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三年级 教学形式
课题名称
学情分析 建议 1.学生的学习特征,能力基础。 2.学生对之前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基础。 3.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可能存在非科学或前科学概念的干扰。 4.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情感、态度、愿望、需求、重视等状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结构或新旧知识的关联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策略: 建议: 1.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 2.教学重难点的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想象诗歌中描写的意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本次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是著名作家张继楼先生写的组诗,包括了三首小诗,分别以 “溪边”、“江上”、“林中”为题,表现了儿童极富情趣的生活,似一幅幅水墨画般美丽。 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使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这一环节,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生本教育的阅读教学提倡“读写结合,以读引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达到了读写结合的目的。 画面,把文字变成画面,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组儿童诗意境的美好。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算是锦上添花,帮助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了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整体感知 学习《溪边》 学习《江上》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谈话: 孩子们你的童年有什么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过渡: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 指导“墨”的写法。(出示“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出示)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读课文,标出不会读的字词。听课文朗读,给生字词注音,再读一读。(出示朗读要求,播放课文朗读) 2.出示本课生字 3.出示去拼音的生字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开火车读生字。(出示落花PPT) 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出示形近字) 1、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出示朗读要求) 2.(出示第一小节)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出示句子)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课件出示提示:联系上下文) (相机出示“溪水给人影染绿了”) 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5.师范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出示提问)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出示提问) 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出示诗歌) 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指导交流 《江上》是写什么?(课件出示第二小节)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课件出示提问)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课件出示) 指导朗读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你的童年有哪些值得回忆的呢?回忆童年往事,写成小诗。拿起笔试试吧。 3.点播。 4.总结谈话, 1.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2、(“墨”上下结构,上面一个黑字,下面一个土字)书空 3、交流。 为什么说童年是水墨画,不是油画呢? 诗人的童年到底有些什么有趣的事呢? 按要求自己读课文。 (1)齐读生字。 (2)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识记生字。 生用形近字加减法、换偏旁、部件组合等方法识记生字。 小组内采取组词、造句等方法进一步掌握生字。 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 回答问题,概括三个小标题,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自由读第一小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个别读。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交流: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5.闭眼想象,自由交流。 背诵 课件出示提示,边想象画面边背诵《溪边》。 1、自学,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交流 都是写儿童的。 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交流 拿笔写写小诗。 交流 4.朗读课外小诗
板书设计 溪边 18.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 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