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21:21: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通读课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背诵全文。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发展。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陋室铭》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第十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来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 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提问法。  
学 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分析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激情导入,指导探索
3.介绍常识,整体感知
4.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5.分析课文,体验感悟
6.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遥远而神秘的唐朝,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两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独自在陋室中生活着。他的陋室环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学多才。在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他,就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刘禹锡。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他的陋室,品味一下他超然的生活。(板书课题) 、
二、激情导入,指导探索  
1.展示目标(略)  
2.了解“铭”这种文体。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魅,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三、介绍常识,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客,有“诗豪”之称。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实践“永贞革新”。但革新很快宣告失败,刘禹锡也因此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屡遭贬谪,宦海沉浮。但始终不屈。他一生创作了不少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推崇。
2.写作背景: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虑国计民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刘禹锡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于是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3.教师范读。同学听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4.学生自由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文中标出韵脚。  
5.学生齐读。找出韵脚。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文章篇幅短小,读来琅琅上口,但这些文字究竟蕴含怎样的深意呢 我们来翻译课文。  
(一)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名:出名,有名。
2.灵:神异。
3.斯:这。
4.馨:能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6.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7.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8.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9.金经: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丝竹:世俗的乐曲。丝,指乐器。竹,指管乐器。
11.乱耳:扰乱心境。乱,使……扰乱。
12.隶牍:指官府文书。
13.劳形:劳神伤身。劳,使……劳累。形,形体、躯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4.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15.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文言积累
1.词类活用
若痕上阶绿:使动,使……变绿
草色入帘青:使动,使……染上青色
无丝竹之乱耳:使动,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使动,使……劳累
2.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同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 何陋之有。实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友人惭,下车引之。代词,他
3.特殊句式
何陋之有 倒装句。正确语序是“有何陋”。
五、分析课文,体验感悟,归纳板书  
(一)深入分析: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请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陋室或陋室中生活的语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思考:你认为陋室到底简陋不简陋?
◎清幽的环境
苔痕上阶螺,草色入帘青。
◎高雅的变往
该笑有鸿懦,往来无白了。
◎脱俗的生活
可以调素翠,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思考:你认为陋室到底简陋不简陋?
作者的屋舍虽然简陋偏僻,但清新幽静,来往的都是饱学之士,弹琴读经可以端正心神,修身养德。陋室从物质条件上看是简陋的,但因为随室的主人有高雅的生活情趣与追求,有高洁的情操,所以这间陋室就显得不简陋了。
3.思考:作者也认为自己的屋舍不简陋,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全文围绕这句话展开,是中心句。
“南阳诸葛庐”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
诸葛亮早年在隆中隐居,躬耕长达十年之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他联吴抗曹,奠定三国鼎立之势,为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敬佩。
“西蜀子云亭”
扬雄,字子云,汉代辞赋家、思想家,汉赋四大家之一。
扬雄为人平易宽和,清静无为,不慕富贵,淡泊名利。他从少年起就博学多才,用心专注,爱好沉思,潜心修学,成为一代辞赋大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与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语句中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即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何陋之有”
子欲居。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军》)
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怎么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结束全文。本文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君子居之”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也就是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的确是简陋的,但君子却能把它视同一间美室、雅舍,因为有德之人不追求外在形式,而注重内在的精神价值。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仍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追求高雅的志趣、美好的德行。
4.思考:刘禹锡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生活态度?这种借某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的写法叫什么?
※借写陋室,抒写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二)板书设计  
陋室环境 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 交往人物 托物言志  (惟吾德馨)  
室中生活 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到“铭”这种文体的特点,疏通了课文大意。本文以远在被贬之地、身居陋室的穷窘境况为背景,着力描写“陋室不陋”,以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七、布置作业
(一)必做:
1.抄写课下注解
2.背诵默写本文
(二)选做:对比刘禹锡《陋室铭》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同之处。
(提示:可以从人生态度、精神品质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