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吟咏,最好达到当堂背诵。
2.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古文内容。
3.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
4. 了解《列子》一书了解列子、孔子的生平。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诵读,吟咏,最好达到当堂背诵。
2. 结合课下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古文内容。
3.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现象。
【教学方法】
1. 吟诵教学法。
2.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质疑问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有谁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是谁说的呢?是的,这句话简单说,是说做人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那么,它是谁说的呢?
2. 对,这是孔子说的。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学生自由发言)
PPT展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等。他的一生言行及思想被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引入本课题。
那么当孔子遇到两个小孩儿提出的问题而无言以对时他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14课的第二则文言文《两小儿辩日》,来看一下孔子的言行是否一致。
PPT出示标题: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二、了解《列子》以及列子。
1. 《列子》共8章,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夸父追日、高山流水、余音绕梁,纪昌学射、杞人忧天等都出自《列子》。
《两小儿辩日》就是《列子·汤问》里面的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
2.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著有《列子》。他崇尚虚无缥缈认为应该摆脱人世间富贵、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古书中有他御风而行的记载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
教师可以补充《列子》的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大爆炸时期,政治体制和礼乐制度的崩坏使人们的精神高度自由,很多人都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列子的思想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著作最早见于汉代,录于刘向的《列子书录》和《汉书·艺文志》中。《列子》在当时已非全书,后来的流传情况也不得而知。今本《列子》八篇是由晋人张湛搜集补缀编成。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人假托之作,从思想内容来看是反映魏晋思潮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书中阐述了道家齐物、无为、虚空等达观思想。
三、自主学习,理解文本
1.播放本课吟咏录音。让学生随录音默读课文自主清除阅读障碍。
2.重点字词读音确认,字义理解,全班齐吟全文。
3.进行解题。
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汤问》首句为“殷汤问于夏革曰”,此篇取“汤问”二字而得名,讲 述了十五个寓言故事,多以问答方式表述。“两小儿辩日”题目为编者自加,是两个孩子围绕太阳何时远、何时近的问题进行辩论,而孔子不能决断,意在说明天下万物之广大,亦有圣人不知之事,表达了不要想探究自然、征服自然,而要顺天而为,天性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辨,biàn,辩论,争辩;两小儿:两个小孩子。
4.思考探索:听录音,结尾是“乎”的句子和结尾是“也”的句子吟诵时高低有何不同?
明确:这篇古文中以“乎”结尾的两个句子都是反问句,所以读得比较高,较有气势,显得咄咄逼人,突出了辩论达到高潮时的激烈情绪。以“也”结尾的两个句子都是陈述句,所以语调和口吻是平平地读出来的,这是开始争辩时较为平和的表现。
5.理解文本内容,夯实古文五项
活动一:感知理解两小儿辩日。
关键问题:这则文言文主要讲了什么?
活动要求:1.自读、自学,能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每个句子,落实古文五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小组代表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知字义、明句意、品文理、说感悟四个环节逐步深入。采用小组结合、交流探讨老师巡视、纠正点拨的方式自主学习这则文言文领悟故事的深刻内涵。
声韵理解参考:
1.入声字: 入声字“出”短读,有种太阳“出”的速度很快的感觉。文中多次用入声字“不”,有坚定决绝之感。“孔子不能决也”一句中用了“不”和“决”两个入声字,顿挫一下,亦有种笃定之意。入声字“孰”顿挫一下,有强调之意。
2.虚字:两小儿前两句话在表述各自的观点时,用了虚字“而”表示转折之意。虚字“也”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的判断,有确定之意。其后对话中,用了虚字“则”暗含转折之意。“乎”字与“不”字结合,形成一种反问语气。“孔子不能决”在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有种强调的意味。“孰为汝多知”句末加上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乎”,长读,暗含得意之态。
四、深入理解,明确主旨。
1.活动二:感悟两小儿辩日。
关键问题:两小儿是怎样辩日的,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活动要求:1.小组内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交流分享。
明确: 初出 日中
1.如车盖 如盘盂
两小儿辩日 (大—近) (小—远) 孔子不能决
2.沧沧凉凉 如探汤
(凉—远) (热—近)
追问一:太阳是远是近,两小儿各有不同的结论,其根据是什么?
明确:一是根据视觉判断,距离近则物体形状大,远则物体形状小。
一是根据感觉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
追问二: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明确: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追问三:“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会有所不知。这件事阐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及对于不明白的事物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追问四:你如何评价两小儿和孔子呢?
明确:1. 两个小孩激烈争论问题的态度表现出古人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大胆探求客观真理的精神。
2.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许多自然现象都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最可贵的是孔子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他谦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体现了孔子品德的高尚令人敬佩!孔子不愧为“圣人”他的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辩日启示: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四、深入探讨,明确主题
1.主旨概括
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 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2. 主题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哲理玄言”。
文章通过孔子不能解决两小儿争执的寓言,表明了世界之大非人力所及,应该清净无为的道理。
3.结合吟诵文气谱,全班齐吟本文。
教师结语:同学们,诚信乃立人之本。我们立身于世,不仅要诚信待人,更要学会诚以待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尊心而虚伪矫饰、自欺欺人,而应该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做事。思考一下,如果遇到和孔子同样的境遇,你会作何选择呢? ①不懂装懂,信口胡说,嘲笑他人; ②被迫承认自己的无知且耿耿于怀; ③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懈探索。学习了本课,看到了孔子的选择,相信会给你一定的启示。
今天我们都觉得科学是进步的力量,人类就应该去探索世界宇宙,可是,宇宙世界真的有规律吗?是人类能够理解的吗?如果不是,那么人类探索世界的行为是否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呢?列子一派即主张顺天应命,不要强行作为。这种精神也是中华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既是积极进取的文化,又是顺天应命的文化,不主张一味扩张发展,把宇宙自然视为自己可以控制的世界。这种敬畏自然之心,造成了中华文化谦虚谨慎和和平安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