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共21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6 13:5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三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
3、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

②遗体残骸
③未利用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1、生态系统结构:
2、功能:
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4、能量流动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粪便量是上一级的同化量
●最高级无该去向
上节重要知识回顾
●第一营养级无摄入和粪便量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了解碳的存在形式、碳循环的特点及模式图;
2、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缓解措施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3、了解物质循环的含义及特点;
4、了解生物富集作用;
学习目标
5、理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区别;
6、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答:荒漠地区相对干燥,极度炎热的环境很难滋生各种微生物所以胡杨死亡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2.答:①与草原相比,长有胡杨的荒漠气候干燥,土壤中不容易滋生微生物。②胡杨代谢会产生一种叫“胡桃醌”的产物,进入土壤后对其他植物有很强的杀灭作用,致使胡杨周围没有其他植物生长。由于土壤中植物的残枝、败叶和徼生物的活动较少,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
知识点一、碳循环
1、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2、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形式:
(1)无机环境:
(2)生物群落:
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
C02和碳酸盐(无机物)的形式;
(1)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
(2)在生物群落内部:
主要以C02的形式;
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
3、特点:
具有全球性;
思考:为什么?
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4、碳循环模式图: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3)注意箭头方向:
大气C02库与生产者之间是双向箭头,其余均为单向箭头;
(无机环境)
知识点一、碳循环
①光合作用;
②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物的呼吸作用;
②化石燃料的燃烧;
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分解作用
A
C
B
D
5、碳循环简图: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
化能合成
呼吸作用
捕食
遗体残骸、排泄物
残枝败叶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知识点一、碳循环
①判断关键:找到唯一的双向箭头,介于生产者与大气C02库之间;
生产者
②指出箭头多的为生产者;
大气CO2库
③指入箭头多的为大气C02库;
④最后根据B→A→D确定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
6、温室效应:
(1)产生原因:
(2)危害:
(3)如何缓解:
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导致空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导致气温上升。
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此外还存在未知的潜在危险。
①增加CO2的去路:
②减少CO2的来源:
大力植树造林;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提倡绿色出行:步行、电动车、电动汽车等;
●提倡低碳生活: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物品等;
知识点一、碳循环
最有效措施;
知识点一、碳循环
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目标。
7、碳中和与碳达峰:
(1)碳中和:
(2)碳达峰:
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知识点二、物质循环
1、定义:
(生物圈)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物质:
3、范围:
4、特点:
5、应用: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具有全球性,循环往复;
可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在稻田中养鸭养鱼,动物的取食、消化能促进物质循环,它们排出的粪便中氮、磷等可供水稻吸收利用,它们呼出的二氧化碳还可为水稻的光合作用补充原料;
知识点二、物质循环
碳循环的定义?
氮循环的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组成生物体的N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知识点三、生物富集
1、定义: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
3、富集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4、特点:
(1)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2)具有全球性;
●一般为重金属或农药
知识点四、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1)能量离不开物质;
(2)物质离不开能量: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①物质是能量的载体;
②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特点:
①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②能量流动时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可循环;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一、实验原理:
1、土壤中生活着细菌、丝状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繁多;
(分解者)
2、分解时间:
一般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落叶分解需要1至数月时间;
●数目:细菌>放线菌>丝状真菌;
二、参考案例1:
1、实验假设:
2、分组实验:
3、现象:
4、结论: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吗?
●自变量
●因变量
(1)对照组:
(2)实验组:
不做处理,自然状态(有土壤微生物);
作处理,无土壤微生物;
①要求:尽可能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又要尽可能避免理化性质的改变;
②操作:将土壤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恒温箱中灭菌1h;
落叶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的;
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参考案例2:
1、实验目的:
2、实验步骤:
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自变量
●因变量
(1)制备土壤浸出液:
(2)分解反应:
(3)显色反应:
(4)观察并记录现象;
①A组:
②B组:
(含土壤微生物)
土壤浸出液(实验组)
蒸馏水(对照组)
A、B烧杯加入等量淀粉糊
①A1、B1加碘液;
②A2、B2加斐林试剂;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参考案例2:
3、现象:
4、结论:
土壤微生物对淀粉有分解作用;
分组 淀粉糊 土壤浸出液 蒸馏水 碘液 斐林试剂 颜色
A1 有 有 -- 有 --
A2 有 有 -- -- 有
B1 有 -- 有 有 --
B2 有 -- 有 -- 有
无色(或浅蓝色)
蓝色
砖红色沉淀
蓝色
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检测淀粉的有无;
●检测是否有还原糖生成;
●现配现用,成分为NaOH和CuSO4 ,注意与双缩脲试剂区分;
课后练习与应用


C
D
课后练习与应用
D
1、答: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2、答:
①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
②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
思考: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答:不是,因为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所以生物圈需要不断的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课后练习与应用
A
B、C
D、E
答: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这些有害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的特点,会在生物体內积累而不易排出,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重金属含量最多的是这一食物链的最高级消费者。
最少
最多
居中
谢谢观看
今日课程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