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0-12 13: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沈灶中学七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课 题
课题:《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翻译;培养利用书中注释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
2、体会寓言的文体特点,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3、培养联系客观实际分析问题的思想意识,学会变通地处理各种问题。
教学重点
对照注释把课文读通读懂,了解寓意。
教学难点
由寓言引发的感悟。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注重实际。
本课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本课难点: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预习·导学
基础知识积累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郑人买履( ) ②自度其足( ) ③吾忘持度( )
④宁信度( ) ⑤遂不得履( ) ⑥ 遽契其舟( )( )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郑人买履》
①自度其足( ) ②置之其坐( ) ③至之市( )
④忘操之( ) ⑤吾忘持度( ) ⑥反归取之(   )( )
⑦及反( ) ⑧遂不得履( ) ⑨何不以足试之( )( )⑩宁信度( ) 11无自信也( )
文学常识填空。
①《郑人买履》选自《 》。韩非, 时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学派代表。
②《刻舟求剑》选自《 》,该书是 国末秦相组织编写的论文集,内容以 、 思想为主。
理解句子。
何不试之以足?
此句是 问句,又是 句。意思是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此句意思是 ?
这句话以委婉 的语气批评了求剑者。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下面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稀奇古怪两只船,没有桨来没有帆。白天载人四处走,夜晚横卧在床前。”“鞋”在古代叫“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与“履”有关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好吗?
本课的两则寓言与以前学过的寓言相比有什么不同?(使学生知道,这两则寓言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今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先来学习《郑人买履》。
二、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先让学生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子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现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
三、研读文本:
1、学生自读《郑人买履》,对照文后注解,同桌合作,尝试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研究怎样读,才能读通顺,试着读一读。
2、全班交流:质疑释疑;学生评议,老师点拨引导。
四、讲寓言故事,理解寓义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合作探究:郑国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哪里?你能悟出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五、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请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
2、课内阅读
阅读《郑人买履》,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 同 ) ②反归取之。( 同 )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 何 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欲买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 ②何不试之以足( )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 )
4、翻译句子。
①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译文:
②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5、写出含有“履”字的成语3个。
6、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能正确理解“刻舟求剑”的寓意。
2、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懂得“刻舟求剑”的意思和含义。
本课难点:
理解课文,明白那个人的想法错在哪里。
一、成语接龙,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搞个成语接龙,老师起个头,比如“日理万机”下一个同学再以“机”开头接着说一个成语,比如“机不可失”,接不上的表演一个节目。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刻舟求剑”。(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三、合作探究:
1.从这个人找剑的过程来看,你能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2.你有什么办法找到这把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
3、你觉得《刻舟求剑》里掉宝剑的人愚蠢在哪里?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成语故事,说的是生活中的哪种人?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2、郑国人和楚国人错在哪里?
???3、两则寓言有什么共同的寓意? 今天我们学习这两则寓言故事,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如:正确面对现实,灵活机动地处理事情。尊重客观事实,不要因循守旧
?? 时代在发展,思想要跟上……)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刻舟求剑》
2、? 课外收集三则成语故事,并作简要评论。
3、完成练习:
阅读《刻舟求剑》,回答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翻译下列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
译文: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寓言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刻舟求剑”无疑是愚蠢的行为,求剑者“蠢”在哪里?

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