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5年级 教学形式 精读引领课
课题名称 《跳水》
学情分析 1.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基本掌握了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优势所在。 2.本文体裁为小说,四年级的小学生肯定都读过小说,但是对于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却不会很了解。教学中有必要渗透关于小说的简单知识。比如,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以及小说的结构。为避免枯燥的讲解,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设计让学生使用ipad,把不同的情节拖拽到相应的阶段,形成类似的情节曲线图,从而感知文章结构,明白情节的发展变化,加强对小说的这种文体的认识。 3.这是一篇儿童小说,总体而言,趣味性较强,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尤其是文中的小男孩与学生年纪相仿,在某种程度上有共鸣。 在教学前测中获知,83.8%的学生觉得文中小男孩留下的印象最深,有的说因为他一直在追猴子,有的说他很勇敢,有的说对他描写得很细致……而在质疑中,87.2%的学生提出为什么小男孩要和一个猴子置气,使得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总之,对于孩子为什么一步步陷入危险的境地,孩子一次次细微的心理变化以及整个情绪变化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是教学的难点。 因此,为突破难点,这一部分的教学,根据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的实际,采用根据文本,发挥想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想象孩子每次面对猴子和水手的挑逗与哄笑时的心理活动,再将这几次的心理活动连成一条线,从而明白孩子在猴子与水手的逼迫下越来越生气,最终走上了危险的境地。 在操作层面上,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将电子课文呈现在PPT上,每一次较量逐一从文中出示。品读想象后又还原回原文。这样,给学生整体感,这条心情变化的线索就是完整的。 4.学生能够通过情节了解孩子所处的险境以及船长的品质,但缺少对语言文字的具体感知和品味,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危险处境”采用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式。学生在理解“处境危险”,水手“不知所措”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果断、冷静。体会文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材分析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本篇课文《跳水》就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课文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发展顺序,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通过分析人物关系,解读神态、动作、语言背后的内心活动,从而锻炼学生思维,明白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行为的道理。 。
教学目标 1.通过预学,会读 7 个生字,会写 14 个生字,理解“桅杆”等词的意思。 2.通过预学比较、借用支架等方式,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条理地讲述故事。 3.通过辩论等方式,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发现领 悟水手的“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辩论的形式,理清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然后理解作者是如何让水手推动情节发展的。 难点: 通过辩论的形式,理清事物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然后理解作者是如何让水手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策略: 1.借助课件图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讲讲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习活动 1 :借助支架,理清故事内容 二、学习活动 2:分组辩论,寻找情节推手 三、学习活动 3 :合作学习,厘清推动作用 课前思维游戏,导入揭题——《跳水》 1.检查预习,及时反馈 (根据具体学情反馈) 2.依托支架,梳理情节 (1) 预学反馈,比较发现 (2) 驱动问题,引发思考 3.借助课作,梳理经过 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4.利用板书,说说故事 【教师小结】:讲故事的方法,同时采访:众多情节中哪个情节留下的印象最深? (引 入关键情节的学习) ( 一) 抓关键词,感知危险境地 (二) 分组辩论,寻找情节推手 1.默读课文,画出句子(PPT 出示) 2.男女对读,发现笑声 3.师生对读,感知情绪 4.回到文本,分读感知 5.导图呈现,课堂总结 【合作总结】 (1) 指名读一读,较难读准的词:龇牙咧嘴、桅杆、吓唬、放肆 (2) 板书指一指,较难理解的词:桅杆、横木 (3) 书空写一写,较难写的生字:肆 ①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拿帽子,孩子追) —结果 (成功跳水) ②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孩子为取回帽子爬桅杆) —结果 (孩子跳入大海) ③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挂帽子,孩子取帽子) —结果 (孩子跳海被救) 出示预学答案:比较发现哪一种结果概括最为准确。 【比较发现】:孩子跳海被救,既有人物、行动又有结果,所以最为准确。 【驱动问题】:最难的部分是经过部分,怎样才可以把人物关系复杂的经过讲的既清楚 又简洁? 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1) 带着问题读课文一遍。 (2) 完成课作第 3 题,阴影部分暂不填写。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来完成。 (3) 学生反馈,贴板书贴 【学生贴板书】:猴子拿孩子帽子、孩子爬到桅杆顶端、孩子跳水被救 (4) 学生补充,船长部分 【学生反馈】:中间还要加上“船长举枪逼孩子跳水”这个情节才完整。 (5) 移动导图,回归填空 将课堂作业本中的填空,移动到课后的第一题填空中,明晰故事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范式,可借助课后填空题,也可借助板书上的导图,用自己的话来 说故事。并出示讲故事的评价要求: (1) 讲完整:故事情节不遗漏。★ (2) 讲连贯:用上一些连接词。★ (3) 讲清楚:重点部分说明白。★ 学生讲故事,根据要求评价星级。 1.画出句子,初感危险 回到小说情节的发展中,从哪儿看出孩子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画出相应句子。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2.抓关键词,联想体悟 (1) 读句抓词 仔细读句子,哪个词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学生说感受,带感受读句子) (2) 拓展联想 【拓展】:一般环游世界的船只,桅杆有三四十米,相当于三四层楼的高度。 【联想】:此时此刻如果你站在这桅杆上,感觉怎么样? (预设 1:我感觉心惊胆战。 预设 2:我感觉头皮发麻,脚都软了,不敢往下看) 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3.抓关联词,感受危险 (1) 朗读强调 为什么要把“只要……就……”“即使……也……”两组关联词强调出来? (2) 学生感知 假如用一个词形容这一时刻,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千钧一发、十万火急、刻不容 缓……) 带着这种感觉齐读。 1.结果呈现,找到依据 孩子陷入了如此危险的境地。如果船长事后追责,他会追究谁的责任呢?请看课前投票 结果。(根据班级不同,学情有变化) 下面来展开一场小辩论。(贴板书:水手、猴子、孩子) 2.分组合作,概括要点 【合作学习要求】: (1) 观点相同的同学就近成组。 (2) 小组每人轮流发言。 (3) 发言完毕后,请一位同学把小组归纳的 1-2 点理由,概括写在卡纸上。 (尽量不超过 6 个字,合作学习时间4 分钟) 【预设】:猴子理由三点①拿帽子②逗孩子③挂帽子 水手理由三点①取乐猴子②笑孩子③大叫一声 孩子理由一点①追猴子 3.三组辩论,相机板书 【辩论要求】: (1) 发言时要举牌,亮出自己的观点。 (2) 表达观点时,要能从文中找出依据来说服别人。 4.根据板书,理清关系 同学们辩论中,不知不觉就理清了故事发展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发现】: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手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 请同学们默读 2-4 段,找出描写水手的句子。 (1) 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2)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3) 孩子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 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4)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地发起抖来。 请同桌对读,读完后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孩子情绪有变化,而且和水手的“笑声”有关。) 师生合作读:师读水手,生读孩子,一起感知“笑声”背后,孩子的情绪变化。 【放出情绪线】:发现随着水手“笑声”的变化,孩子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所以爬上了 桅杆,陷入了危险。 再回到文本中,男女生用朗读感受水手的“笑”是如何让情节一步步发展的。 水手一逗猴子,猴子就 (去拿孩子的帽子) 引起了 (故事的发生),写水 手笑孩子,于是孩子 (爬上桅杆) 推动了 (故事的发展) ,作者写水手的一叫,让孩子 (陷 入危险) 把故事逐步 (推向高潮)。 课前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引导孩子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时,应该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 利用作业本思维导图,理清课文主要内容,让作业本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的开展。 注重学评教一体,注重过程的评价。 利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感知危险境地,习得方面,感悟小说精彩的情节,加强朗读训练。
板书设计
分层作业设计 一星作业:朗读课文,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二星作业:能把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三星作业:读一读列夫托斯的其它思维类小说作品,并推荐给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