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 3.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 3.2用水计量时间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4-06 14: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用水测量时间 课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初步理解流水是可以用来计时的,同一装置流出相同量的水用时基本相同。 2.发现水流速度随着水位的降低而变慢,控制水位不变可以使水流保持匀速。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从50毫升水中漏出10毫升所需时间推测、验证漏出20毫升、30毫升、40毫升所需时间。 2.经历古人发明水钟的探究过程:可以计时——寻找原因——尝试改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分工合作探究的默契,体会成果分享和交流的乐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用流水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发现实验过程中水流速不均匀的特点,寻找原因,尝试改良。【教学准备】1.每组滴漏装置(铁架台、60毫升注射器、点胶针头);2.每组记录单2张;3.班级数据汇总表2张;4.ppt课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你知道古人用什么来计时吗?预设:日晷、太阳、沙漏、水钟等等有讲到水钟,直接揭题:流水为什么能计时?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水测量时间》。没有讲到水钟:古人还曾用水计时,看看古人做的水钟,(ppt),他们是如何反映时间的流逝的?(播放视频)区分受水型和泄水型水钟它们都是根据水量来计时的,水为什么能计时?流水有怎样的特点,古代的水钟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水测量时间》),接下去我们就做做实验,研究问题一:从50ml水中漏出10ml需要多少时间? 1、出示滴漏装置老师带来了一个滴漏装置,(简单介绍,倒水演示)。它是一个60ml的针筒上面有刻度,在里面装满水后就可以滴下来,我们可以研究流水有什么特点。2、统一任务:从50ml水中漏出10ml需要多少时间? 我们把它装上50ml水,让它流出10ml,看看多少时间?流到哪里?(40ml),然后借助于秒表测出它的时间。秒表如何使用?再测一次怎么做?水倒回去,手轻轻的堵住针头,我们眼睛要平视,缺少一点用滴管滴加。再用同样的方法做一次。3、温馨提示注意水量的变化,发出口令:“开始...停...”计时员听口令操作,记录员及时记录实验后完成汇总4、领取材料、学生实验5、汇报交流:A、我们小组中的3次数据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组内数据相差不大)为什么不一样?(误差)哪些会导致误差?(计时操作配合,读数量取的水量,计时等等)如果都注意了,数据会更加的接近,能用来计时吗?结论:同一水量同一孔径流出等量的水用时基本相同,称为等时性,因此它可以用来测量时间。B、 我们和其他小组的数据一样吗?为什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装置结论:孔径大小会影响流速,大——快,小——慢(板书)三、研究问题二:根据活动一推测、测量从50毫升水中流出20毫升、30毫升、40毫升的用时。1、呈现学生前概念从50ml流出10ml需要一定的时间,假如流出20ml,30ml,40ml又需要多少时间吗?想知道吗?你能预测一下?请你写下记录单上。交流推测交流一下你的想法?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预设:时间成倍增加;会越来越慢等 3、确定实验方法怎么测?那个小老师来指导一下预设:第一次测流出20ml堵住,计时,倒回去再测出流出30ml时间,再测40毫升用时。过渡:讲得非常好,不过这样比较耗时,老师这里有一个更好的缩短时间的办法。计时器上有一个暂停计时的功能,先来看一下秒表。投影展示操作。跟着ppt演示操作一边:当我们漏出20ml时按一下暂时计时就可以读出时间记录,恢复后继续计时让它再流出10ml,计时,恢复,此时就是流出30ml所用的时间,流出40ml就是再此基础上再漏出10ml计时。4、学生实验5、交流汇报:各小组和预测相比,发现了什么?(时间越来越长),说明了什么?(发现水流速度在变慢)为什么?(水位)结论:水位高低也会影响水的流速度,高——快,低——慢(板书)拓展 1、既然滴水时间随水流速度越来越慢,还能计时吗?我们不妨再来研究一下他们的装置。预设:水位不变,水流速度不变2、水位解决了,那孔径大小呢?PPT动画展示孔径大小变化调整孔径大小来长时间的测量,看看老师的这个图,它是如何做到的。五、课外延伸看来古人真的很聪明,想不想我们也来挑战一下做一个水钟,下节课我们就来做个水钟。六、板书用水测量时间等时性孔径大小:大——快 小——慢水位大小:高——快 低——慢
教 后 反 思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时间》单元的内容。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经过了多次试教,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及时调整了教材,对教案进行了多次大的修改。下面谈谈整个上课的下来的一点小小的想法和反思。看了教材,我自己先做了实验,用一个塑料瓶子,在杯底打一个小洞,倒入100毫升的水,用一个量筒接住,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毫升时,我记录一下时间,当量筒里的水达到50毫升时,我又记录一下时间,最后当量筒里的水达到100毫升时,再记录一下时间。可是这样测量需要很高的精确度,学生小组实验的时候,如果测得的数据有一点点不精确,就会影响我们对后面整个实验数据的分析。而且在一个容器里装100毫升水,要全部流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流到还剩下一点的时候就不会往下流了。其次,让学生根据流完100毫升水的时间来推测流出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在教材和实验材料上做了些改动。在实验材料上选择了60毫升的针筒,针头是磨平的,选用不同孔径大小的针头,针筒上面有刻度又可以起到量筒的测量作用。让学生经历一个初步认识古人水钟、寻找可以记时的原因、进一步认识水钟的过程,让学生感叹古人的智慧的同时激发起自己动手的欲望。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介绍古代的水钟,知道古代几种常见的水钟,以及每种水钟的制作原理,简单区分类型。在针筒里盛50毫升的水,测量流出10毫升水的时间,让学生明白流水为什么能计时,再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连续的10毫升需要的时间继而进行验证,让学生观察水在流动过程中的变化,从而得到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水的流速保持不变必须保持一定的水位,再来理解古代的水钟,学生就容易理解了,这个难点也比较容易突破了。在活动中,学生展开思维,并用实验验证,水不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滴。而古人克服了这些困难,发明了水钟。把焦点又重新拉回“古代的水钟”,找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我们是否也能做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实验操作的部分采用了先扶后放的原则。第一个实验测50毫升流出1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以老师讲和做为主,强调实验的注意点,对于第二个实验注重学生的尝试探究为主,先是让个别学生上讲台尝试做做测量过程,从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握测量方法及工具使用注意点;再是分组活动,让学生动手配合测出数据。在两次交流中关注数据,发现问题认识流水的特点和影响流速的因素。如此探究,避免了单一的说教,学生乐于参与,能力提升明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取50毫升水,试教时对滴管的有无做了尝试。使用滴管势必要一个杯子,这让学生和接水的杯子有混淆,所以学生拿材料时就拿一个装有50毫升的杯子直接实验,注意不要洒在外面,如果不够再来换取另一杯。试教下来发现学生洒掉得太多,换取时又浪费时间,同时也没有把先前的50毫升全部放回杯中来换取,两个水混淆,这样每次实验都要调节水位,时间有所浪费,减少了混淆的机会却带来了操作上脱节,又加上实验操作的要求所以还是使用滴管。但在使用滴管时如果把两杯水混在一起实验操作就比较慢,所以实验前要讲明滴管是不够时用来补充的。明确各个器材的用途。在第二个实验连续测出20毫升、30毫升40毫升需要的时间的实验,对于堵住计时还是连续计时也是个难题。如果采用堵,学生容易操作能记录下数据,但堵得话误差比较大,堵快和堵慢都有可能,但又不能判定为错误操作,但多和少对后面数据分析将有很大的影响。但不堵的话对学生操作难度就高了,那是一刹那的时间,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读出数据。试教下来,不堵时,时间耗费得多,因为测时无效次数多,小组间稍微配合不好就重做重做,所以最终还是用堵得方法,确保实验有序的进行。但用上了连续计时的功能,不将前面的数据清零,这样就可以减少点误差。在本节课中实验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方法,我利用了课件动画演示的方法,在60毫升的针筒中从50毫升连续流出20毫升,30毫升,40毫升需要多少时间,动态的展现了这个过程,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实验的过程。还通过PPT的形式,适时地出示图片、表格、文字提示,高效组织了课堂教学。如展示泄水型水钟工作时影响水流速度的水位动画效果,让学生清楚的看到了动态的效果。通过实物展台清晰地展示了师生的演示过程,效果很好。但最后的孔径大小对流速的影响这个动画效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学生没有过多关注在塞子的松和紧上而是关注在快慢上,忽略了问题的本身,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这节课的最大不足之处就是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缺乏经验,以为他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可是到下课时还有一个实验没做,学生一遍一遍的做着实验,小组配合的又不是非常好,时间一点一点的流失,又得不出结论,自己又着急,对现象只能草草收场,对于本课的重要环节数据分析根本没有展现更太不是拓展,对于特殊数据更是置之不理,学生没有理解没有思考,完全是说教式,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节课最需要老师时就是在特殊数据出现时,怎么化解,有哪些因素导致的,学生有思考才有收获,有发现才有理解,但在上课时却没有做到。另外小组间的合作在本次课堂中尤为重要,秒表的实验,口令的及时,操作的统一等等都会影响到实验的结果,课后自己想,如果在正式实验前先让孩子有个练手的机会会不会效果更好,通过预演知哪个环节没有配合好及时调整换人,这样的得到的数据的得出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如果某个小组真的没有配合好,时间又非常紧张,是不是可以暂停,由其他小组的数据同样也能说明问题,没有完成课后可以来完成,这样时间应该会节省很多,这些都说明自己的应变能力不行。所以在本节科学课中应该是每个孩子有事做,都会做,都应该明确了任务,有的计时、有的操作、有的观察、有的发令……人人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了。避免了以往实验中一人动手其他人无事可做的现象。但是,由于我经验不足,在提出要求时没有讲清楚,有的小组互相合作的效果不好,还要亲自指导,所以,科学实验课上,老师的讲解很重要,要做到简洁明了。一节课上下来真的需要老师全方位的了解学生,上课需要老师的调控,需要学生的配合,这样才是一节学生需要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