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7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7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教案,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2 12:39:30

内容文字预览

17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识记实词、背诵。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 、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三、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
教师预设答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板书设计
        叙事──寻伴夜游
                    闲人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庭院月色   失意苦闷  
                   旷达乐观
        抒情──月下感叹
【反馈检测】
一、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是 朝的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念无与乐者 2 、相与步于中庭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 、遂至承天寺 6 、欣然起行 7 、怀民亦未寝
三、翻译下列句子。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课件25张PPT。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猜猜他是谁
他屡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不是好人”。
导入新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作者简介 此书内容广泛,包括游记、祭祀、异事、古迹、论古等五卷,无所不谈。其文大多短小,寥寥数语,挥洒自如,体现了作者行云流水涉笔成趣的文学风格。 关 于 古 代 的 几 种 文 体 1、记:2、说:3、铭:4、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事 。如《桃花源记》 是一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就一事 一 物或一种 现象抒发作者感慨。如《爱莲说》。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陈述功德的文 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如《陋室铭》。 书即书信,古人的信又叫“尺牍”或叫“信札”,是一种应用性的文体。如《答谢中书书》。预习检测填空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是 朝的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 ”之列。 合作探究展示思考问题: 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六要素分别是什么?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尽量用文中词语概括)欣然起行寻张怀民步于中庭漫步赏月发出感慨初读感知【1】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
【2】不固定。
【3】河流的一段。
【4】交往,来往。
【5】从容地行走。
【6】姓。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qǐn)(zǎo)(xìnɡ) 划分朗读停顿: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
3、念无与为乐者 4、遂至承天寺
5、怀民亦未寝 6、相与步于中庭
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门愉快地考虑,想到于是睡觉一起,共同原来是,表推测只,只是解释词语 找出描写月色的句子:
1、月色入户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1、月色何时到来?
2、月色到了何地?
3、月色如何?
八月,被捕入狱。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新法诗句被谤,
引发 “乌台诗案”。十二月,获释出狱,贬至黄州,任团练
副使(有职无权的闲官)。背景简介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皎洁、空灵。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黄州: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精读品析记承天
寺夜游
感慨---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闲叙事---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热爱生活豁达乐观课文总结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 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灵动,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一笔笔精神财富。
——康震《百家讲坛》 名家评价 苏东坡在苏杭等地留下很多诗文,它们造就了可爱的苏东坡。黄州让他涤尽繁华与喧闹,让他沉静孤独,让他脱胎换骨、看清自己,从而变得可敬。中国历史上文人可敬的多,可爱的不太多,可敬又可爱的很少。
——余秋雨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
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