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军神》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军神》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5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军神
一、设计意图
《军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写了刘伯承的眼睛受了重伤后,到德国人开设的诊所就医的故事。刘伯承为了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影响,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巨大疼痛接受了手术,表现出钢铁般的意志,体现出他为了能全身心地投入革命,不惜自己承受巨大痛苦的精神。
本单元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单元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上第六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四下第七单元语文要素是“以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纵向梳理这一语文要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引导学生对人物情感的体会,也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变得更加多元,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深入。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对外界体会的深入,内心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而深刻,为六下体会人物品质做好了铺垫。
本课教学围绕主题,仰望伟岸的身影,认识伟人,体会革命前辈坚强如刚的品质。主要设计了以任务群开展教学活动,创设了真实的情境,明确讲故事的要求,梳理故事情节,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感受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形象,以沃克医生的视角讲述故事,使学生在革命伟人的故事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将红色基于根植于学生心中。
学习地图
三、教学目标
1.能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课文,提炼关键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描写刘伯承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意志品质,及他的家国情怀。
3.借助板书以医生的口吻讲述刘伯承的故事,深刻理解其被称为“军神”的原因。
四、教学重难点
品读描写刘伯承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走进人物内心,感悟意志品质,及他的家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揭题:同学们,学校“红领巾小喇叭”广播站要推出“讲述伟人的故事”这一栏目,需要招募“红色宣讲员”,今天我们就要来开展一次选拔赛,同学们你想参加吗?本单元都是讲述家国情怀的课文,前两课我们讲述了戍边战士的故事,爱国诗人陆游的故事,归乡心切的杜甫的故事,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红色故事学习,齐读课题《军神》。
2.结合预习,检查反馈。通过课前的预习,你知道课题中“军神”指谁?这是谁对他的称赞?(板书:刘伯承 沃克医生)
3.简介刘伯承。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出示刘伯承照片)
资料补充:
1916年,刘伯承参加了由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他带领军队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阀进行战斗。在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由于反动军阀握有统治权,为了躲避反动军阀的捕杀,刘伯承必须接受秘密治疗。
4.要想讲好刘伯承元帅的故事,我们必须明确故事的要求。出示星级评价表,回顾讲好故事的标准。
(二)理解内容,感受形象
1.要讲好《军神》这个故事,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故事情节。出示:
学习活动一: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试着抓住主要人物进行概括。
2.交流:借助主要人物梳理课文内容和脉络
(1)文章重点写了哪两个人?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借助主要人物和事件说主要内容)
预设:刘伯承在做右眼球摘除手术时,为了保持清醒的大脑拒绝使用麻醉剂,强忍着剧痛接受手术。沃克医生被他感动了,称他为“军神”。
(2)真正写手术的是哪些自然段?(16、17两段)如果用“手术时”概括这部分内容,那么其他内容可以怎么概括呢?
点拨:前面部分内容比较长,我们可以再分得细一点。1-10段写的是刘伯承来求诊,可以概括为“求诊时”。
(3)小结:课文是按照“求诊时——手术前——手术时——手术后”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3.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责任”这一主题编排的,在《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我们通过品读描写毛主席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到毛主席丧子的悲痛,感受到他的伟大胸襟。接下来,我们继续运用这样的方法,走进刘伯承的内心世界。
学习活动二:
1.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刘伯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
2.读读句子,体会刘伯承的内心,挑选一两处在旁边补写刘伯承当时的心理活动。
4.交流:
句子一: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预设:从“微微一笑”的神态中,我猜测,刘伯承当时可能会想:不愧是沃克医生,看了我的伤口就知道我是一名军人。既然他已经猜出了我的身份,那我就不隐瞒了。(板书:微微一笑)
点拨:读懂刘伯承的神态和语言,同学们可能会想,治病干什么要隐瞒身份呢?这得从时代背景说起。(播放录音)
1916年,中国清朝刚刚灭亡,袁世凯要做皇帝,发动了战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要推翻袁世凯的统治。刘伯承参加了革命军,带领军队和袁世凯的反动军阀进行战斗。在这战斗中,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由于反动军阀握有统治权,为了躲避反动军阀的捕杀,刘伯承必须接受秘密治疗。
句子二: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
预设:从这“平静”的背后我读出了刘伯承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刘伯承当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万一影响脑神经,反应迟钝,我还怎么指挥战斗?为了今后的革命事业,我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无论如何,我绝不能使用麻醉剂。(板书:平静)
补充资料:
刘伯承为了革命事业,用清醒的头脑指挥战斗,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刘伯承和邓小平一起,在太行山上面对日本鬼子的追捕,巧用计谋,打得鬼子孤苦狼嚎。
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刘伯承和邓小平、陈毅等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小结:刘伯承为了革命事业,拒绝使用麻醉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指挥战斗,这不就是一个军人的英雄本色吗?
句子三: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预设:从刘伯承手术时的动作描写“紧紧抓住、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居然被抓破了”这些动作中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而刘伯承始终都“一声不吭”。当时刘伯承可能是这样想的:我是一名军人,这些痛算不了什么,我一定能坚持到底!(板书:一声不吭 紧紧抓住 抓破)
过渡:作者聚焦了手术时刘伯承的手,从这个细节描写中,我们强烈地体会到手术时的剧痛,更体会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而真正让沃克医生感叹的是他手术后的话。
句子四: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七十二刀。”
谁来读读句子
从刘伯承的神态、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从“脸色苍白”“勉励一笑”的神态描写和“七十二刀”这个数字,足见手术时刘伯承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然而在这剧痛中他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数刀数,这是多么顽强的毅力啊!(板书:脸色苍白 勉力一笑)难怪沃克医生称赞他(出示句子)齐读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5.让我们通过镜头再去细细感受这个场景吧。(播放手术时的视频)
6.引读: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刘伯承元帅深深的敬佩。出示句子:
“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三)讲述故事,评价互动
1.了解了故事内容,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借助板书,从沃克医生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为了使故事完整,加上开头,提示语:我是沃克医生,我在重庆临江门外开设了一家诊所。有一天,来了一位右眼上缠着绷带的年轻人……
2.出示讲故事评价标准。
3.学生练习讲故事。
4.学生上台讲故事。
5.评价交流。获得满星的同学教师颁发“红色宣讲员”勋章。
(四)课堂小结,留下悬疑
这节课,我们继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到了人物内心,感受到了刘伯承的军神形象。课文主人公是刘伯承,为什么也用了大量的笔墨写沃克医生,我们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军神》以任务群来设计教学环节,整体把握,感受细节,紧紧围绕语文要素让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达到情感的升华。
1.创设真实情境,任务前置明要求。以学校“红领巾小喇叭”广播站要开设“讲述伟人故事专栏”选拔“红色故事宣讲员”为任务驱动,勾连前面讲故事的要求,明确讲好故事要了解故事的内容,读懂人物的内心。创设了与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的真实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任务前置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目标,为后面的讲故事做好了铺垫。
2.围绕单元要素,感受人物形象。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学中紧紧围绕语文要求展开教学,基于《军神》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主画出描写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补白人物内心。从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馈中来看到学生从刘伯承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中能够准确地体会到手术时的剧痛,体会到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理解是到位、精准的。
3.搭建语言支架,追求“教-学-评”一体。为了能帮助学生讲好故事,课堂上梳理出了课文脉络,并将体现人物动作、神态等关键词提炼板书,为后面的讲故事搭建了支架。同时出示讲故事的评价标准,将要求进一步细化,在学生讲述故事后有评价,有总结,有表彰,真正体现“教-学-评”的整体教学。
由于考虑到课时的容量,第一课时没有梳理沃克医生这条暗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涉及到沃克医生的心情变化。在第二课时梳理了沃克医生这条线后再让学生讲故事,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