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课外文言文(二)内容理解
(一)考题分析
一般会采用选择或填空的考查方式进行判断考查;也会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常考题型:
(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写作手法类”问题。
(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5)道理启示类。
2.主要考查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取信息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意图、原因或理由等。
解析:(1)这种题型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然后把握文章的内容。
(2)要审清题目,一些题目需要用原句回答(不能少答,不能多答)。
(二)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第一步:审清题干,划定原文信息范围
第二步:理清思路,提取重点信息。
第三步:组织语言文字,规范表述。
3.归纳概括
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人物+事件+结果;内容完整,语言简洁
4.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解题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建议:先积累一些启示类的概括语言,然后再通过文本分析来训练对于文本中心和内容的判断的训练。
(三)课外常见的道理启示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
3、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4、实践出真知;
5、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宽容仁慈;
6、要学会感恩;
7、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
8、做事要把握机会,才能事半功倍;
9、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 该退则退。
11、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
13、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
14、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15、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
16、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17、人难免犯错误,知错能改仍不失为人才。
1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我们要有宽容之心。
1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2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21、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22、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23、一个人无论水平有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或: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或做事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成功
24、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
25、要实事求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26、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
27、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8、学习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29、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0、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31、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32、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
33、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34、不要妄加猜疑;或不要胡乱地怀疑自己人;不要被敌人的假象所蒙蔽。
35、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36、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7、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8、人与人交往时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39、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否则就会造成工作和学习的失误。
40、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
41、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只会遭到失败;遇到突如其来的困境时,要冷静沉着,要善于思考,积极应对。
例题解析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参考译文: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他年少时到太学游学,当太学生,同汝南人张劭结成朋友。张劭字元伯。二人一道告辞回家乡。范式对元伯说:“两年后我将回来,将去拜访您的父母,看看您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日期。后来快到约定的日子,元伯将事情详细地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饮食等候范式。母亲说:“分开两年,千里之外约定的话,你为什么这么相信?”元伯回答:“巨卿是守信用的人,一定不会失约。”母亲说:“既然如此,我就为你酿酒。”到约定的那天,巨卿果然来到,到堂上拜见、喝酒,尽情欢乐而别。
5.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式谓元伯曰( ) (2)尔何敢信之诚也( )
6.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伯把需要准备的食物告诉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B.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C. 元伯把需要准备的食物告诉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问候他。
D.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问候他。
7.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①. ⑴对……说;告诉。 ②. ⑵你 6. B
7. 做人应重诺言,守信用。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范式对元伯说。谓:对……说。
(2)句意:你为什么敢这么相信?尔:你。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语句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语句“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中的“具”是“详细”;“白”是“说”的意思;“候”是“等候”。据此,正确的译文是: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由文章“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可知,范式虽与朋友元伯分别两年,但如约去拜访朋友,体现了他的信守承诺。由此告诉人们“做人应重诺言,守信用”的道理。
(一)课外文言文(9分)
华佗治病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②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④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注释】①差:这里指差不多就能好②无何:不久。③属:同“嘱”,嘱咐。④嗔恚:恼怒。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了。
9. 解释加点字
(1)无何弃去( ) (2)留书骂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11. 郡守之子在文中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2. 华佗采用了哪些办法让郡守“嗔恚吐血而愈”的?
【答案】上海市回民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①. 离开 ②. 信
10. 华佗认为让这个人极其愤怒差不多就能好了。
11. 嘱咐使者不要追赶华佗。
12. 接受他的礼品不加医治;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 去,离开。
(2)句意:还留下书信辱骂他。书,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以为,认为。其人,这个人。则,就。
【11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可知,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
【12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可得:接受他的礼品不加医治;
根据“无何弃去”可得:丢弃他离开。
根据“留书骂之”可得:留下书信辱骂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参考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韩立马良久( ) (2)遂于驴上吟哦(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很 (2)在 (每个1分)
2.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炼”“遂”“吟哦”“引”各1分,大意1分)
3.示例:①对待写作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②文章不厌百回改③需要向他人学习借鉴(每点1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赎牛护主
护持寺村,在河间东四十里。有农夫于某,家小康。一夕,于外出。劫盗数人,从屋檐跃下,挥巨斧破扉,声丁丁然。家惟妇女弱小,伏枕战栗,听所为而已。忽所畜二牛,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梃刃交下,斗愈力,盗受伤狼狈去。
盖①乾隆癸亥,河间大饥,畜牛者不能刍秣②,多鬻③于屠市。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于见而心恻,解衣质④钱赎之,忍冻而归,牛之效死固宜。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盖:原来。②刍秣chú mò:牛马的饲料。③鬻(yù):卖。④质:抵押。
【参考译文】
护持寺村,在河间县以东四十里。那里住着一位姓于的农夫,他家小康,日子还算过得去。一天夜里,于某因事外出,有几个盗贼从于家的屋檐上跃下,挥动大斧头乒乒乓乓把门劈开。当时,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子,他们吓得趴在床上打哆嗦,惟有听天由命而已。在这紧急的当头,他家所饲养的两头牛,突然怒吼着跳进屋里,奋起犄角与盗贼博斗。在刀斧交加的情形下,二牛愈斗愈勇。盗贼们纷纷受伤,终于狼狈逃窜而去。
这二牛为什么这样拚命护主,说起来还是有前因的。原来乾隆癸亥(1743)年,河间县闹了大饥荒。许多养牛人家买不起草料,多半把耕牛卖给了屠宰场。这两头牛被赶到屠宰场门前的时候,悲哀地趴在地上吼叫,不肯往前走。于某见了,心生怜悯。竟脱下身上的衣服当了钱,把这两头牛赎过来,自己忍着寒冷把牛赶回家。所以,牛在危急时刻誓死报效主人,自有一定的道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忽所畜二牛( ) (2)盗受伤狼狈去( )
(3)是二牛( ) (4)哀鸣伏地,不肯前(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于见而心恻,解衣质钱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了《赎牛护主》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饲养(喂养、养);(2)离开;(3)这;(4)上前。
2. 这位姓于的农夫见后心中不忍,脱下身上穿的衣服抵押换钱把两头牛赎出。
3. 可以从农夫的角度:人要有恻隐之心,善良会有善良的报答;可以从牛的角度:要有感恩之情,知恩图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畜”名词用作动词,饲养;“去”,古今异义,离开;“是”古今异义,这;“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紧抓关键词,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其次要注意文言特殊句式。注意“恻”“质”“赎”的翻译。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读后感受。解答此类题先回答“我得到什么启示”“我认为……”等,再按顺序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文中“于见而心恻,解衣质钱赎之,忍冻而归,牛之效死固宜。”一句从农夫的角度可见人要有恻隐之心,善良会有善良的报答,从牛的角度可见要懂得知恩图报。
(四)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①。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②,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③。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④,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ò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
参考译文: 桓南郡(桓玄)打败了殷荆州(殷仲堪),俘虏了殷的将领十几人,咨议参军罗企生也在其中。桓玄向来厚爱罗企生,要杀他时,先派人对罗企生说:“如果向桓玄道歉,就会免去死罪。”罗企生回答道:“我作为殷荆州的下属,现在殷荆州跑了,生死不明,我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已经到了刑场,桓玄又派人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说?”罗企生答道:“希望桓公能留我弟弟一条性命,服侍我的老母。”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桓玄以前曾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送了一件羊皮袍子,胡氏当时在豫章,得知儿子被杀的消息后,就把这件皮袍给烧了。
8.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桓素待企生厚( ) (2)存亡未判( )
9. 以下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 B.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
C.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罪行 D.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10. 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 ),第二次回答恳请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 )。(每空2字)
11. 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 )。
A. 德行 B. 文学 C. 自新 D. 捷悟
【答案】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①. (1)一向,向来 ②. (2)死亡 9. D
10. ①. 尽忠 ②. 尽孝 11. A
【解析】
【8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素”,向来;“亡”,死亡。
【9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谢”,道歉,认错;“罪”,罪行。翻译为:如果你能向我道歉,我就赦免你的罪行。故选D。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可以得出:罗企生是在向殷荆州“尽忠”;结合“乞留一弟以养老母”可以得出:尽孝。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主要记叙了罗企生尽忠就义前,不忘尽孝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人的德行。故选A。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孙莘老①识文忠公,尝乘间②从,以文字③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cī)病不必待人指摘④,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①孙莘老,宋代文学家。②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③文字:此指写文章。④指摘 指出错误、给予批评。
7. 文中“文忠公”就是《卖油翁》的作者___。
8.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即求过人 过:
9. 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达)。
【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欧阳修 8. 超过
9. 例1:作文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例2:勤奋读书加上多动笔写文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
句意: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过:超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文中“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分析,欧阳修认为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可见,我们要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结合“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分析,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这样不能成功。多练笔就能发现毛病。由此可知,作文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点睛】参考译文:
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有人担忧自己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的事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的缺点也用不着别人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后就能发现毛病了。欧阳修把自己曾亲身体验的方法告诉别人,所以意味尤其深长。
(六)(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乙】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②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③,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游僧:四处游走的和尚。②研:研磨。③信然:确实如此。
【乙】河间游僧
河间县有一个四处游走的和尚,在集市上卖药。(他)先在桌子上放一尊铜佛,然后在旁边的盘子里放着药丸,那尊铜佛做出伸手要取东西的样子。有买药的人,先要向铜佛祈祷,然后双手捧着装有药丸的盘子靠近铜佛,如果病可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跳到佛手里;如果病难以治好的,盘子中的药丸就不动。全城的人都非常相信他。后来,有人在那个和尚住的庙里看见他关上房门,在偷偷地研磨铁屑,这才明白和尚盘子里的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只不过在外面镀了一层金。人们检验这种做法,确实是这样,这个和尚的骗术就败露了。
4. 【甲】文选自《______》一书。
5. 解释加点词。
(1)更互用之 更:______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为: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持就火炀之
7. 对【乙】文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像伸出手,有手拿物品的情况。 B. 佛像拉起手,有手拿物品情形。
C. 佛像好像拉起手要拿物品的样子。 D. 佛像呈现出伸手要拿物品的样子。
8. 【甲】文介绍了活板的制作程序,请补充相应的动词。
制字→①___板→排字→②____板→平字
【乙】文游僧骗人的招数是将③______装在佛手里,遇到④______的药丸就会跳入佛手。“举国信之”,他们相信的是⑤____________
9. 【甲】文介绍了活板印刷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乙】文的“游僧”却用科学知识坑蒙拐骗,“其术乃败”的结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梦溪笔谈
5. ①. 交替,轮流 ②. 做,制作
6. 拿它靠近火烘烤 7. D
8. ①. 设 ②. 炀 ③. 磁石 ④. 有铁屑 ⑤. 这一佛像会显灵,能判断病是否能治愈(意近即可)。
9. (写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做事要有真才实学,用小伎俩骗人,总有被人识破的一天。科学技术应该造福人类,而不能用来骗人以牟利。我们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确的地方。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活板: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题目是后人加的。活板,用活字排成的印刷版。板,同“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两块相互交替使用。 更:交替,轮流。
(2)句意为:那佛手一定是用磁石做的。 为:做,制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就,靠近。炀,烤。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作……状”为固定结构,译为“呈现……的样子”,“引手取物”翻译为“伸手要拿物品”,故本句理解为:佛像呈现出伸手要拿物品的样子。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甲】文“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是制字;“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概括为设板;“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是排字;“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可概括为炀板;“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是平字。可据此填空。
【乙】文根据“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可知佛手里装的是磁石,药丸必定有时候混有铁屑,有时没有混铁屑。结合“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可知,国人相信的是这一佛像通过给药丸和不给药丸来显灵,判断病是否能治愈。可据此填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此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河间的游僧在市集中用骗人的手段卖药的故事。根据“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那佛手一定是用磁铁做的,只是在外面镀一层金。“磁石”即物理学中的磁铁,具有磁性,能够吸引铁屑一类物质,因此,有铁屑的药丸就能跃入佛手,无铁屑的药丸就不能跃入佛手。启示我们:用小伎俩来骗人的人,花招最后总是会被人识破,也不会得到好结果,我们应该做到诚信待人。我们不要被物质的表面所欺骗,应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真理,我们要把聪明才智用到正确的地方。
【点睛】参考译文:
【甲】活板(节选)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曰:“余偶有所获, 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③。”虎曰:“忠战,猱也!”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逐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④大吼,乃死。
(节选自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 很舒服。③左右: 相当于“您”,敬辞。④跳踉: 跳跃。
8.(2分)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猱徐取其脑啖之 (2)益爱近之
9.(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猱搔虎痒”的故事,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B.猱的经历告诉我们交友识人需谨慎,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C.虎的结局告诉我们不要沉湎于“搔痒”,不要被美言或美食迷惑。
D.这个小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虎和猱。
【答案】8.(1)徐:慢慢地 (2)益:更加 9.B
【解析】8.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猱徐取其脑啖之 :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徐:慢慢地 。
(2)益爱近之:(老虎)更加喜欢、亲近猱。益:更加。
9.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告诉我们交友识人需谨慎,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是通过老虎的经历来体现的,不是猱的经历。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野兽之中有(一种叫)猱,(它身形)小且善于爬树,爪子锋利。老虎的脑袋痒,就让猱爬上去挠脑袋。时间久了就挠出了窟窿,老虎(被挠得)很舒服因而毫无察觉。猱慢慢地取它的脑浆吃,把剩余的用来献给老虎,说:“我偶尔得到些荤腥,不敢自己一人独享,特地把它献给您。”老虎说:“你这只猱真是忠心耿耿啊!”(老虎)更加喜欢、亲近猱,(时间)久了,老虎的脑袋空了,头痛发作,追赶猱,猱却已经逃跑躲避到高树上了。老虎跳跃着大声吼叫,最终死去了。
(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锡饧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有医者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①,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日:“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②其故。曰:“此古方③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④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求溢户:形容迎接他出诊和前来求诊的人很多。②叩:询问。③古方:指古代名医的药方。④妄谓:胡说。
4.(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尝( ) (2)原礼心异之 异( )
5.(2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听说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
B.(他)知道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调查真相。
C.听说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的效果很好,(他便)亲自前往察看。
D.知道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的效果很好,(他便)亲自前往调查。
6.(3分)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是:
【答案】第四模拟-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4. 曾经 异:对……感到(诧异/奇怪) 5.A 6.:①它告诉我们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医生分不清医书的锡、饧,就会影响医疗效果,甚至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我们读文言文的时候,对识字、辨字决不能掉以轻心,不然也可能会在学习和工作中造成失误。②本文还讽刺了那些盲目从众,听信传言,去看庸医的百姓。告诉我们生活中要避免盲目从众,不要听信传言,要明辨是非真伪。③讽刺像文中的庸医这样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己更害人的人。
【解析】4.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尝,一词多义,曾经。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奇怪)。
5.考查翻译句子。
B.“闻”是听说的意思,不是“知道”;
C.句首省略的主语“他”没有补充,“辄”的意思是立即,译文的当中没有体现,“效”为见效,不是“效果”;
D.句首省略的主语“他”没有补充,“闻”是听说的意思,不是“知道”,“辄”的意思是立即,译文的当中没有体现,“效”为见效,不是“效果”;
故选A。
6.考查阅读启示。文中的传闻医术很高的那个医生认不清锡、饧,导致给人瞎开药,可得启示:读文言文时“识字”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认字、辨字,不然就可能造成失误。文中的百姓认识不到这位医生其实是一个庸医,只是听信传言,就都去找他看病,可得启示: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盲从,不能轻易相信传言,一定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文中的庸医对医书研究不够深入,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人害己。可得启示:讽刺了生活中不懂装懂,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的人。
【点睛】译文:
明代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总是非常见效,(于是)亲自前往观看。来名医家求要的人很多,名医都来不及应酬。偶然间看到一个求得药的人已经离开了,那个医生跑出来告诉他说:“临煎药时(要往里面)加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便问他原因,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饧”,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每每妄称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九)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儿饲雀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译文:
庭院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个鹊巢,喜鹊抚养两个孩子,整天自己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后来遇到了狂风,树枝折断了,巢穴摧毁了,两只小喜鹊掉在了地上。一个小孩看见了,高兴地忍不住把小鸟抱在怀里回了家,每天早晚,都在喂养它们,非常喜爱它们。它们渐渐长大,能够飞了。一只猫袭击过来,抓走小鸟就离开了,小孩急忙追赶它,没有追上,他边跺着脚边哭泣,说:“早知道这样,我就把你们放回林间,怎么会被猫吃掉呢?这是我的过错呀。”
4.(2分)解释加点词
(1)鹊育二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不为猫所食也:__________________
5.(2分)翻译句子。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
6.(2分)文中“早知是”的“是”意为“这样”,它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五模拟-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卷
4. 哺育 吃 5.一个小孩看见了,非常高兴,把小鸟抱在怀里带回了家,每天早晚,(他)都会喂养它们,很喜爱(它们),(它们)稍稍长大了一点,能开始飞了。 6.“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或一只猫袭击过来,抓走小鸟就离开了,小孩急忙追赶它,没有追上。 7.每个人、每样事物都应处在合适的环境中。
【分析】4.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育,本义,哺育。食,本义,吃。
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之,代词,它。不胜喜,非常高兴。而,表顺承,不译。旦,早上。甚,很。稍,稍稍。
6.考查筛选信息。“早知是”的意思是早知道这样。联系前文“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可知,小儿的意思是如果早知道小喜鹊会被猫抓走,而自己又追不上,就不把小喜鹊带回家里了。所以“是”在文中指代“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翻译过来亦可。
7.考查阅读启示。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小儿把小喜鹊带到了家里喂养,结果小喜鹊被猫抓走了。小儿感叹,如果把小喜鹊放于林间,它就不会被猫吃掉了。可得启示:每个人或事物都有适合自己的环境,如果生存于不适合自己的环境,就可能会有灭顶之灾。
(十)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虎惟恃①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②也,则谓之曰:“尔且止,吾与尔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③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④,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侍:凭借;依靠。②穷:窘迫至极。③间:间隙。④合:古代指两军交锋一合,此指决斗。
【乙】有一个人到山上去,途中遇到了一只猛虎,困窘至极,于是对老虎说:“你先等会儿,反正我与你斗只有死路一条(不急这一时半会儿)。”老虎听了这话有所松懈,停在那里等这人到底要做什么。这人就砍了一棵树,制作成一根棍棒,拿着它向老虎挑衅说:“畜生,来吧!”于是老虎与此人决斗,被打断了左脚;不久又猛扑过去,又被此人打断了右脚。不久就一命呜呼了。老虎所依靠的,不过是自己的勇猛罢了,它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勇猛而被人打死的,真是悲哀啊!
4. 甲文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人名),自号______。
5.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伐树为梃 ②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徐以杓酌油沥之。
7. 甲文中康肃公被卖油翁精湛的技艺和____________的态度所折服;乙文中老虎被人打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两文故事的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注重语言描写,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B. 甲文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和乙文老虎对人的态度,前后都有所转变。
C. 甲文卖油翁酌油说明了“熟能生巧”,乙文“其人”面对老虎斗智斗勇。
D. 甲文画线句中的“尔”和乙文画线句中的“尔”,所表示的意思相同。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①. 欧阳修 ②. 醉翁
5. ①砍伐;②最终。
6. (卖油翁)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入葫芦里
7. ①. 谦虚沉稳 ②. 虎惟恃勇(虎惟恃夫) ③. 不要骄傲自满 8.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卖油翁》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为:砍了一棵树,制作成一根棍棒。伐:砍伐。
②句意为:而(它)不知道最终正是因为它所依靠的勇猛而被人打死的。卒:最终。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徐,慢慢地;以,用。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启示。
由甲文“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可知,卖油翁用精湛的技艺和谦虚的态度回应康肃公,让康肃公折服。由乙文“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可知,老虎所依靠的,不过是自己的勇猛罢了,也最终因此而毙命。
甲文康肃公善于射箭而骄傲自满,最终在卖油翁面前败下阵来,而乙文中的老虎自恃勇猛,过于自负,最终丧命,故两文都启示我们不要骄傲自满。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惟手熟尔”的“尔”是罢了的意思,而“吾与尔斗死之也”的“尔”是指对方,你。故两个词表达意思不一样。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作业
(一)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注释】
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
参考译文: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一起担任安思顺麾下的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宽恕我的妻子儿女。”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皇帝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郭子仪)便推荐他担任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
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俱为安思顺牙将( ) (2)乃跪请曰( )
6. 请翻译划线句“即荐之为节度使”。
7. 郭子仪为何要“握其手”?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①. 一起 ②. 请求
6. 郭子仪便推荐他担任节度使。
7. 因为李光弼是可用之才,郭子仪是以国家大局为重、顾全大局、不计前嫌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一起担任安思顺麾下的将领。俱:一起,一同。
(2)句意:于是(对子仪)下跪请求说。请:请求,请罪。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关键词有:
即:便,就。荐:推荐。为:担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语段内容。
通过郭子仪自己的话“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句意:如今国家动乱,皇帝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可知,郭子仪握住李光弼手的原因有:①“国乱主辱”,即国家动荡,皇帝受辱,以国家利益为重;②“非公不能定”,即李光弼有平定天下的才能;③“仆岂敢怀私忿”,即“我”怎么敢心怀私怨呢,郭子仪放弃私人恩怨,顾全大局,不计前嫌。
(二)(10分)
孔子北之山戎氏,有妇人哭于路者,其哭甚哀,孔子立舆①而问曰:“何为哭哀至于此也。”妇人对曰:“往年虎食我夫,今虎食我子,是以哀也。”孔子曰:“嘻,若是,则何为不去也?”曰:“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孔子顾子贡曰:“弟子记之,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等于虎狼矣。”
注释:①舆,本来是指车厢,这里是指车。
参考译文
孔子到北方的山戎地区去,看见有个妇女在路边哭,她哭得十分伤心,孔子站在车上间道:“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呐?”那位妇女答道:“前年老虎吃了我的丈夫,现在老虎吃了我的儿子,因此我伤心啊。”孔子说;“唉,像这样,那你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呢?”妇人答道:“这儿的政治公正,官吏不凶狠暴虐,我因此不愿意离开这里。”孔子回头对子贡说:“弟子记住,政治不公道、官吏凶狠暴虐,竟然比虎狼还厉害呐。”
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则何为不去也 _______ (2)孔子顾子贡曰 ___________
7.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曷为哭哀至于此也?
8. 文中妇人的夫死于虎,子死于虎,但她仍留在山里生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市静安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6. ①. 离开 ②. 回头看
7. 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呢?
8. “其政平,其吏不苛”;或虽然老虎吃了我的丈夫和儿子,但这里政治平和,没有苛税,所以不离开。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那你为什么不离开此地呢?去:离开;
(2)句意为:孔子回头对子贡说。顾:回头看。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语:曷:同“何”,什么。曷为:宾语前置,即为曷。至于:到。此:这,这样。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意思是这儿的政治公正,官吏不凶狠暴虐,我因此不愿意离开这里)可知,她仍留在山里生活的原因是:其政平,其吏不苛。或答:这儿的政治公正,官吏不凶狠暴虐。专题05 课外文言文(二)内容理解
(一)考题分析
一般会采用选择或填空的考查方式进行判断考查;也会要求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1.常考题型:
(1)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
(2)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
(3)“写作手法类”问题。
(4)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5)道理启示类。
2.主要考查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提取信息能力,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其写作意图、原因或理由等。
解析:(1)这种题型要充分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含义,然后把握文章的内容。
(2)要审清题目,一些题目需要用原句回答(不能少答,不能多答)。
(二)答题技巧
答题步骤: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2)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看看哪一部分比较特殊,就尽量抓住展开,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
(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
(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论什么;
(5)留心叙事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第一步:审清题干,划定原文信息范围
第二步:理清思路,提取重点信息。
第三步:组织语言文字,规范表述。
3.归纳概括
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人物+事件+结果;内容完整,语言简洁
4.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
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
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解题方法:
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对于不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
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
建议:先积累一些启示类的概括语言,然后再通过文本分析来训练对于文本中心和内容的判断的训练。
(三)课外常见的道理启示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因材施教,不能拔苗助长;
3、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4、实践出真知;
5、对待别人的错误应该宽容仁慈;
6、要学会感恩;
7、信守承诺,做一个诚信的人;
8、做事要把握机会,才能事半功倍;
9、做事不能目光短浅,要有远见;
10、人生路上,要懂得该进则进, 该退则退。
11、遇到困难或挫折,要学会换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12、如果恶人当道,好的主张必定难以实行,贤人难受重用。(或如果环境险恶,人们也会裹足不前)
13、背弃诺言没有好下场。或: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能欺骗他人,出尔反尔。
14、凡事要考虑后果,不能盲目行事;解决问题要注意方法,不能一概而论;做事不能冲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问题要三思而后行,找到最佳方法
15、凭一己私利为人处世,最终受害的反倒是自己。
16、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要给自然界的动植物一片自由的天地。或家长、学校、社会注重孩子教育,则不能束缚他们,要给予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
17、人难免犯错误,知错能改仍不失为人才。
18、人有宽容之心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我们要有宽容之心。
19、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20、为人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赡养老人
21、凡事不要人云亦云(东施效颦),盲目跟风,要有自己的主见;凡事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的策略。
22、做事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要墨守成规。
23、一个人无论水平有多高,只要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功。或:做事情不能患得患失。或做事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成功
24、做事要学会克制,懂得三思而行。(鲁莽从事要不得)
25、要实事求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26、人和人之间交往不能仅仅为利,应该讲究信用。
27、要珍重眼前的真实的人与事,不要妄想得到不切实际的东西。(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从善如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8、学习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
29、无论是人还是物都有长处和短处。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0、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31、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32、有时用善良和宽容来感化身边有错误的人,或许会更有效。
33、不要为钱财所累(或不要过于看重钱财)。
34、不要妄加猜疑;或不要胡乱地怀疑自己人;不要被敌人的假象所蒙蔽。
35、给别人提意见,要讲究方法,使他人心服口服。或待人要宽厚,不要在小事上苛责于人。
36、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37、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8、人与人交往时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
39、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否则就会造成工作和学习的失误。
40、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
41、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骄傲自大,否则只会遭到失败;遇到突如其来的困境时,要冷静沉着,要善于思考,积极应对。
例题解析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5. 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1)式谓元伯曰( ) (2)尔何敢信之诚也( )
6.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伯把需要准备的食物告诉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B.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等候他。
C. 元伯把需要准备的食物告诉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问候他。
D. 元伯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饭食来问候他。
7.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外文言文(9分)
华佗治病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①,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②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③使勿逐。守嗔恚④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注释】①差:这里指差不多就能好②无何:不久。③属:同“嘱”,嘱咐。④嗔恚:恼怒。
9. 解释加点字
(1)无何弃去( ) (2)留书骂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11. 郡守之子在文中的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12. 华佗采用了哪些办法让郡守“嗔恚吐血而愈”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8分)
推敲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韩立马良久( ) (2)遂于驴上吟哦( )
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赎牛护主
护持寺村,在河间东四十里。有农夫于某,家小康。一夕,于外出。劫盗数人,从屋檐跃下,挥巨斧破扉,声丁丁然。家惟妇女弱小,伏枕战栗,听所为而已。忽所畜二牛,怒吼跃入,奋角与盗斗。梃刃交下,斗愈力,盗受伤狼狈去。
盖①乾隆癸亥,河间大饥,畜牛者不能刍秣②,多鬻③于屠市。是二牛,至屠者门,哀鸣伏地,不肯前。于见而心恻,解衣质④钱赎之,忍冻而归,牛之效死固宜。
——《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盖:原来。②刍秣:牛马的饲料。③鬻(yù):卖。④质:抵押。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忽所畜二牛( ) (2)盗受伤狼狈去( )
(3)是二牛( ) (4)哀鸣伏地,不肯前(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于见而心恻,解衣质钱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读了《赎牛护主》的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桓南郡既破殷荆州,收殷将佐十许人,咨议罗企生亦在焉①。桓素待企生厚,将有所戮,先遣人语云:“若谢我,当释罪。”企生答曰:“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既出市②,桓又遣人问:“欲何言?”答曰:“乞留一弟以养老母。”桓亦如言宥之③。桓先曾以一羔裘与企生母胡,胡时在豫章,企生问至④,即日焚裘。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桓南郡:桓玄,东晋将领,袭爵南郡公,世称“桓南郡”。殷荆州:殷仲堪,东晋将领,官至荆州刺史。罗企生:时任殷仲堪幕府咨议参军。②出市:到刑场。③宥(yòu)赦免。之:指罗企生的弟弟罗遵生。④问:音讯。这里指罗企生被杀的消息。
8.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桓素待企生厚( ) (2)存亡未判( )
9. 以下对画线句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放了你 B.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放了你
C. 如果你能报答我,我就赦免你罪行 D. 如果你能向我认错,我就赦免你的罪行
10. 罗企生的两次回答反映了他内心的两难:第一次回答拒绝偷生是想要( ),第二次回答恳请桓玄则是想让弟弟代替自己( )。(每空2字)
11. 根据选文内容,它最适合归入的《世说新语》门类是( )。
A. 德行 B. 文学 C. 自新 D. 捷悟
(五)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孙莘老①识文忠公,尝乘间②从,以文字③问之。云: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cī)病不必待人指摘④,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①孙莘老,宋代文学家。②乘间:利用机会;趁空子。③文字:此指写文章。④指摘 指出错误、给予批评。
7. 文中“文忠公”就是《卖油翁》的作者___。
8.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即求过人 过:
9. 文中所揭示的写作之道是: (用自己的话表达)。
(六)(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活板(节选)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乙】河间游僧
河间有游僧①,卖药于市,先以一铜佛置案上,而盘驻药丸,佛作引手取物状,有买者,先祷于佛,而捧盘近之,病可治者,则丸跃入佛手。其难治者,则丸不跃。举国信之。后有人于所寓寺内,见其闭户研②铁屑,乃悟其盘中之丸,必半有铁屑,半无铁屑,其佛手必磁石为之,而装金于外,验之信然③,其术乃败。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游僧:四处游走的和尚。②研:研磨。③信然:确实如此。
4. 【甲】文选自《______》一书。
5. 解释加点词。
(1)更互用之 更:______ (2)其佛手必磁石为之 为:______
6.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线句。
持就火炀之
7. 对【乙】文画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像伸出手,有手拿物品的情况。 B. 佛像拉起手,有手拿物品情形。
C. 佛像好像拉起手要拿物品的样子。 D. 佛像呈现出伸手要拿物品的样子。
8. 【甲】文介绍了活板的制作程序,请补充相应的动词。
制字→①___板→排字→②____板→平字
【乙】文游僧骗人的招数是将③______装在佛手里,遇到④______的药丸就会跳入佛手。“举国信之”,他们相信的是⑤____________
9. 【甲】文介绍了活板印刷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乙】文的“游僧”却用科学知识坑蒙拐骗,“其术乃败”的结局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久而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以其余奉虎,曰:“余偶有所获, 腥不敢私,以献左右③。”虎曰:“忠战,猱也!”益爱近之。久之虎脑空,痛发,逐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④大吼,乃死。
(节选自刘元卿《猱》)
【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 很舒服。③左右: 相当于“您”,敬辞。④跳踉: 跳跃。
8.(2分)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猱徐取其脑啖之 (2)益爱近之
9.(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猱搔虎痒”的故事,篇幅虽短但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B.猱的经历告诉我们交友识人需谨慎,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C.虎的结局告诉我们不要沉湎于“搔痒”,不要被美言或美食迷惑。
D.这个小故事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虎和猱。
(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锡饧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闻有医者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①,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日:“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②其故。曰:“此古方③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④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迎求溢户:形容迎接他出诊和前来求诊的人很多。②叩:询问。③古方:指古代名医的药方。④妄谓:胡说。
4.(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明名医戴原礼尝至京 尝( ) (2)原礼心异之 异( )
5.(2分)下列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听说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
B.(他)知道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调查真相。
C.听说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的效果很好,(他便)亲自前往察看。
D.知道有个医生的医术很高明,治病的效果很好,(他便)亲自前往调查。
6.(3分)你从文中获得的启示是:
(九)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小儿饲雀
庭有树,其上一巢,鹊育二子,日呱呱自鸣。后值狂风,树折巢毁,二雏坠地。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一猫袭来,攫而去,儿亟逐之,不及,顿足而泣。儿曰:“早知是,吾放汝林间,且不为猫所食也。是乃吾之过也。”
4.(2分)解释加点词
(1)鹊育二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不为猫所食也:__________________
5.(2分)翻译句子。
一儿见之,不胜喜,怀而归,旦夕喂之,爱甚,稍长而飞。
6.(2分)文中“早知是”的“是”意为“这样”,它在文中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
7.(3分)读了这篇短文,你获得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以下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虎惟恃①勇
人有之山而与虎遇者,其穷②也,则谓之曰:“尔且止,吾与尔斗死之也。”虎闻其言而若有懈焉,止以待之。其人间③则伐树为梃,执焉而呼曰:“虎来!”前与之合④,而折其前之左足;既而又合,而折其右足,以死。虎惟恃夫也,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哀哉!
【注】①侍:凭借;依靠。②穷:窘迫至极。③间:间隙。④合:古代指两军交锋一合,此指决斗。
4. 甲文作者是宋代的_______(人名),自号______。
5.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伐树为梃 ②而不知卒以其所恃而毙于人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徐以杓酌油沥之。
7. 甲文中康肃公被卖油翁精湛的技艺和____________的态度所折服;乙文中老虎被人打死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甲乙两文故事的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
8.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文都注重语言描写,寥寥数语,生动传神,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B. 甲文康肃公对卖油翁的态度和乙文老虎对人的态度,前后都有所转变。
C. 甲文卖油翁酌油说明了“熟能生巧”,乙文“其人”面对老虎斗智斗勇。
D. 甲文画线句中的“尔”和乙文画线句中的“尔”,所表示的意思相同。
作业
(一)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注释】
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
5. 解释下列加点词
(1)俱为安思顺牙将( ) (2)乃跪请曰( )
6. 请翻译划线句“即荐之为节度使”。
7. 郭子仪为何要“握其手”?请说说你的看法。
(二)(10分)
孔子北之山戎氏,有妇人哭于路者,其哭甚哀,孔子立舆①而问曰:“何为哭哀至于此也。”妇人对曰:“往年虎食我夫,今虎食我子,是以哀也。”孔子曰:“嘻,若是,则何为不去也?”曰:“其政平,其吏不苛,吾以是不能去也。”孔子顾子贡曰:“弟子记之,夫政之不平而吏苛,乃等于虎狼矣。”
注释:①舆,本来是指车厢,这里是指车。
6.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则何为不去也 _______ (2)孔子顾子贡曰 ___________
7.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曷为哭哀至于此也?
8. 文中妇人的夫死于虎,子死于虎,但她仍留在山里生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