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8 阿里山纪行 (课件+教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8 阿里山纪行 (课件+教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2 11:10:22

文档简介

18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分组活动)
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
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
(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2.作者链接
吴功正
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 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在校教书;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乡下劳动,跟贫下中农“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如皋师范学校教书;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南通师院中文系教书;1982年12月调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合作·探究·展示】
一、自主探究
1、字词检查
注意加点字读音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幢顶 红桧 禅的世界
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
要求:
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组织小组讨论
小组交流、评价
3、思考讨论
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
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二、展评析疑
三、归纳拓展
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
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
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
【反馈检测】
(一)(13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以满足现代人所需要的古典文化感觉。
(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阿里山是台湾的一个部分。
B.要到台湾必须先到阿里山。
C.阿里山是台湾的代表和象征。
D.不到阿里山,没人承认你到过台湾。
(2)这一段写森林小火车以及森林火车站,主要突出了____的特点。
(3)这一段文字简略描写了上山途中所见的景物是 ____和 __。
(4)“山下尚是阳光灿烂,上山渐渐地云雾浓稠。”主要是从____ 角度写景;“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主要是从______角度描写了,这两句描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二)(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它堪称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1)这一段运用“__”和“_”这两个比喻来写潭水的_____和林区的____。
(2)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_____,这是一种____的手法。
(一)(1)C (2)古朴 (3)林海、云雾 (4)视觉;触觉;山下山上温差极大,突出阿里山非常高大。(二)(1)明镜 水墨画 清澈透亮 迷人风光(2)由衷的赞美之情 融情于景
课件25张PPT。阿里山纪行吴功正导入新课 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作者简介吴功正
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中共党员。作家,文艺评论家。1967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63 年9月至1967年7月在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1967年7月至1968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在校教书;1968年8月至1970年8月在乡下劳动,跟贫下中农“三同”;1970年8月至1976年12月在如皋师范学校教书;1976年12月至1982年12月在南通师院中文系教书;1982年12月调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当代文艺评论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阿里山
??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预习检测注意加红字读音
风靡 山岚 堪称 谛听
幢顶 红桧 禅的世界 合作探究展示
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读后完成下面的一个小活动。朗读课文初读感知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下列解说词。语文活动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还有
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
礼貌哦。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们将从( )乘飞机到达中部城市( ),然后改乘(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上山,穿过一片( ),我们会看到( ),迈过( )间的(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 )……森林小火车台北的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林区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神木写法:移步换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阿里山给作者的印象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风光美如画请你思考 作者给我们描绘哪些美如画的风光?请你仿照老师的示例也来绘绘你喜欢的“一幅画”。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你看这是一幅林海云雾画。那森林似汪洋,茂茂密密;山上云雾浓稠,树干都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中,人走其中,真有“入云深处
亦沾衣”的感觉。请你说说幽路 曲径森林无边景林海云雾潭水清澈森林无边曲径幽路神木神奇风光美如画情爱我河山爱我中华写法:融情于景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谈一谈: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和谐,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感受。
谈一谈音 乐 美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节奏。
拟声美:用语言来摹拟各种各样的声音。
音节美:使用两个字或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一个字更合乎节拍,读来顺口,听来入耳;有时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交替使用,同样能产生美感;有时妙用助词,也可使句子完整,音节整齐。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咣当咣当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情 韵 美一、融情于景
二、托物寄情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请你创作红色小火车云海阿里山神木
 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质地幼坚,宜作桥梁、家具等,是珍贵木材之一。桧树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历久不衰。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之宝。神木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 培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