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于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创作。此作品深刻描绘了梁启超对于一个年轻、充满活力的中国的愿景,强调了少年一代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以批评“老大帝国”的观念为起点,鲜明地对比了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现代化、进步的少年中国,有力地驳斥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的妄语,表达出对进步、革新的殷切期望。文章颠覆了传统散文的意象体系,融合了多种文体,如辞赋、四六韵文、律句,展现了梁启超深厚的文学功底。教材所节选的内容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融合了韵散结合的文风,借排比、博喻、复沓等修辞手法,展示出作者对新词汇和新意象的创造性使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本的文学鉴赏能力,且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初步掌握了词句理解、文段分析等基本技巧。但学生对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抽象的思想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尤其对《少年中国说》这种历史背景复杂、思想理论抽象的近现代文学作品,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综合考虑其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选择互动性、情境感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历史与文化交织的文本图景中层层深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形声字构字特点和上下文关联,掌握“潜、试”等七个字的书写技巧,区分“皇、履、疆”等易错字。
2.基于对作者写作思路的理解和文意的把握,正确、流利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利用课文注释和相关资料,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感悟“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深刻联系。
4.分析梁启超运用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理解其在文中的应用及效果。
5.理解《少年中国说》中表达的主题思想,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讲述文章的历史背景,关联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在历史语境中理解文本;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一代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古汉语词汇和句式;识别、理解文章中的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背景宣讲
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特别的文章——《少年中国说(节选)》。你们还记得我们在学习《古诗三首》时是如何理解诗句、感悟诗人情感的吗?
生:我们通过注释和资料的帮助,更深入地理解了诗句。
师:很好!我们今天也将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你们觉得“说”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可能是一种言论或者主张。
师:正确!在这里,“说”指的是一种议论的文体。你们知道哪些带有“说”字的文章?
生:像《爱莲说》《师说》等。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有所准备。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出示课件介绍梁启超。)
师:梁启超是中国近代的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生活和工作与中国近代历史紧密相连。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时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自己还知道梁启超的哪些信息。
生:他17岁中举,参与了戊戌变法,并在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师:没错,梁启超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奋斗。他不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还在海外继续为中国的改革和进步努力。他的文章《少年中国说》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大家请根据文章题目猜一猜文章会讨论什么内容。
生:可能会讨论关于国家、革新的想法,以及少年在其中的作用。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这篇文章,看看梁启超是如何描述“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以及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通过回顾之前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本课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介绍梁启超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产生的历史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二)朗读课文,字词初探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朗读《少年中国说(节选)》。让我们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播放配乐《黄河大合唱》。)
师:你们感受到了课文的哪些情感变化?
生:音乐很激昂,感觉课文中有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师:非常好!现在让我们来朗读第二遍,这次希望大家放开声音,尽量读得流畅,把握好句子的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
师:现在请善于朗读的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可以评价和学习。
(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师: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朗读中的停顿和节奏感?尤其是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一连串排比,且每句的韵脚都为“ɑng”,因此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停顿点。现在我们齐读一遍,感受一下整齐的句式。读的时候,要注意在逗号处稍作停顿,突出每个比喻的力量和节奏。
(全班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生字,如“泻、潜、试、胎”。谁愿意先尝试读一读?
(出示课件: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学生尝试读字,教师纠正发音。)
师:这些字的记忆方法大家都知道吗?如“泻”的读音和意思。
生:可以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识记,如“泻”的“写”表示声音,三点水表示液体流动。
师:很好,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通过联想来帮助记忆,看到“泻”字,可以想象一条河流急速流淌的画面,与“泻”的含义——快速流动的水相呼应。
师:对的。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其他生字,讨论一下书写时的注意点。
(教师引导学生识记其他生字。)
(设计意图:采用创新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生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指导书写要点旨在提升学生的书写技巧和审美感。通过关注文章中的整齐句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提升朗读技巧,更深入地感受梁启超文笔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归纳大意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一起来细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并归纳出每个自然段的主题。首先,让我们研读第1自然段。请自由朗读,并思考这些句子的表达特点。
(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排比结构明显,内容上层层递进,传达了少年的重大责任。
师:非常好!那么,为什么作者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呢?
生:因为那时的清政府昏庸,无法承担起建设繁荣富强中国的责任。
师:确实如此。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生:应该读出磅礴的气势。
师:那我们一起读这一段,感受那股力量。
(全班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研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并展开想象: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话描述出来。
生:我想象中的少年中国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就像文章中描述的那些生动的事物一样。
师:很好,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表现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呢?请大家找出来并圈出。
(生圈出“红日”“伏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等。)
师: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分别象征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它们都充满力量和活力,如“红日初升”象征希望,“河出伏流”则象征着强大的前进力量。
师:非常好!那“潜龙”和“乳虎”呢?它们又象征着什么?
生:它们象征着蓄势待发的力量,虽然现在可能还不显眼,但未来将非常强大。
师:对,这正体现了作者对少年中国光辉前景的信心。现在让我们来看最后1个自然段,它们预示着什么?
生:预示着少年中国将有着辉煌的未来,就像大海一样宽广,时间和空间都无限广阔。
(设计意图:通过细读和讨论,学生可深入理解文章语句大意。借由自由朗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发挥创造性想象。此外,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象征手法,旨在帮助其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概念,从而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整体感悟,总结主题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整体感悟这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让我们通过视频来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播放《觉醒年代》中内忧外困的视频画面。)
(生观看视频。)
师:看完这个视频,你们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新的理解吗?
生:中国少年勇挑重担,是少年中国光辉前程的希望。中国少年的成长和国家的强大是相辅相成的。
师: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全文。读的时候,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强大的中国少年,感受文章中的历史使命感。
(生自由朗读全文。)
师: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些故事,升华我们的情感。在中国强盛的历史过程中,有哪些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
师:没错,还有邓稼先、李四光、袁隆平等科学家也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我提出一个要求:请大家课后小组合作,整理出为实现强国梦想,中国百年来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代表和他们的事迹。我们会在班级墙报上展示你们的成果。
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少年中国说》中的历史使命感,还了解到无数为国家强盛奋斗的先驱们。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通过历史视频、个人故事和小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悟。小组讨论和墙报制作则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同时加深其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识。)
六、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其语文素养和爱国情怀。文章中包含一些文言词汇,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可结合图片、场景想象等方法来辅助学生记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入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汉语词汇。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更多互动、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强化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