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碳排放与碳减排
1.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①含义:是指碳在岩石圈、 、大气圈和 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
式进行 和 的过程。
②地球上的碳库:
岩石圈碳库:地球上 的碳库,碳活动比较缓慢。
海洋碳库:地球第二大碳库,碳活动比较缓慢。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 和 两个子碳库组成,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
大气碳库:地球上 的碳库,是联系海洋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纽带和桥梁,大气含碳量的
多少直接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温室效应
①本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②温室气体:主要有 、甲烷、 。
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 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 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海水热膨
胀,海水体积增加。
(2) 变化: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
象灾害频繁发生。
(3)影响 生产: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种植面积扩大等;热带半干
旱区土壤水分缺失等;农业气象灾害加剧。
(4)影响 健康: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等。 3.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①含义:是指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其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
汇。
②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政策指引;技术支持;国际合作。
(2)碳减排国际合作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
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
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 我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到历史最高峰)和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的“双碳 ” 目标,实现“双碳 ”
目标的关键是确保能源行业的碳中和转型。下图中甲图是 2000—2018 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 乙图是
黄河流域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 2000—2018 年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排放量呈中游>上游>下游空间分异
B .上游碳排放占比呈上升趋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C .中游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对能源依赖性较弱
D .下游碳排放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2 .黄河中游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比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区产业结构 B .经济发展水平 C .地区人口总量 D .工业技术水平
3 .为实现我国“双碳” 目标,下列黄河流域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下游地区侧重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理念
②中游地区注重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③上游地区转移高耗能产业,继续保持低碳优势
④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 2007 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 一大碳排放国。2009 年,在哥本哈根大会上, 中国政府提出在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减少 40%~ 45%的目标。 2015 年,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郑重承诺:将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高峰。 2000~2015 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消耗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如下图所示。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4 .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直接反映了( )
A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B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C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 .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5 .期间中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已出现峰值,主要说明了( )
A .中国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 B .中国已经实现经济转型
C .中国碳减排政策初见成效 D .中国人口增长出现峰值
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
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背景下工业副产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6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项原则( )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共享性原则
7 .氢气作为能源的优势不正确的是( )
A .清洁 B .无污染 C .无二氧化碳排放 D .可再生
8 .双碳背景下工业副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成本低 B .市场广 C .无二氧化碳排放 D .政策支持
全球变暖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经研究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1960 年以
来二氧化碳增加更加迅速。下图为近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③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④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10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②海平面不断升高③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
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
11 .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A .金属及金属制品 B .化工制品
C .机械制造产品 D .电子产品
12 .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
A .环境成本高 B .人力成本高 C .营销成本高 D .研发成本高
13 .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为减少碳排放, 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 下图为甲国 2014 年某月的一天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 求的变化图(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未来该国将引进中国自动追光技术, 让光伏面板
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甲国可能是( )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 日本 D .德国
15 .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 )
A . 日出时朝向东南 B . 日落时朝向西北
C .正午时倾角最大 D .正午时朝向正北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
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两支流组成。
近 30 年来, 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下图示意和田河流域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
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 .气候冷干化 B .气候冷湿化 C .气候暖干化 D .气候暖湿化
17 .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变暖②降水增加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18 .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强度不同 B .发源山系不同
C .地表径流速度不同 D .植被分布不同
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 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19 .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 .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 .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 .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D .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20 .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 .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C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D .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2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 CO2 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 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 2021 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 ”被列为 2021 年重点任务之一;4 月 22 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 2030 年前中国
将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 额, 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 2011 年起, 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 7 个省市建立碳交 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 2000 余家。2021 年 7 月 16 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 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 410.40 万吨,成交额 21023.01 万元。下图示意 2014 一 2018 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
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 2030 的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
的条件。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卖现碳中和的措施。3.1 碳排放与碳减排
1.碳循环与温室效应
(1)碳循环
①含义:是指碳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之间以二氧化碳、碳酸盐及有机化合物等形式进行转换
和迁移的过程。
②地球上的碳库:
岩石圈碳库:地球上最大的碳库,碳活动比较缓慢。
海洋碳库:地球第二大碳库,碳活动比较缓慢。
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子碳库组成,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
大气碳库:地球上最小的碳库,是联系海洋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纽带和桥梁,大气含碳量的多少直
接影响整个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 温室效应
①本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②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 水汽。
2.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全球冰川融化,北极地区海冰范围持续缩减;海水热膨胀,海水体
积增加。
(2)气候异常变化:气候变暖引发水热条件发生变化;降水变异加剧,极端天气现象增加,强度加大,气象
灾害频繁发生。
(3)影响农业生产: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冻害减少,种植面积扩大等;热带半干旱区土
壤水分缺失等;农业气象灾害加剧。
(4)影响人体健康:人类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流行病传播范围扩大等。 3.碳减排与国际合作
(1)碳减排
①含义:是指通过人类活动,防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持续上升。其核心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
汇。
②碳减排的主要手段有:理念更新、保护现有碳库;政策指引;技术支持;国际合作。
(2)碳减排国际合作
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
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
发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 我国提出力争 2030 年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
到历史最高峰)和 2060 年实现碳中和(即排放二氧化碳被各种方式抵消)的“双碳 ” 目标,实现“双碳 ”
目标的关键是确保能源行业的碳中和转型。下图中甲图是 2000—2018 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 乙图是
黄河流域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关于 2000—2018 年黄河流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趋势,说法正确的是( )
A .碳排放量呈中游>上游>下游空间分异
B .上游碳排放占比呈上升趋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C .中游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对能源依赖性较弱
D .下游碳排放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2 .黄河中游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比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区产业结构 B .经济发展水平 C .地区人口总量 D .工业技术水平
3 .为实现我国“双碳” 目标,下列黄河流域减排措施,合理的是( )
①下游地区侧重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理念
②中游地区注重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③上游地区转移高耗能产业,继续保持低碳优势
④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答案】
1
.
D 2
.
A 3
.
A
【解析】
1
.从甲图数量比例判断,碳排放量呈中游>下游>上游空间分异,
A
错;上游碳排放占比
呈上升
趋势是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且高耗能工业较多,
产业结构未优化,
B
错;黄河中游的山西、陕西等省多为能
源大省,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但对能源依赖性
仍较强,
C
错;下游碳排放占比呈先
上升后下降趋势,经济发展先增量后优化,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D
正确。故选
D
。
2
.黄河中游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比最大,
是因为经过了山西、陕西、内蒙古等能源
大省,
地区产业依赖
碳排放量大的煤炭工业,
A
对;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人口总量均不如下游地区,
B
、
C
错;工业技术水平低,
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D
错。故选
A
。
3
.黄河流域减排措施应考虑各地不同空间尺度的能源消费差异,
采用差异化的减排措施。下游地区主要是
山东和河南部分地区,处于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要侧重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低碳理念,
①
正确:中
游以山西、陕西为主,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属于高耗
能产业,要注重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②
正确;上游地区转移高耗能产业并不能实现我国
“
双碳
”
目标,贸
然转移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③
错
误;因此从总体上可以鼓励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
④
正
确。综上所述,
A
正确,
BCD
错误,所以选
A
。
)
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等因素影响。 2007 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 一大碳排放国。2009 年,在哥本哈根大会上, 中国政府提出在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减少 40%~ 45%的目标。 2015 年,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郑重承诺:将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高峰。 2000~2015 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消耗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如下图所示。据此
完成下面小题。
4 .我国碳排放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直接反映了( )
A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B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C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D .科技水平日益提高
5 .期间中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已出现峰值,主要说明了( )
A .中国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 B .中国已经实现经济转型
C .中国碳减排政策初见成效 D .中国人口增长出现峰值
(
【答案】
4
.
A 5
.
C
【解析】
4
.由材料可知,碳排放强度是指消耗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图中
2000-2015
年我国碳排放总量总
体上呈上升趋势, 碳排放强度却整体呈下降趋势直接反映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A
正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均会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不是碳排放强度变化的直接反映,
BCD
错误。故选
A
。
5
.由材料可知,
中国政府提出在
2020
年单位
GDP
碳排放比
2005
年减少
40%
~
45%
的目标,因此在
2000~2015
年期间中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均已出现峰值,主要
说明了中国碳减排政策初见成效,
C
正确;中国
政府承诺将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高峰,
且图中
2013~2015
年碳排放总量和人均
碳排放量下降趋势尚不明显,
因此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实现碳达峰目标,
A
错误;仅从碳排放
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不能明确地说明中
国已经实现经济转型,
B
错误;图中体现的是人均碳排放量的变化,
无法体现人口数量增长的变化,
D
错误。
故选
C
。
)
2020 年 9 月 22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
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双碳背景下工业副产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
6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项原则( )
A .公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 D .共享性原则
7 .氢气作为能源的优势不正确的是( )
A .清洁 B .无污染 C .无二氧化碳排放 D .可再生
8 .双碳背景下工业副气制氢技术发展前景广阔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成本低 B .市场广 C .无二氧化碳排放 D .政策支持
(
【答案】
6
.
C 7
.
D
8
.
A
【解析】
6
.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体现我国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公平性原则:涉及资源分配上的
“
代际
”
和
“
代
内
”
公平的关系,
A
不符合;持续性原则涉及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中的
“
度
”
或
“
承载力
”
的关系,双碳目
标没有
体现资源利用,
B
错;共同性原则:涉及跨国界的环境问题解决中需要国家之间的
“
合作
”
或
“
协议
”
。碳排放
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全球共同责任,我国双碳目标体现我国承担大国责
任,体现了共同性原则,
C
对;共享
性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D
错。故答案选择
C
。
7
.氢气燃烧产物为水,燃烧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清洁无污染,故
ABC
三项均为优势;氢
气是
可再生能源,但氢气的可再生一般需要大量能源,工业上一般从天然气或水煤气
制氢气,而不采用高耗能
的电解水的方法。故目前阶段可再生不是氢气作为能
源的优势,
D
说法错误。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选项,
故
答案选择
D
。
8
.从图中可知,工业副气制氢技术,主要利用工业产出的废气,原料成本明显低,
A
对
。
)
全球变暖正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经研究普遍认为二氧化碳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1960 年以
来二氧化碳增加更加迅速。下图为近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②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③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④成云致雨
的必要条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③
10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①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②海平面不断升高③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④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答案】
9
.
D
10
.
D
【解析】
9
.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①
正确;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地
球环境,
②
错误;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③
正确;二氧化碳不是成云
致雨的必要条件,
④
错误;综上所述,
ABC
错误,
D
正确。故选
D
。
10
.燃烧化石燃料,会排放二氧化碳,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①
正确;人类对森林的破坏
,会
使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
④
正确;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会导
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不断升高,所以海平面
不断升高是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结果,而不是
成因,
②
错误;新能源汽车的逐渐普及会减少汽油的使用,排放二氧化碳减少,
③
错误;综
上所述,
ABC
错误,
D
正确。故选
D
。
)
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
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
11 .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A .金属及金属制品 B .化工制品
C .机械制造产品 D .电子产品
12 .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
A .环境成本高 B .人力成本高 C .营销成本高 D .研发成本高
13 .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答案】
11
.
D 12
.
A
13
.
B
【解析】
11
.读图可知,在乙国出口的金属及金属制品、化工制品、机械制造产品、电子产品中,电子产
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
GDP
最高,因此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电子产品,
D
符合题意,排
除
ABC
。故选
D
。
12
.读图可知,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甲国每吨二氧化
碳排放创造的
GDP
均低于乙国,即生产同类制造业
产品甲国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多于乙国,材料信息表明: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因此与乙国相
比,
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环境成本高,
A
正确;根据两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判
断,甲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明显低于乙国,因此甲国的人力成本、营销成本均应低于乙国,
BC
错误;
图中显示, 甲国生产同类产品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均低于甲国,
因此甲国的研发成本相对较低,
D
错误。故选
A
。
13
.读图可知,甲国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明显低于乙国,技术投入明显不足,因此为了提高投入
产出效果,应优先提高创新能力,
②
符合题意;甲国重点制造业部门每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的
GDP
均低于
乙国, 环境成本高,
为了提高投入产出效果,
应优先强化产业升级,
降低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
符
合题意;扩大国际市场,承接产业转移(特别是承接低端产业
转移)均不能提高投入产出效果,
①
、
④
不
符合题意。综上所述,
B
符合题意,排除
ACD
。故选
B
。
)
为减少碳排放, 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 下图为甲国 2014 年某月的一天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 求的变化图(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未来该国将引进中国自动追光技术, 让光伏面板
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甲国可能是( )
A .美国 B .澳大利亚 C . 日本 D .德国
15 .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 )
A . 日出时朝向东南 B . 日落时朝向西北
C .正午时倾角最大 D .正午时朝向正北
(
【答案】
14
.
D 15
.
B
【分析】
14
.结合图文材料可知,
电力净需求量
=
电力总需求量
-
光伏发电量,
电力总需求量较高的时间应是
该地的白天时间,电力净需求量低时,应是光伏发电量高时,而光伏发电量高时
往往是一天中接近正午时
刻,结合图中电力总需求量和电力净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光伏发电量最多的
时刻大致位于格林尼治时
间
12
时前后, 而四国中与格林尼治时间最接近的是德
国,
其它三个国家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较大,
因此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
15
.由图中电力总需求量与电力净需求量线差可知,两条线大致在
4
时和
20
时重合,可知该月昼大于夜,
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
该日光伏面板,
日出时太阳方位是在东北,
因此应朝向东北,
A
错误;日落时太阳方位是西北,因此日落时应朝向西北,
B
正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光伏面板倾角最
小,
C
错误;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光伏面板应朝向正南。
D
错误。故选
B
。
)
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
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两支流组成。
近 30 年来, 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下图示意和田河流域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
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 .气候冷干化 B .气候冷湿化 C .气候暖干化 D .气候暖湿化
17 .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变暖②降水增加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
18 .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 .人类活动强度不同 B .发源山系不同
C .地表径流速度不同 D .植被分布不同
(
【
答案】
16
.
D 17
.
C
18
.
B
【分析】
16
.读图可知,该流域近
30
年来,气温明显升高,降
水量也明显增加,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
说明该区域气候暖湿化,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
17
.由图中可知,冰川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关,全球变
暖有利于冰川融化,加速冰川消融,
①
错误;降水增加,冰川补给量增加,能抑制冰川消融,
②
正
确;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
化碳的消耗,缓解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
③
正确;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
用,减
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减缓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
④
正确。综上所述,
C
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
18
.读图可知,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差异上,都位于高山区,人类
活动都较小,
A
错误;都是河流的源头,山区河流落差大,地表径流速度差别不大,
C
错误
;都位于高山上
的积雪冰川带,都没有植被分布,
D
错误;但两河发源的山系不同,地形对山地降水的影响下,降水量的变
化差异较大,
B
正确。故选
B
。
)
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类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固存的碳被称为蓝碳,它们有很强的固碳能力。下 图为我国沿海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三类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单位:万吨)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
题。
19 .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 )
A .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B .构成比例都较为均衡
C .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D .北方省区均低于南方
20 .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 )
A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C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B .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
D .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
【答案】
19
.
A
20
.
D
【解析】
19
.结合图片信息可知,
图示我国沿海各省区的蓝碳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多数以盐沼固碳为主,
A
正
确;构成比例并不均衡,
B
错误;上海海岸线长度在各省区当中并不是最长的,但是其
年固碳量却是最大的,
因此年固碳量并不是取决于省区岸线长度,
C
错误;北方省区山东、江苏年固碳量高于南方广西、海南等省
区,
D
错误;故选
A
。
2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有助于帮助我国恢复海岸湿地生态系统,提供其固
碳能力,因此挖掘我国沿海各省区蓝碳资源的意义重在助力国家碳中和战略,
D
正确;研究蓝碳资源对我国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影响不大,
AC
错误;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并不是研究蓝碳资源最主
要的目的,
B
错误;故选
D
。
)
2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碳达峰是指一个区域或行业的 CO2 排放在一段时间内(以年为单位)达到最高峰值。碳中和是 指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是一年)通过一定的形式抵消自身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 2021 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 “做好碳达峰、 碳中和工作 ”被列为 2021 年重点任务之一;4 月 22 日习近平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再次强调 2030 年前中国
将实现碳达峰, 2060 年前中国将实现碳中和。
材料二 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 额, 则需要在碳市场购买碳配额。自 2011 年起, 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 7 个省市建立碳交 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 2000 余家。2021 年 7 月 16 日,生态环境部宣布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仪式。 全国碳市场首日成交量 410.40 万吨,成交额 21023.01 万元。下图示意 2014 一 2018 年我国碳市场交易总
量情况。
(1)指出我国碳市场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 并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 2030 的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主要制约
的条件。
(2)试从企业的角度提出可以帮助我国尽快卖现碳中和的措施。
(3)简述碳交易产生的气候背景及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的意义。
(
【答案】
(1)2014-2017
年碳交易总量逐年增加,
2017-2018
年碳排放交易总量下降。
主要制约条件是以煤为
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2)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利
用率;增强环境管理力度、提高环
保意识。
(3)
背景:全球气候变暖
意义: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法律制度、措施的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
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经济
手段控制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污染物的排
放。
(
任
答四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