“劝”的方式上,孙权对部下吕蒙委婉劝导,而张咏对友人寇准直接劝导。
C. 在“学”的态度上,吕蒙由推辞到接受,而寇准始终虚心接受。
D. 【甲】文中的吕蒙和【乙】文中的寇准虽身居高位,在接受劝导之后仍认真学习。
【答案】上海市虹口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试题
2. ①. 资治通鉴 ②. 编年体 ③. 自称 ④. 公
3. ①. 等,等到 ②. 慢慢地 4. D
5. ①. 现身说法 ②. 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6. B
【解析】
【2题详解】
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1)甲文出自《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孙权当明占据江东,称吴王,故自称为“孤”。
姓氏后加“公”,是对对方的尊称。如乙文中的“寇公”“张公”。
【3题详解】
考查词语释义。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等到。
(2)句意:张咏慢慢地说。徐,慢慢地。
【4题详解】
考查句子翻译
奇才,不可多得的人才。学术,学问。不中,不够。尔,罢了。故译为: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学问不够罢了。
故选D。
【5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意为: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这是孙权用自己的读书经历来向吕蒙说明读书的可行性。故可填:现身说法。
第二空:“笑曰:‘此张公谓我矣。’”意为:寇准笑着说:“这是张公在教导我啊。”这说明他忆经明白了张咏是告诉自己不要像霍光一样不学无术,也说明张咏劝导寇准学习达到了成效。
【6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
B.根据甲文中的“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可知,孙权是直接劝导。根据乙文中的“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可知,张咏是委婉劝导。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甲】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庚衮侍兄
庚衮字叔褒。成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盛,父母诸弟皆出次①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余旬,疫势既退,家人乃返。毗病得差②,滚亦无恙。
(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次:住所;②差:差不多
9.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二兄俱亡( ) ②遂亲自扶持( )
10. 下列对选文中画线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过了十多天,瘟疫已经退去,家人才回来。
B. 像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已经退去,家人才返回。
C. 像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既然退去,家人就返回了
D. 像这样过了十多天,瘟疫既然退去,家人就回来了。
11. 选文赞颂了庚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①. 全,都 ②. 于是。 10. B
11. 示例:在危险面前,无惧生死,顾念亲情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他的两个哥哥都病死了。俱:全,都。
②句意为:于是天天服侍病危的哥哥。于是。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十余旬,一旬为十天,十余旬为一百多天;既,已经;乃,才。故译为:像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已经退去,家人才返回。
故选B。
【11题详解】
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由“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可知, 疫情当前,家人都出去躲避瘟疫,只有庾衮不顾个人安危,照顾哥哥一百多天,最终哥哥恢复了健康,疫情消退,可见他不怕危险、重视亲情的美好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庚衮字叔褒,成宁年间流行大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病死了,第三个哥哥又染上了疫病很危急。而当时,瘟气十分严重,庚衮的父母和几个弟弟们都到外面躲瘟疫去了,独有庚衮不肯离去,甚至他的父母兄长强行要拉他离开,而庚衮只说:“我天生是不怕瘟气的。”于是天天服侍病危的哥哥,日夜不睡,有时抚摩着死去的两个哥哥的灵柩,也不禁涕泪滚滚,十分哀伤。这样,一直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渐渐才止息下来。等家人都回到村子里来,看到庚衮竟好好的。
(四)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董遇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①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②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兴平:汉献帝年号。②稆:野生的禾。
【丙】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辞,喜欢学习。兴平年间,关中发生战乱,董遇和他哥哥季中投靠了将军段煨。董遇和他哥哥收割贩卖野生稻子(维持生活),每次去董遇总是拿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他哥哥讥笑他,他也不改变自己。有人想跟从董遇学习,他不肯教,而且说:“一定要先读上百遍”。还说:“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想跟他学习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夜间是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阴雨天也是一种空余时间。”
2. 【甲】诗作者是______(朝代)的陆游,【乙】文作者是唐朝的______(人名)。
3. 解释加点字。
(1)而常挟持经书( )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从他的学者说:“苦于时间不足。”
B. 跟从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时间不足。”
C. 跟从他的学者说:“苦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D. 听从他并向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喝水。”
6. 三篇诗文通过不同外在环境表达人物的不同的情操。【甲】诗借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作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丙】两文人物的生活环境都可以用【乙】文中的“____”字来概括,【乙】文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丙】文董遇的读书经历则告诉我们学习既要通过“______”明白大意,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①. 宋朝 ②. 刘禹锡
3. ①. 拿着 ②. 同“现”,表露、显露
4.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5. B
6. ①. 对家乡的热爱,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②. 陋 ③. 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④. 先读百遍\读书百遍 ⑤. 善于利用一切空余时间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纪游抒情诗。此诗抒写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首联写诗人出游到农家,颔联写村外之景物,颈联写村中之情事,尾联写频来夜游。各联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创造了优美清新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全诗立意新巧,运用白描手法,不用辞藻涂抹,自然成趣。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每次去董遇总是拿着书本。持:拿着。
(2)句意: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见:同“现”,表露、显露。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应为“有何陋之”;云,说;何,什么;陋,简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丙】文划线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意思是:想跟他学习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作者到山西村做客,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及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和淳朴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由【乙】文“斯是陋室”,【丙】文“采稆负贩”可知,两文人物的生活环境都很简陋,可用【乙】文中的“陋”字来概括。
【乙】文《陋室铭》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消极循世、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根据【丙】文“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且说:“一定要先读上百遍”。还说:“书读了许多遍以后,它的意思就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了。”)”“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想跟他学习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里的空余时间;夜间是一天里的空余时间;阴雨天也是一种空余时间。”)”可知,董遇认为学习既要通过先读百遍(读书百遍)明白大意,也要善于利用一切空余时间。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乙】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9-11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斯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栖于椟:堆在木箱上。②觌(dí):相见。
9. 小明无法确定以下几个文言实词的意思,请你运用下面方法帮他解答。(3分)
课内迁移法 斯非吾所谓巢者邪 斯是陋室 斯:____①____
成语推断法 俯仰四顾 左顾右盼 顾:____②____
字典查找法 间有意欲起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夹缝,间隙 2.间或,有时 3.隔阂,疏远 间:____③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未尝不与书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文中陆游笑称自己的居室为“书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他的朋友对居室的评价是“________②_________ ”;居室的主人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③________”来表达。(6分)
【答案】上海市清华中学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3分,每个1分)
①斯:这。 ②顾:看。 ③间:间或。
10.(3分)
(我)从没有不和书在一起。 (3分,主语、未尝、俱三个踩分点)
11.①房间里摆满了书,并且书很杂乱2分,“多”1分,“乱”1分),②“信乎,其似巢也_”(2分,仅写后半句亦给全分,不抄写原句不给分);③“谈笑有鸿儒” (2分,不抄写原句不给分)。
译文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没有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因书中的事而痛苦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靠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已经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是像书窝啊!”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沈括传(节选)
辽萧禧来理①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②而后反。”帝遣括往聘③。括诣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⑤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⑥论之。帝喜曰:“大臣殊⑦不究本末⑧,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注释】①理:争,论辩。②请:这里是达成目的的意思。③聘:问候致意。④诣:到。⑤顷岁:近年。⑥表:上表,给皇帝写奏章。⑦殊:甚、很。⑧本末:始末、原委。
4.(2分)下列对选文中“国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珍贵的古籍资料 B.修复了三十里古长城
C.保全国家领土的完整 D.让辽国使节满意而归
5.(2分)沈括采用什么办法让辽国萧禧从“不肯辞”到最终“屈”?请摘录原句回答。
6.(2分)下列各句加点字与“表论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活板》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答案】第二模拟-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4.C 5.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 6.B
【解析】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可知,选文中“国事”指的是“保全国家领土的完整”;
故选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可知,沈括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以前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所以“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6.本题考查虚词的用法。“表论之”中“之”是代词,指这件事。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B.代词,指它;
C.宾语前置的标志;
D.结构助词,的;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辽国的萧禧来处理河东黄嵬一带地界划分问题,留在馆舍不肯辞去,说:“一定要请求得到后才回去。”皇帝派沈括前往问候致意。沈括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得到当年商定疆界的文书,文件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作为边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距三十里远,上表论述了这事。皇帝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命令沈括把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这才感到理屈。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①耽:沉迷。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样子。④哂:讥笑。
4.(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4)其妻患之( )
5.(2分)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当求之于上流 C.欢笑而谓之曰 D.学而时习之
6.(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7.(3分)刘禹锡和王欢都安贫乐道,他们的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三模拟-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4. 这。 使……劳累。 经营。 对……感到担忧。 5.A 6.(1)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往的没有平民。
(2)王欢更加坚守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7.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这是间简陋的小屋。斯:这;
(2)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3)句意为:不谋求家业。营:经营、谋求;
(4)句意为: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患:对……感到担忧。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无丝竹之乱耳”意思是: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心境。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当求之于上流”意思是:应该在河的上游去寻找它。之:代词,指石头;
C.“欢笑而谓之曰”意思是: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之:代词,指王欢的妻子;
D.“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之:代词,指知识。
故选A。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
(2)重点词语:弥:更加;固:牢固;遂:于是、就;为:成为;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7.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可知,刘禹锡居陋室但志趣高远,情趣高雅,安然自得。
结合乙文内容,从“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中可知,王欢不以贫穷为意,以读书为天下最快乐的事情,专心于学问,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著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乙文: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贮存,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最终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名。因他的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而任职,担任分宁主簿。有诉讼案很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审讯一次就辨明。同乡惊奇地说“:有经验的官吏不如他。”刑部使者推荐他,改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犯依法不该处死,转运使王逵想严惩他。王逵,是凶残骄悍的酷吏,众官都不敢与他争执,周敦颐一个人与他辩议,不听他的意见,于是请别人代行己责,打算弃官而归,说“:照这样怎么能做官呢?杀人以献媚于人,我不干这种事。”王逵悔悟,囚犯得以免死。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 陶后鲜有闻 鲜: (2)亭亭净植 植:
(3)有狱久不决 狱: (4)将弃官去 去: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如此尚可仕乎!
11.【甲】文托物言志,借“ ”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4分)
【答案】
9.(1)鲜:少 (2)植:立
(3)狱:案件 (4)去:离开(1空1分,4分)
10.(1)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2分)
(2)像这样还能做官吗!(2分)
11.莲 和王逵争辩
才智过人,善于断案;为人正直,刚正不阿,坚持原则,秉公判案。
(共4分,每空1分,后三空意思对即可。)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③王逵欲深④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⑤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⑥手版⑦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因得免。
(选自《宋史·周教颐传》)
【注释】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转运使,官名。④深,严厉。⑤莫,没有。⑥委,放下,扔下。⑦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讳英宗旧讳而改了名字。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人敢和他争,周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周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老吏不如也( ) (2)将弃官去( ) (3)逵悟(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周敦顾酷爱雅丽端庄的莲花,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盛夏时分,他常漫步池畔,欣赏着清幽玉洁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而作为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本人不就是一朵莲吗?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周效颐与莲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赶得上 ③离开 ④醒悟,明白
2. 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这样的事)。
3. 面对王逵的酷悍,无人敢相争,而周敦顾却独自与其论辩,他的高洁、正直。他宁可不做官,也不杀人以媚人,这份正直,正与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相吻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离开,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醒悟,明白”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仕”:做官。“媚”:取悦。
【3题详解】
题干要求说说周效颐与莲的相似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如可分析“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还有《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等,即可分析出周效颐与莲的共同点。即他宁可不做官,也不杀人以媚人的正直正与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的品格相符。
(二)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参考译文: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在到陆口去的时候,经过吕蒙所在的驻地。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于是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作为邻居,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出乎意料的事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已至此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但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吕蒙于是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走近吕蒙拍他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肃意尚轻蒙:________ (2)计安可不豫定: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11. 鲁肃和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课文《孙权劝学》,你能读出吕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的人。
【答案】上海市长宁区(五四学制)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①. 轻视 ②. 怎么
10. 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11. 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
12. ①. 勤奋好学 ②. 勇而有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鲁肃(当时)对吕蒙还比较轻视。轻,轻视。
(2)句意: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安,怎么。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才略,才干和谋略;及,到,达到;乃,竟然;此,这样的高度。
【11题详解】
根据“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可知,吕蒙的才干、谋略竟然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所以和他结为朋友,由此可知,他与吕蒙结友的原因是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
【12题详解】
根据《孙权劝学》中鲁肃对吕蒙读书学习后的评价“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知,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吕蒙读书学习的成果。这是吕蒙听从了孙权的劝说,勤奋求学而得来的。所以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根据本文中的“因为肃画五策”可知,吕蒙为鲁肃谋划了五条计策来抵御关羽,所以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专题04 课外文言文(一)翻译技巧
(一)文言文翻译常见问题
1.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2.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3.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4.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5.该删不删、成分赘余(虚词、语气)
6.该补不补,成分残缺(句式、语气)
7.该调不调,语序混乱(句式)
(二)翻译原则
翻译原则:信、达、雅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太行、王屋、冀州是地名,七百里是度量衡,可以保留。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
2.删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也”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
比如“何陋之有”——之,不译。
3.补 “补”,就是增补。
(1)加字组词法解词
①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例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中”为“中间 ”、“通”为“贯通”、“外”为“外形”、“直”为“挺直”。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如故。”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4.换
“换”,即换字法解词。用现代汉语词汇替代文言词汇、术语、惯用语等;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例如“吾、余、予”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
“岁赋其二”中的“岁”换成“年”。 “予谓菊”中的“予”换成“我”。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6.变(贯)
“变”就是变通,“贯”指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这就是所谓的“意译”。
例如“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为借代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四)注意事项
微观上:能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准确把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
宏观上: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1.通读全文,找准译句的关键词(得分点)。
2.将要求翻译的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信”)
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3.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
4.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要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5.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6.借助前后语言环境,深入理解文句内容。
有些文句,仅靠分析句子本身是不够的,还需要跳出文句,综观全文,求助于“左邻右舍”——上下文。
例题解析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馔(zhuàn):准备食物。④果蔬:泛指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⑦啖:吃。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觉饥甚而不敢去( ) (2)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9. 对画线句“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安石取过吃剩的胡饼后自己吃了它,那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B. 王安石取过吃剩的胡饼后自己吃了它,其他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C. 王安石拿过自己吃过的胡饼,那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D. 王安石拿过自己吃过的胡饼,其他人很羞愧地退下了。
10. 这故事表现出王安石为人处事的( )
A. 寡情吝啬 B. 谨慎严谨 C. 简朴节约 D. 勤俭刻苦
(一)古诗文阅读(12分)
【甲】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安贫乐道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②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③,意怡如④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⑤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⑥。
(选自《晋书》)
【注释】①耽:非常爱好。②营:谋求。③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④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⑤哂:讥笑。⑥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惟吾德馨_____ (2)其妻患之____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4. 比较【甲】【乙】两文,下列选项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文中写陋室的环境,是为了突出陋室之简陋的程度,从而反衬自己品德高尚。
B. 【乙】文中写王欢与妻子的对话,是为了表达对妻子的不满和埋怨。
C. 【甲】和【乙】文中,都写出了刘禹锡和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的精神。
D. 【甲】文中的刘禹锡,虽身居陋室,但主人品德高尚,故陋室不陋;【乙】文中王欢安于过贫困的生活,专心求知。
(二)(12分)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张咏劝学》
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③,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④。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寇准的友人。②准;寇准,宋初宰相。③出陕:出任陕州知州。④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2. (1)【甲】文节选自《__________》,此书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___通史。
(2)文言文中的称谓语有自称、对他人的敬称等。【甲】文中的“孤”是孙权的______。【乙】文中的“_____”是对他人的敬称。
3. 解释下列加点词。
(1)及鲁肃过寻阳( ) (2)咏徐曰( )
4. 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寇准是个奇特的人才,只可惜学问不够啊。
B. 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只可惜学习不努力啊。
C. 寇准是个奇特的人才,可惜学习不努力罢了。
D. 寇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学问不够罢了。
5. 【甲】文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孙权用_______的方法来规劝吕蒙学习。从【乙】文中“_________”一句可见张咏劝导寇准学习达到了成效。
6. 结合对【甲】文和【乙】文的理解,以下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的孙权和【乙】文中的张都善于劝导,并劝学有效。
B. 在“劝”的方式上,孙权对部下吕蒙委婉劝导,而张咏对友人寇准直接劝导。
C. 在“学”的态度上,吕蒙由推辞到接受,而寇准始终虚心接受。
D. 【甲】文中的吕蒙和【乙】文中的寇准虽身居高位,在接受劝导之后仍认真学习。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6分)
庚衮侍兄
庚衮字叔褒。成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盛,父母诸弟皆出次①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间复抚柩哀临不辍。如此十余旬,疫势既退,家人乃返。毗病得差②,滚亦无恙。
(选自《搜神记》)
[注释]①次:住所;②差:差不多
9.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二兄俱亡( ) ②遂亲自扶持( )
10. 下列对选文中画线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过了十多天,瘟疫已经退去,家人才回来。
B. 像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已经退去,家人才返回。
C. 像这样过了一百多天,瘟疫既然退去,家人就返回了
D. 像这样过了十多天,瘟疫既然退去,家人就回来了。
11. 选文赞颂了庚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德。(至少写出两点)
(四)阅读下列诗文,完成问题。
【甲】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乙】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丙】
董遇读书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①中,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②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兴平:汉献帝年号。②稆:野生的禾。
2. 【甲】诗作者是______(朝代)的陆游,【乙】文作者是唐朝的______(人名)。
3. 解释加点字。
(1)而常挟持经书( )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对【丙】文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从他的学者说:“苦于时间不足。”
B. 跟从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时间不足。”
C. 跟从他的学者说:“苦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D. 听从他并向他学习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喝水。”
6. 三篇诗文通过不同外在环境表达人物的不同的情操。【甲】诗借农村风俗画卷,表达作者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丙】两文人物的生活环境都可以用【乙】文中的“____”字来概括,【乙】文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丙】文董遇的读书经历则告诉我们学习既要通过“______”明白大意,也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9-11题(12分)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斯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栖于椟:堆在木箱上。②觌(dí):相见。
9. 小明无法确定以下几个文言实词的意思,请你运用下面方法帮他解答。(3分)
课内迁移法 斯非吾所谓巢者邪 斯是陋室 斯:____①____
成语推断法 俯仰四顾 左顾右盼 顾:____②____
字典查找法 间有意欲起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夹缝,间隙 2.间或,有时 3.隔阂,疏远 间:____③____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未尝不与书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乙文中陆游笑称自己的居室为“书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他的朋友对居室的评价是“________②_________ ”;居室的主人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_________③________”来表达。(6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沈括传(节选)
辽萧禧来理①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②而后反。”帝遣括往聘③。括诣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⑤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⑥论之。帝喜曰:“大臣殊⑦不究本末⑧,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注释】①理:争,论辩。②请:这里是达成目的的意思。③聘:问候致意。④诣:到。⑤顷岁:近年。⑥表:上表,给皇帝写奏章。⑦殊:甚、很。⑧本末:始末、原委。
4.(2分)下列对选文中“国事”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发现珍贵的古籍资料 B.修复了三十里古长城
C.保全国家领土的完整 D.让辽国使节满意而归
5.(2分)沈括采用什么办法让辽国萧禧从“不肯辞”到最终“屈”?请摘录原句回答。
6.(2分)下列各句加点字与“表论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活板》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穿井得一人》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①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斗储②,意怡如③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④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注】①耽:沉迷。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样子。④哂:讥笑。
4.(4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斯是陋室( ) (2)无案牍之劳形( )
(3)不营产业( ) (4)其妻患之( )
5.(2分)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当求之于上流 C.欢笑而谓之曰 D.学而时习之
6.(4分)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7.(3分)刘禹锡和王欢都安贫乐道,他们的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
【注】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 陶后鲜有闻 鲜: (2)亭亭净植 植:
(3)有狱久不决 狱: (4)将弃官去 去: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如此尚可仕乎!
11.【甲】文托物言志,借“ ”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 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 、 的特点。(4分)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③王逵欲深④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⑤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⑥手版⑦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因得免。
(选自《宋史·周教颐传》)
【注释】①任,推荐。②狱,案件。③转运使,官名。④深,严厉。⑤莫,没有。⑥委,放下,扔下。⑦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老吏不如也( ) (2)将弃官去( ) (3)逵悟(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周敦顾酷爱雅丽端庄的莲花,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盛夏时分,他常漫步池畔,欣赏着清幽玉洁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而作为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本人不就是一朵莲吗?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周效颐与莲的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肃意尚轻蒙:________ (2)计安可不豫定: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11. 鲁肃和吕蒙结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结合课文《孙权劝学》,你能读出吕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