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5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下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读课文,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的宽广胸怀和慈父情感。
4.能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换”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课文,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伟人的宽广胸怀和慈父情感;能结合资料,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换”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课堂导入
毛主席对孩子的爱是特殊的,他要经历多少次的分离,多少次的忍痛,多少次的思念……才能培养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啊!听闻失去爱子的噩耗后,这些痛苦都体现在了?(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中)
二、关注细节,感知伟人胸怀
1. 还未从丧子的悲痛中恢复过来,毛主席又面临了怎样重大的抉择?
2.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并标记出描述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思考:在这样的抉择面前,毛主席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请在语句旁做上适当的批注。
3. 当毛主席做出选择时,他身兼两种身份,分别是什么?(父亲,主席)因此,你们找到的语句,必须体现出他站在某一身份上的立场。
4. 现在,我们来交流你们找到的站在父亲身份的句子。
(1)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向天花板,尽力克制内心的悲痛,眼神中流露出深深的眷恋。
师:他是如何站起来的?请你们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他的不由自主、仰头和望向天花板,都是为了什么?这份悲痛几乎无法抑制,连眼神中都流露出了无限的眷恋。这眷恋又包含什么呢?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深眷恋!(体会失去爱子如同刀割般的痛苦,以及他强忍悲痛的情感)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师:从毛主席的内心独白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作为一个父亲,他应该选择什么?
5. 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位主席。作为主席,他应该如何做出选择?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做出这个判断的?
6. 补充资料:20世纪50年代初,朝鲜半岛爆发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先后派出了数百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但最终有197653名志愿军战士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这197653名志愿军烈士都安葬在朝鲜。那么,毛岸英呢?他也是这197653名志愿军中的一员,他的遗骨又在哪里呢?
7. 作为主席,此时的毛泽东想到了那些安葬在朝鲜的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他明白,不能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
8. 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毛主席此时复杂的心情?
(1)“踌躇”是什么意思?
(2)他的目光也发生了变化,变得“黯然”,这显示了他情绪的低落。
9. 聚焦文字,带着感情朗读。
同学们,第二部分的语段通过层层细节展示了毛主席超越常人的伟人胸怀。他痛失了爱子,既有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常人情感,也有作为主席的博大胸襟。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令人心酸的,也是艰难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朗读它呢?(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
三、情景写话,学习表达
过渡:毛主席艰难的抉择还体现在哪个细节描写中呢?
出示句子:“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 读一读,那一天夜晚发生了什么 你想到哪些画面
2. 尝试练笔:此时此刻,孤独的灯光下,毛主席脸上的神情……他会做些什么?他又会喃喃自语写什么呢?请你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写下来。
3. 交流,分享。
4. 那一夜啊,作为父亲,毛主席想到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他见见遗骨吧,把岸英接回国吧;作为主席,毛主席想到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他不能搞特殊,把岸英留在朝鲜安葬吧。于是,无眠,流泪,提笔,放笔……毛主席,最终选择了?他在批示中会写什么?
出示最后一句:结合全文理解意思。
师:是的,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最终也长眠在朝鲜,他的情况和这句诗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虽然,毛岸英的生命永远的停留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但作为中华儿女,他心里明白——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学到这,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豁达无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您拥有伟人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