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九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范围: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单元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48分)
1.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 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B. 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C. 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 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南北朝的史学家竭力标榜自己所仕的王朝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竭力贬斥竞争政权为蛮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争论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C. 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 D. 南北文化交流被阻断
3. 董仲舒认为,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构成,受命于天的圣人为王,王代天施政,是沟通天人的纽带,王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是世俗权力中心的原点。董仲舒这一思想( )
A. 抛弃了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核 B. 旨在劝诫统治者顺应自然
C. 奠定了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 D. 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4. 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历史必然选择
5. 抗战胜利后,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出版了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薛暮桥的《经济学》、许涤新的《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等,在青年学生中拥有大批读者。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积极探索构建新社会的路径 B. 公开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 弱化了对理工科知识学习 D. 积极响应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6. 习近平在2014年政协会议成立纪念大会上讲话时引用《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告诫领导干部。他常常惦记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警醒全党时时刻刻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传统文化蕴含现代价值 B. 以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C. 人民民主思想源远流长 D. 政府对传统文化秉持扬弃的态度
7.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8.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
A. 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 B. 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D. 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9. 唐朝时期,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并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 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10. 公元9—13世纪,在自称为智慧之城的巴格达,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著,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这些翻译和研究活动的历史作用是( )
A. 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 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叙事体撰史体裁
C. 促进文化交流并发展阿拉伯文化 D. 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亚欧商贸
11. 埃及南部出土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阿拉米语、埃及祭司体、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等7种文字书写的,除阿拉米语是帝国通用语外,其他6种都是当地族群用语。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样 B. 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C. 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 D.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12. 在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至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42-243条对牛的租赁价格做了明确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 )
A.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B. 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C. 规范社会经济行为 D. 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
13. 在12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主教可以直接充任法官,也可指派若干名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教区内任专职教会法官,每个教区设一名大法官,审理上诉案件。教皇在罗马教廷设立教皇法庭,作为最高法院。这说明当时欧洲( )
A. 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为一体 B. 司法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C. 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D. 教会法庭审判一切案件
14.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 )
A. 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 B. 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
C. 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 D. 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
15. 日本在借鉴中国文明时,借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新的京城,但无论寺院、楼阁、神龛或庭院,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征。这反映了( )
A. 日本继承中不断创新 B.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日本
C.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D. 日本在借鉴中保留特色
16. 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 )
A. 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 B. 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
C.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 D. 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三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但是,《戒日王传》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讲述较少。而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
——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7世纪上半期印度历史的主要史料,简析《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白银九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范围:选择性必修3第一、二单元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48分)
1. 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尊为天子,设官“抚万民,度四方”;帝尧之时,“百姓昭明,合和万国”;虞拜设官分职,“播时百谷”以解除饥馑,“敬敷五教”以教化民众,这些做法( )
A. 为周朝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 B. 体现统治者以农为本的理念
C 说明当时以禅让制推选首领 D. 说明当时尚未出现阶级差别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早在部落联盟时代,黄帝、帝尧、虞等,从官吏设置,教化民众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也对之后周朝的治国提供了参考,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仅仅只有农业,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禅让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部落联盟时代,已经存在阶级差别,排除D项。故选A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林立,南北朝的史学家竭力标榜自己所仕的王朝是华夏文化的正宗继承者,竭力贬斥竞争政权为蛮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
A. 争论中蕴含着文化认同 B. 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C. 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 D. 南北文化交流被阻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南北朝的史学家对“正统”的重视,恰恰说明了南北朝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当时是割据政局,材料无法反映出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排除B项;明“夷夏之辩”的重要性是材料的表象,排除C项;“被阻断”,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 董仲舒认为,世界由天、地、人三者构成,受命于天圣人为王,王代天施政,是沟通天人的纽带,王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是世俗权力中心的原点。董仲舒这一思想( )
A. 抛弃了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核 B. 旨在劝诫统治者顺应自然
C. 奠定了中央集权理论基础 D. 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受命于天的圣人为王,王代天施政,是沟通天人的纽带,王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是世俗权力中心的原点”,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王代天施政,在人间具有最高权威,迎合了统治者强化统治的需要,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并没有抛弃先秦儒学的思想内核,反而有一定的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顺应自然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为秦朝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 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 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根据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梁启超进行托古改制,宣传变法的合理性,体现的是近代前期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A项正确;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应该说西学传播对传统思想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排除C项;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5. 抗战胜利后,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出版了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薛暮桥的《经济学》、许涤新的《现代中国经济教程》等,在青年学生中拥有大批读者。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积极探索构建新社会的路径 B. 公开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C. 弱化了对理工科知识的学习 D. 积极响应反蒋的第二条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后的中国。题干所示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书店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在青年学生中拥有大批读者,从书籍的内容、作者、出版社及读者分析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构建新社会的路径,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公开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排除B项;知识分子热衷于哲学社科类书籍不能说明他们不重视对理工科知识学习,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爱国学生掀起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二条战线,但题干没有涉及此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 习近平在2014年政协会议成立纪念大会上讲话时引用《管子·牧民》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以告诫领导干部。他常常惦记的是“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警醒全党时时刻刻都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可以用来佐证( )
A. 传统文化蕴含现代价值 B. 以民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C. 人民民主思想源远流长 D. 政府对传统文化秉持扬弃的态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14年(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蕴含了传统中国的民本思想,将这种民本理念的思想精髓融合进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之中,激发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A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传统民本思想而非人民民主,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对传统文化去其糟粕的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7. 据梁启超的《西学书目表》统计,从咸丰末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江南制造局、京师同文馆等刊印的各类西书共353种,其中科技类译著不下300种,哥白尼、牛顿、爱迪生等科学巨匠的名字,逐渐为国人熟悉。这些科技类译著( )
A. 开启了西学东渐思想潮流 B.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 有利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 D.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晚清中国。翻译西方科技类著作,有利于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也改变了一部分中国人对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看法,促进了思想解放,这些都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C项正确;西学东渐始于明朝后期,鸦片战争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也即西学东渐的开始早于材料提及的咸丰末年,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排除B项;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排除D项。故选C项。
8.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同时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被译介到中国。他们的活动客观上( )
A. 获得了士大夫阶层普遍支持 B. 促进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
C. 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D. 拓宽了部分知识分子的视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中国)。据材料“欧洲传教士不断来华传教。他们自己以儒家教条为标准处世,由此吸引了徐光启等一批儒家知识分子接受天主教”,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现象称之为“西学东渐”,传教士通过借助儒家思想和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使部分开明知识分子接触到西方的文化,拓宽了他们的视野,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排除A项;天主教的传播,属于主观目的,排除B项;“开启”,表述错误,而且当时西学东渐并未能形成潮流,排除C项。故选D项。
9. 唐朝时期,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并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8世纪时,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这反映了( )
A. 科举制度影响的深远 B.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互鉴的密切
C. 东亚文化具有同源性 D.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日本、中国、朝鲜半岛。根据“日本、新罗等国……日本仿效唐代的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国学,学习《礼记》《史记》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可得出日本、朝鲜半岛国家受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经典著作,反映了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吸引力,D项正确;科举制的影响只是材料中的一个部分,并不全面,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是日本等国学习中华文化,没有体现中国学习日本文化,因此不能得出“互鉴”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日本等国家学习中国文化,并不能证明东亚文化是同源的,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公元9—13世纪,在自称为智慧之城的巴格达,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著,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这些翻译和研究活动的历史作用是( )
A. 创造了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B. 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叙事体撰史体裁
C. 促进文化交流并发展阿拉伯文化 D. 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亚欧商贸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13世纪(阿拉伯帝国)。根据材料“学者们翻译并研究了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们的著作,以及波斯和印度的科学论著,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翻译了希腊、波斯和印度的著作,并进行相关研究活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阿拉伯文化的繁荣,C项正确;古代西亚人创制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古希腊的希罗多德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叙事体撰史体裁,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对过境商品征收重税影响亚欧商贸,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埃及南部出土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时期的很多文献,是用阿拉米语、埃及祭司体、希腊语以及阿拉伯语等7种文字书写的,除阿拉米语是帝国通用语外,其他6种都是当地族群用语。由此可知,波斯帝国( )
A. 文明交流的形式多样 B. 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C. 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 D. 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波斯帝国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波斯帝国时期,埃及南部出土的很多文献使用多种文字书写,波斯帝国内文化发展的多元并存,C项正确;材料是文化发展的多元化,而不是文明交流的多种形式,排除A项;材料是文献书写用多种文字,但不能得出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君主专制制度的削弱,排除B、D项。故选C项。
12. 在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第42至52条是租借田地而出现的各种情形的规定;第114至119条是对各种债权债务的规定;第242-243条对牛的租赁价格做了明确规定。 这些法律规定有利于( )
A. 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B. 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
C. 规范社会经济行为 D. 加速社会阶层的分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租借、债权债务和租赁的内容反映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制定法律有助于规范社会经济行为,C项正确;古巴比伦是君主专制国家,排除A项;古巴比伦宣言君权神授,但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在12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主教可以直接充任法官,也可指派若干名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教区内任专职教会法官,每个教区设一名大法官,审理上诉案件。教皇在罗马教廷设立教皇法庭,作为最高法院。这说明当时欧洲( )
A. 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为一体 B. 司法受基督教会的影响
C. 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 D. 教会法庭审判一切案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初(欧洲)。据本题材料“在12世纪初的欧洲,基督教主教可以直接充任法官,也可指派若干名教会的神职人员在教区内任专职教会法官,……教皇在罗马教廷设立教皇法庭,作为最高法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初的欧洲,罗马教廷及各地区的基督教会拥有司法审判权,对世俗统治产生着重要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宗教伦理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宗教伦理和法律合为一体的结论,排除A项;“教会法是唯一的法律依据”表述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教会法庭并不是审判一切案件,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信仰即可得救”;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这表明西方( )
A. 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 B. 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
C. 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 D. 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18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普罗塔戈拉、彼特拉克、马丁路德、康德”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从古希腊智者学派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人文精神的表述,体现了人文精神能够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与变化,B项正确;人文精神一直长盛不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中是对人文精神的表述,注重人的道德素质培养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文精神崇尚科学真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日本在借鉴中国文明时,借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神道教。以唐都长安为榜样,在奈良和京都先后建立新的京城,但无论寺院、楼阁、神龛或庭院,都确实无误地具有日本特征。这反映了( )
A. 日本在继承中不断创新 B. 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日本
C. 中日文化交流由来已久 D. 日本在借鉴中保留特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亚洲)。根据材料“日本在借鉴中国文明时,借来儒家学说,但保留了本土的神道教。”可知,日本在借鉴中国文明时,保留了其本土的文化特征,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保留本土特征,没有体现创新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日本文化在借鉴中保留本土特征,而非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日本,以及交流已久,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16. 印加帝国13世纪崛起,被历史学家称为“美洲罗马”,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国家制度,有自己的行政系统,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这些与欧亚大陆国家有着极强的相似性。这种现象说明( )
A. 印加文明受罗马帝国的影响较大 B. 印加的政治制度在当时领先世界
C.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特点 D. 人类文明发展存在一定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3世纪印加帝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印加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与欧亚国家相似,这说明不同地区人类文明的发展受到相同的因素的影响而具有相似性,D项正确;美洲印加帝国与罗马帝国相隔海洋,没有接触,排除A项;材料中印加政治制度与罗马帝国相似,而不是世界领先,排除B项;材料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相似性,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易》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做人不可不讲正气、气节;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把为真理、为国家、为民族牺牲视为最大的“仁”,即所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尚书》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北宋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叹,南宋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顾炎武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摘编自朱西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价值》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基本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传入欧洲的原因及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答案】(1)内涵: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任答四点即可)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
【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出重视以人为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依据材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得出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感;依据材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得出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依据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得出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依据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得出主张和而不同。
(2)原因:从新航路分析,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得出欧洲社会转型的精神需求;从儒学本身分析,得出儒学内容本身的吸引力。
影响:依据材料“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得出为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教传入中国,必然会有一个与本地文明撞击的过程…例如,孝在中国的政治伦理中占极重要的地位,帝王也提倡以孝治天下。佛教要求信徒出家,这就与中国孝道对立起来…东汉桓帝时“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
——季羡林著《中印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经过一系列民族大征服,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至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9世纪中后期,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汇成,这是介绍中国的第一部阿拉伯著作。14世纪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他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古代近代史》
材料三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碰撞、融合的主要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阿拉伯帝国能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重要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传播对近代欧洲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历程: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儒学渐渐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宋明时,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理论形成宋明理学。
(2)条件: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3)影响: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一定程度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答对3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得出,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在东汉以后本土编撰的佛经中讲到:‘欲令众生孝养父母故,以是因缘故,放斯光明。’以适应中国的伦理道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经过不断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逐渐本土化;隋唐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唐朝推行三教并行政策,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国。据材料二“建立起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等信息可得出帝国地跨亚非欧三洲,便于广泛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据材料二“阿拉伯帝国达于极盛,经济繁荣,政治强盛,文化发达”可得出国力强盛(或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据材料二“阿拉伯商人苏莱曼、最伟大的阿拉伯旅行家”可得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的推动。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据材料三“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可得出成为欧洲启蒙思想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据材料三“可得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综上可知,儒学传播一定程度为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精神动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除这本书外,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但是,《戒日王传》讲戒日王家族事情较多,关于当时印度的社会、经济生活讲述较少。而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这部著作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
——摘编自林承节《<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历史学的贡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研究7世纪上半期印度历史的主要史料,简析《大唐西域记》的史料价值。
【答案】史料:《戒日王传》、铭文、《大唐西域记》。
史料价值:材料的可靠性;内容的丰富,材料的详实;为印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或更充分的根据;是研究古代印度史的必读书;为研究唐代的对外交往提供材料。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7世纪上半期(印度)。
史料:根据材料“印度人没有写史的传统。关于7世纪上半期的主要史籍,只有波那跋吒的《戒日王传》。”可知,《戒日王传》;根据材料“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发现了戒日王时期的铭文。”可知,铭文;根据材料“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可知,《大唐西域记》。
史料价值:根据材料“玄奘根据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指授弟子辩机撰成的《大唐西域记》”可知,材料的可靠性;根据材料“内容是多方面的,举凡山川气势、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风情,该书应有尽有。”可知,内容的丰富,材料的详实;根据材料“《大唐西域记》成了古代印度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宗教史研究者的必读书,被印度史学家视为史学珍品。”可知,为印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或更充分的根据,是研究古代印度史的必读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唐西域记》也为研究唐代的对外交往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