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17、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目 录
作者简介
有关端午的诗句
端午的习俗端午的意义课后练习课文结构认识端午课前准备 主要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戏剧剧本《沙家》(已拍摄成电影并发行)、《大劈棺》,台湾版作品集《茱萸集》《寂寞与温暖》,文论集《晚翠文谈》,散文集《蒲桥集》《汪曾祺选集》等。其中短篇小说《大纪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受戒》《大纪事》、散文《天山行色》分别获1980年、1981年、1982年北京文学奖,戏剧剧本《范进中举》获1956年北京戏曲汇演剧本一等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曾任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干部,《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编,北京京剧院编剧,北京市剧协理事。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者简介:字:
1、字的读音
2、多音字
3、形似字
词:
1、词语解释
2、词语辩义
练习课前准备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认识端午: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的意义: 屈原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 伍子胥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秋瑾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的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 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赛龙舟: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和端午张 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
午日观竞渡边 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汤 显 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月五日梅 尧 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已酉端午贝 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有关端午的诗句一、需掌握的字读音:
门槛(kǎn)城隍庙(huáng)门楣(méi)橱柜(chú)
苋菜(xiàn)淹鸭蛋(yān)元稹(zhěn)大襟(jīn)
囊莹映雪(náng)车胤(yìn)
二、需掌握的多音字:
( zhā)扎根 (qiē)切开 (lào)络子
(zhá)挣扎 (qiè)迫切 (luò)经络
(zā)扎彩
扎切络
隍( )城隍 硝( )硝烟
煌( )辉煌 销( )销毁
惶( )惶恐 捎( )捎带
蝗( )蝗虫 梢( )树梢
徨( )彷徨 稍( )稍微 三、辩析形似字:huánghuāngxiāoshāohuánghuánghuángxiāoshāo
shāo
莫名其妙:
避邪:
名目:
肃然起敬:
?
词语积累: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崇。
事物的名称。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尊敬的心情
称述,称赞。
称道: ?
词语辩义: 风俗 风尚
?
都是名词,都含有风气、习惯的意思。不同的是:“风俗”是指某地区长期形成的风气、习惯、礼节等;“风尚”,着重指社会上形成的习惯、习性,多带褒义。一、加点字注音如有错误,请在括号内改正过来。
1、囊莹映雪(náng)( )2、车胤(rèn)( )
3、元稹(zhěn)( ) 4、红苋菜(jiàn)( )
5、扎下去(zā)( )6、橱柜(chú)( )
二、形似字组词。
1、隍( )煌( )惶( )
2、沧( )沦( )伧( )
3、销( )硝( )捎( )
4、抵( )砥( )诋( )
√yìn√xiànzhā√城隍辉煌惶恐沧海沦陷伧俗销毁硝烟捎带抵抗砥砺诋毁练习:三、解释下列词语。
1、莫名其妙:
2、肃然起敬:
3、与有荣焉:
4、囊莹映雪: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因而也感到荣幸。囊莹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端午的鸭蛋一、
二、
三、 (1)(2~3)(4~6)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的名声、特色。写端午的鸡蛋。
全文按照“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样一个框架来叙事,作者在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在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课文结构: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本段都写了哪些习俗?
2、所介绍的风俗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 安排?
3、文中最后一句“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有什么作用?
答:写了“系百索子”、“作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七种习俗。答:详写的是最后两种即“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略写的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略写是因为“和外地一样”,所以简略地介绍一下:详写是因为“不知别处有不”,因此介绍地稍详细一些。答:表示他家属于“多数人家”,家境不算穷,因此每逢端午所吃的“十二红”中的这三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下文做好铺垫。4、本文的题目是“端午的鸭蛋”,本段与题目有什么关系?答: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的习俗,又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最后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气氛。这也体现了作者汪曾祺的写作风格。阅读第二~三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二自然段中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表现了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主要介绍的是高邮的咸鸭蛋的特点:( )、( )。作者采用了( )的表达方式。答: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论不类之感。然后作者有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少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质细油多说明3、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话中“吱”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为文章主体“端午的鸭蛋”
预设了一个背景,作好铺垫。答:不好。因为用了“吱”,绘声绘色,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从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阅读第四~六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到了东车胤“囊萤”的故事。它和本文主题有关吗?谈谈你的理解。答有关与无关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参考答案:
答:有关。作者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荧,很自然,很随意,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一)答: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帖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1、答:“平淡而有味”例:“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课后答案:2、答:“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答:“有淡淡的幽默”例:“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