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5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青山处处埋忠骨》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并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本单元的课文编排希望学生能够在和平年代缅怀历史,致敬先烈,传承精神。这篇课文是基于史实的文学创作,但由于所涉及的人物离学生生活较远,要想产生精神链接只能通过文字和情感的触动。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毛主席看到有关毛岸英在朝鲜牺牲的电报后的悲痛心情;第二部分写毛主席在面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这一问题时,内心历经的艰难抉择,最后选择将爱子葬于朝鲜的伟人胸怀。课文通过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了毛主席既是父亲、又是国家领袖的真挚感情和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通过四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同时能够跟着课文去感知人物。本课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悟读自己感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能做到在朗读中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学习和阅读渗透,让学生能自主理解“青山处处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通过课文学习尝试聚焦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人物内心。
教学重难点
品读关键词句,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毛主席的丧子之痛和艰难抉择,领略其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过渡导入 离家尚是少年,归来已是报国之躯,那些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的故事令人动容,他们身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更是永存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毛主席惊闻岸英牺牲的噩耗,并做出艰难抉择。这节课我们继续体悟伟人的内心。
教师板书:惊闻噩耗 艰难抉择
【设计意图】:结合单元要素通过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回顾,引领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为后面进行进一步感受主席的内心奠定基础。
二、聚焦人物描写,体悟伟人内心
(一)学习任务一:感受丧子之痛
1.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表现毛主席心情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谈谈感受。
交流汇报:我找到的句子是_________,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了______。
2.透过关键词句体悟主席内心
(1)预设:“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师:这一天主席没吃饭也没说话,这一天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支接着一支的吸着烟。同学们毛岸英已经是毛泽东一家为了革命献出生命的第6位亲人,此时的主席悲痛万分。
①引导学生悟读
②全班齐读
(2)预设:“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①引导学生悟读
②男女生配合读
3.透过时间轴感受主席与岸英聚少离多
PPT出示: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1)1930年,岸英8岁生日那天,他随母亲一同被捕入狱,母亲被害后,他历经艰难,平安回到自己身边。主席心想——指名读。
(2)1936年,岸英去苏联留学,他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可也是平安回到了自己身边。这一次,怎么会……指名读。
(3)1946年,岸英到农村去锻炼,搞土改,做宣传,进工厂……每一次都平安回来了。主席忍不住地一次次问自己……女生读。
(4)想到岸英从小历经坎坷,颠沛流离,和父亲聚少离多,主席深深自责,悲痛如潮水般涌来……学生齐读。
过渡:岸英,岸英这是一个父亲的自责、愧疚、悲痛。然而,面对朝鲜方面的请求,面对必须做出的抉择,作为国家领导人,你又看到了他怎样的内心?
(二)学习任务二:感悟伟人胸怀
1.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7、8两个自然段中描写主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语句,圈出关键词,体会毛主席内心的艰难抉择。
2.根据任务一的汇报方式,教师渗透学法指导
3.透过关键句感悟主席悲痛
(1)预设: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①引导学生悟读
②指名读出画面感
(2)预设:“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们见见遗骨吧!
①师过渡:其实,能见见自己儿子为国捐躯的最后一面,这是每一位父亲内心最真实的渴望
②全班齐读,感受主席内心的渴望
(3)预设:“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引导学生感受主席的博大胸怀
②指名读出主席的博大胸怀
(4)预设:“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毛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 放在上面”
①引导学生通过“踌躇”、“黯然”体会主席抉择的艰难
②引读两个问句,体会主席的家国情怀
教师板书:爱子情深 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读,学生悟读,在朗读中理解主席当时矛盾的心理,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精神品质。
三、聚焦主席的家国情怀,朗读渗透理解诗句
(一)对比朗读,感受主席的家国情怀
教师引读:作为岸英的父亲,他强忍悲痛,心里想着——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然而,主席是一位父亲,更是共和国的主席,是千千万万人民子弟兵的主席,所以,他这样说——“哪个战士……安葬在朝鲜吧。”
(二)层层深入,悟读主席的家国情怀
1.师过渡:一夜无眠,矛盾挣扎,泪湿枕巾,主席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一个领袖的决定,那就是(读)“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师过渡:在毛岸英精神的感召下,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和他一样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你知道的有哪些?指名说一说。
3.PPT出示先烈,师:同学们正是因为他们,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儿女,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盛世中华,而他们却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这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最可爱的人他们把自己的身心全都献给了祖国,他们的精神与中华民族的血脉永存,这就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设计意图:适当的知识补充和启发引导,在层层深入的悟读中完成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在朗读中走进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的家国情怀。】
四、运用描写方法,还原人物内心
学习任务三:主席内心我会写
(一)师过渡:主席没有看到岸英的最后一面,他收到的是岸英的遗物,PPT播放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练笔;
(三)反馈交流,相机指名展示,出示评价标准,同学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随堂练笔,一是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情感;二是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的人物描写方法,达到读写一体、相得益彰的效果。】
五、作业设计
学习任务四:实践作业,英雄故事我来讲
一、英雄故事我来讲
1.同学们,2024年是抗美援朝74周年,学校将举办“致敬英雄,传承民族精神”活动。要求大家搜集英雄资料,讲英雄故事,争当英雄故事宣讲员。
2.出示评价标准:
①. 能流程、清楚地讲好英雄事迹 ☆☆
②. 能抓住动作、神态、语言描述英雄形象。☆☆☆
二、推荐读书
【设计意图】:星级作业的设计有梯度,更自主,读、讲、写聚焦本课的语文要素,内容丰富。
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惊闻噩耗 艰难抉择
爱子情深 爱国情怀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教学反思
本次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成功之处在于创设情境,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是比较陌生的,对于战争的残酷性也不知道,如何拉近学生和课本的距离,教学导入环节,我选取了国家忠骨计划中烈士回家的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观看,让学生的情感与此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对英雄的敬仰,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入情入境的朗读,在读中理解主席当时的矛盾心理感受主席的伟人胸襟和家国两难全的家国情怀,适时补充知识让同学们能自主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回顾今天的教学,我发现我在课堂互动方面还有待提高。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将有助于建立更积极的学习氛围,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上完课,我也在思考:小练笔环节使用的毛主席整理岸英遗物的视频,放在小练笔后出示引发学生思考是否会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