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5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 教学形式 集体授课
课题名称 青山处处埋忠骨
学情分析 建议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基础较好。 2.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3.由于本节课故事所发生的时代离现在较远,学生无法很好地去感受理解,需加强资料的补充。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相对不是很浓,需进一步引导。
教材分析 本节课处在整本教材的第四单元,虽说是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但前一课是古诗,因此,这篇课文也可以说是这个单元的首篇课文,对于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踌躇”、“黯然”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动作、语言、神态等语句,体会毛主席的慈父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来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人物内心。 难点: 搜集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辅助体会人物内心。
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办法: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帮助解决重难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名人,诗句引入 二、理解字词,生字指导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领略慈父情怀,从言行、神态体会人物内心。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你对毛主席了解多少呢? 出示人物介绍: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毛主席在我们心中是一代伟人,但他也是普通人,是一个平平常常的父亲。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走进毛主席的情感世界。 3.这本是一句诗,你知道它出自哪里吗? 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注释,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们再读这句诗,要读出革命者血洒疆场,无怨无悔的气概。 4.那么文中的“忠骨”指谁,你知道吗? 事情发生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 (播放2分钟纪录片) 1.同学们,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生字新词,我们先根据拼音自己读一读。 2.“踌躇”这个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比较拗口,请大家跟着老师再读一遍。踌躇就是“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的意思。 3.出示生字:彭 拟 谋 瑞 损 锻 炼 眷 赴 搞 殊 尊 签 革 “锻炼”:这是一个词语,在平时的作业当中,很多同学会把“炼”写成“练”。其实,“锻炼”本意为对刀剑的打击,锻造。后来逐渐引申为通过生产劳动、社会斗争和工作实践,使觉悟、工作能力等得到提高。明白了这个词的本意,大家今后就不会写错了。 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往学的课文有所不同,它很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出示课文图片)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引导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我们已经知道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家国情怀”的主题编排的,那么,对我们的阅读有什么要求呢?我们来看这个单元的“篇章页”。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第一部分,去体会毛主席知悉噩耗后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找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并做好批注。 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我们来交流,先听听同学们的学习成果。 师引导:这位同学说得真好,这句话主要描写了毛主席的动作(出示:动作描写),他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和“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等描写,体会到毛主席内心的悲痛。 师引导:说得没错,联系上文,我们知道这时的主席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一张张出示照片】他想起了地下党的同志们把岸英送来那天父子相见喜极而泣的情景,想起岸英从苏联留学回来时的神采飞扬,他想起与儿子约法三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想起了亲自把岸英送到农村去锻炼,想起岸英从农村锻炼回来时又黑又瘦令人心疼的模样…… 大家可能不知道,毛主席有三个儿子,岸青五岁时流浪街头被警察打伤头部,至今一直在治疗,岸龙在战争中不幸失踪,再无信息。长子岸英,受尽了苦难才回到主席身边。让我们听听这位同学搜集的毛岸英的资料。 从资料中,你了解到什么?是呀,岸英小时候颠沛流离,后来又一直在外学习锻炼,他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父子俩的相聚?对,聚少离多。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刚才,我们抓住描写毛主席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等方式,体会到主席内心的悲痛和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体会人物的内心】读到这儿,你对毛主席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呢? 2.那么关于岸英的遗体,毛主席又是如何艰难抉择的呢?下节课我们要继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 1.学生谈了解。(毛泽东,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他还是一位诗人,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是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毛主席”。) 2.学生一起读一遍课题。【10.青山处处埋忠骨】 3.课前预习时,查过资料的同学汇报:这是清代爱国诗人龚自珍的诗句。读出示的诗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 【出示:忠骨:忠臣的遗骸马革:马皮】 交流:诗句的大致意思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4.生:是毛岸英同志。 观看2分钟纪录片(抗美援朝战争) 生读字词:拟定 参谋 奔赴 特殊 踌躇 黯然 马革 读字词,理解意思。 聚焦——“锻”“炼”。关注重要笔画,尝试书写! 读学习建议一: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尝试概括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毛岸英殉职、毛主席知悉噩耗后悲痛不已、知悉噩耗 第二部分:艰难抉择 1.读“篇章页”【语文要素第一条】明白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要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入手,去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生读学习建议二:默读课文,画找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批注在旁边。 默读课文,画找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并做好批注。 学生逐一交流找到的句子。 预设: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这是对毛主席收到爱子牺牲的消息后的动作描写,我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和“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体会到,毛主席当时肯定非常非常难过,不然也不会只抽烟不吃饭。 “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岸英!岸英!”这深情的呼唤是语言描写。“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动作描写,联系上文,我知道毛主席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想起了父子相处的往事。 听录音,出示字幕式: 毛岸英有着一个艰辛的童年。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在那动荡的日子里,岸英从小就随着父母四处奔波。毛泽东曾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行万里路!”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他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组织安排毛岸英和两个弟弟来到上海。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毛岸英的少年时代很传奇。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后来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毛岸英的青年时代很充实。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遵照父亲“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他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生交流资料带给的感受。 有感情齐读句子:“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生交流感受:毛主席和普通人一样,也有丧子之痛,他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慈父的情怀。 通过资料,初步了解毛主席。 初步感知诗句意思。 通过视频了解时代背景。 掌握易错词,学会区分。 学习概括主要内容,并能区分那个小标题最为恰当。 通过“篇章页”学习,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活动,落实语文要素一。 录音补充毛岸英生平,感受人物命运的颠沛流离,感受父子俩的聚少离多,感悟父子亲情之浓。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岸英 知悉噩耗 悲痛万分 慈父情怀 动作、语言、神态 艰难抉择 体会人物的内心
分层作业设计 1.全员:(1)抄写生字新词;(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历史上还有哪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