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物态及其变化 复习课
【基础作业】
1.图中温度计的读数为 ℃,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它是一支测量 的温度计。
2.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了小水珠;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时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吸热;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儿感觉到凉快是冰棒
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3.下列标志表示“节约用水”的是 ( )
A B C D
4.常用温度计不用酒精作为测温液体的原因是 ( )
A.酒精易挥发会使温度计内的液体很快减少
B.酒精热胀冷缩的程度小,会使温度计不灵敏
C.酒精无色透明,不易染色不方便读数
D.酒精沸点太低,不能满足日常的测量要求
5.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鸡蛋时,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是 ( )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能力作业】
6.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7.在盛夏,以下方法中你认为降低室内温度的最佳做法是 ( )
A.打开电风扇
B.关闭门窗
C.向地面洒水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门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春日清晨,草叶上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
B.夏天傍晚,院子里洒水利用汽化吸热降温
C.晚秋时节,瓦片上出现白霜是凝固现象
D.深冬时节,树枝上出现雾凇是凝华现象
9.图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
A.海波的沸点是48 ℃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 min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素养作业】
10.民俗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11.在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小原和小艳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碘的熔点约为113.7 ℃,沸点约为184.4 ℃。关于碘的加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A.用热水加热;B.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 ℃~600 ℃)。经过多次实验验证,确认A方式更为科学合理,请你简述A方式的合理之处。
参考答案
基础作业
1.39.5 35~42 体温
2.液化 蒸发(汽化) 熔化
3.B 4.D 5.A
能力作业
6.B 7.C 8.C 9.B
素养作业
10.答:霜是由气温很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雪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11.答:A方式,碘在水中加热,热水的最高温度约为100 ℃,碘的熔点为113.7 ℃,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会熔化;碘颗粒吸热会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则该物态变化为升华,故A更好;B方式中,酒精灯外焰温度约为400 ℃~600 ℃,高于碘的熔点113.7 ℃,碘吸热可能先熔化再汽化,不能说明碘发生了升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