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熔化与凝固 第2课时 凝固
课标要求 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凝固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物质的应用。 3.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作业用时 建议用时:15 min 实际用时: min
答错题题号
【基础作业】
1.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花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就可看到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这样,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在整个棉花糖的制作过程中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和 。
2.夏天,柏油路面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变得越来越软,由此可以判断柏油是 ;下图中
图更能反映其凝固图像。
3.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态变化是 和 ,反映的共性是 。
4.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球状物,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起到调节建筑内温度的作用。下面四个图像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像的是 ( )
A B
C D
【素养作业】
5.如图,这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水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到55 ℃左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地称为“55度杯”。“55度杯”的工作原理是 ( )
A.首次使用时,应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应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
6.根据下表所提供的数据(1个标准大气压下)可知:
物质 凝固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67
(1)200 ℃的水银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2)在南极气温可达-50 ℃,此时应选用 (选填“酒精”或“水银”)作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7.炎热的夏天,课桌上一个杯子中有一把金属勺,把热水瓶中的开水(略低于100 ℃)倒入杯中,一会儿金属勺熔化了。当杯中的水温降为室温(26 ℃)后,杯中凝固出一金属块。下列关于这种金属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该金属熔点高于100 ℃
B.该金属熔点等于26 ℃
C.该金属凝固点低于26 ℃
D.该金属凝固点低于100 ℃
8.在“探究海波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段,此过程中海波 (选填“吸”或“放”)热。
(2)图中,海波在D点是 态,在G点是 态。(均选填“固”或“液”)
(3)在探究过程中,小明发现海波熔化过快,应采取的操作是 。
9.严冬季节,小明发现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小明猜想:水中加入盐后,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放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状态、测出温度,根据实验过程记录的数据,他在如图甲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1)从小明所作的图像中可以发现,盐水的凝固点为 ℃,实验验证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凝固点变 (选填“高”或“低”)了。
(2)小红也做了相同的实验,通过实验得到了相关数据,并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他们同时发现所测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的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他们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又通过多次实验测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
盐水浓 度(%) 凝固点 /℃ 盐水浓 度(%) 凝固点 ℃
0 0 18 -15
3 -2 21 -18
6 -4 24 -17
9 -6 27 -1.8
12 -8 30 -0.4
15 -11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3)根据他们的实验结论可知,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 (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4)实验结束后,小明和小红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根据他们的实验结论,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浓度为 %的盐水结成的冰。
参考答案
基础作业
1.熔化 凝固
2.非晶体 乙
3.凝固 熔化 晶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
4.D
素养作业
5.A
6.(1)液态
(2)酒精
7.D
8.(1)BC 吸
(2)液 固
(3)增加海波的质量
9.(1)-4 低
(2)先降低后升高
(3)变多
(4)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