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14:26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取得的成就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壮大了国防力量 B. 增强了粮食产量 C. 促进了科技发展 D. 保障了生命健康
2.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读本《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3.某市历史博物馆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展,下列备选方案中最恰当的是()
A. “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神舟六号”
B. 《教师法》、“863计划”、“希望工程”
C. “东方魔稻”“三峡工程”“211工程”
D. “两弹一星”、《青春之歌》、“985工程”
4.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必须( )
A. 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B. 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C. 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D. 弘扬国家的民族精神
5.下列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A. ④①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②③
6.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导弹发射成功
7.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8.刘丹的爷爷对刘丹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 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D.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9.“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来;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去。”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去”的是( )
A. 歼—5型歼击机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籼型杂交水稻 D.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0.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该飞船所载航天员是()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聂海胜 D. 王亚平
11.中国科技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国防建设战略阶段(1949—1977年)、经济建设战略阶段(1978—1994年)、“科教兴国”战略阶段(1995—2005年)和创新型国家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在第三阶段取得的成就是()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升入太空
12.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 贾平凹 B. 莫言 C. 屠呦呦 D. 路遥
13.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对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C.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4.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 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 B.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C. 有利于艺术领域繁荣发展 D. 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
15.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屠呦呦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这源于她在哪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A. 农业科技 B. 航天科技 C. 文艺创作 D. 医疗卫生
16.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多部当代题材电视剧先后开机, 它们或从经济视角展现改革历程, 或描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下列对当今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世界第二
C.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二 D. 服饰也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17.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 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
C. 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D. 随处可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18.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下列流行语“网络安全”“网购”“发朋友圈”“点赞”反映了当今世界什么科技的发展()
A. 互联网 B. 电视 C. 报纸 D. 交通
19.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无比自豪地说:“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B.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
C.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 中国社会城乡差异已经消失了
20.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A. 穿现代服装
B. 用粮票买米
C. 住小洋楼
D. 用微信支付
21.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了( )
A.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22.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有5亿多,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说明了( )
A. 互联网完全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B.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C. 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D.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自驾出行流行 B. 食物单调不足 C. 网购流行 D. 乘高铁出行
24.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这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快餐店。这主要得益于(  )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 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25.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  )
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
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
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
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26.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微信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微信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 航天技术的进步 B. 网络技术的发展 C.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 生物技术的突破
27.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关于出行方式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 地铁是大都市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 B. 长途旅行可以选择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C. 骑自行车出行已经不存在 D. 人们可以乘公交车、出租车出行
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部分紧俏商品凭政府发放的票、证购买
B.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 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 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29.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 就业渠道拓宽
3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提到: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1978—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以上所示数据反映的是()
A. 生活水平提高 B. 思维方式改变 C. 传统观念更新 D. 通信技术发展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他从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通过他的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千克提高到了800千克。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的人物。并说说人们对他的称誉。
材料二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两则史实共同属于哪个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
材料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摘编自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3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外交方面取得了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图一中人物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材料二 国防建设大事表
时间 成就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① ______ 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1971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② ______ 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
2012年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③ ______ ”,交接入列。
材料三 “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子能工业的成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取得的?用图二的事例来证明人物的观点。
(2) 填出上表中划线部分的正确内容。结合材料一分析科技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50年代中国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提出的外交原则、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山县 2009年元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和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1.2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89.96元,同比增长30%;人均经营性收入356.38元,同比增长3.6%;人均财产性收入15.6元,同比增长17.6%;人均转移性收入251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3.2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
材料二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中。
(1)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文山县的人均消费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一,说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从身边实际中感受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以“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社会调查。以下是同学们在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
材料一小力同学从邻居王大爷家里搜集到的两组照片:
材料二小强同学对自己家庭情况的调查表
1978年以前 1990年 2016年
衣 只够换洗 新颖多样 追求时尚
食 定量供应 量多质好 讲究营养
住 土房 砖房 楼房
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收入(年) 1千元左右 1.5万元左右 10万元左右
(1)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2) 请你说说出现材料一、二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 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请你就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绝密★启用前
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
1.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人取得的成就产生的相同影响是( )
A. 壮大了国防力量 B. 增强了粮食产量 C. 促进了科技发展 D. 保障了生命健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科技成就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学森、邓稼先的成就属于军工领域,壮大了国防力量;袁隆平的成就是研制了杂交水稻,增加了粮食产量;屠呦呦的成就是发现了青蒿素,保障了生命的健康。其共同的影响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故选C。
2.张爱玲曾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如果要给卡通读本《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①“两弹”成功研制
②“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
③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④“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在科学技术方面成绩卓越,主要表现在“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方面,故选A。
3.某市历史博物馆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展,下列备选方案中最恰当的是()
A. “两弹一星”“东方魔稻”“神舟六号”
B. 《教师法》、“863计划”、“希望工程”
C. “东方魔稻”“三峡工程”“211工程”
D. “两弹一星”、《青春之歌》、“985工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旨在考查运用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本题切入点为“科技成就展”,由此可推断应选择A。其他选项除了科技成就外还涉及教育、文化等领域,均排除。
4.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一打就垮”和“不打自垮”都说明了必须( )
A. 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B. 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C. 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 D. 弘扬国家的民族精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没有人文精神, 不打自垮”可知, “一打就垮”指的是科学文化, “不打自垮”指的是人文文化, 都说明了必须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B项材料未涉及,C、D两项只体现材料中的一方面,排除,故选A。
5.下列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③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
④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A. ④①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的时间是2003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是1954年,由此可知,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③,A项符合题意。
6.有人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沉睡;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挣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开始奋起!”1964年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导弹发射成功
答案:A
【解析】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导弹发射成功是在1966年。选项A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我国“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的相关史实。
7.1964年10月17日《光明日报》社论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该社论评述的是中国(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 D.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等。
本题考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掌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和意义。
8.刘丹的爷爷对刘丹说:“‘文革’时期虽然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的是(  )
A. 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B.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D.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
答案:D
【解析】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1960年大庆油田建成,我国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BC均不在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范围内。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相关知识。
9.“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开放之初,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全球资金与技术到中国来;现在,中国打开大门,带着资金和自主技术向世界走去。”下列选项中能体现中国带着自主技术“向世界走去”的是( )
A. 歼—5型歼击机 B. 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籼型杂交水稻 D.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C项符合题意;歼—5型歼击机是仿制苏联的歼击机,与题干要求不符;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是引进了国外的技术, 与中国自主技术无关;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是“一五”计划的成果, 是一款以苏联汽车为蓝本制造的汽车,与题干要求不符。由此分析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C。
10.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之一,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该飞船所载航天员是()
A. 杨利伟 B. 翟志刚 C. 聂海胜 D. 王亚平
答案:B
【解析】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11.中国科技政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国防建设战略阶段(1949—1977年)、经济建设战略阶段(1978—1994年)、“科教兴国”战略阶段(1995—2005年)和创新型国家战略阶段(2006年至今)。在第三阶段取得的成就是()
A.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神舟五号升入太空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神舟五号升入太空,这是第三阶段取得的成就,故D正确;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故排除A、B、C,答案选D。
12.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是()
A. 贾平凹 B. 莫言 C. 屠呦呦 D. 路遥
答案:B
【解析】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故选择B项。
13.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对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
C. 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使西方人对中国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14.据某学者回忆,毛泽东在1952年指示:中国历史很长,建议在中科院设立三个研究所,把中国史分为三段来研究办一个杂志,定名为《历史研究》,方针是“百家争鸣”。该指示( )
A. 有利于学术领域繁荣发展 B. 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
C. 有利于艺术领域繁荣发展 D. 确立中国历史研究的方向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的相关史实。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所说的是学术上实行“百家争鸣”的方针,该指示的提出有利于学术领域的繁荣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在科学文化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标志着"双百"方针的确立,B项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D项说法错误,故选A。
15.在2018年12月18日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屠呦呦被授予100名“改革先锋”之一。这源于她在哪一领域的突出贡献()
A. 农业科技 B. 航天科技 C. 文艺创作 D. 医疗卫生
答案:D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故选择D项。
16.为献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多部当代题材电视剧先后开机, 它们或从经济视角展现改革历程, 或描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变迁。下列对当今社会生活变迁的表述不恰当的是( )
A.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截至2010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世界第二
C.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二 D. 服饰也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当今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A、B、D三项表述均符合当今我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 故A、B、D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电信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居全球第一, 故选C。
17.1970年,有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
A. 人们大多住在简陋狭窄的房子里 B. 人民的食物匮乏、单调
C. 大街上人们的服装大多是灰色和蓝色两种 D. 随处可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1970年,我国还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尚未进行改革开放, 人们的衣食住行非常单调, 交通也不便利,随处可见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是20世纪末以来才出现的情景, 在1970年的中国不可能看到这个情景。故选D。
18.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下列流行语“网络安全”“网购”“发朋友圈”“点赞”反映了当今世界什么科技的发展()
A. 互联网 B. 电视 C. 报纸 D. 交通
答案:A
【解析】本题切入点是“网络安全”“网购”“发朋友圈”“点赞”。结合教材可知,中国的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中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故选择A项。
19.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无比自豪地说:“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 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B.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发生变化
C.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 中国社会城乡差异已经消失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票证的发行是计划经济时期物资匮乏所致。改革开放后, 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生产力水平提高, 物资丰富, 票证退出了人们的生活。故选C。
20.2020年暑假,一位外籍游客将带着家人到黔东南游玩,下列生活情景不可能发生的是()
A. 穿现代服装
B. 用粮票买米
C. 住小洋楼
D. 用微信支付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现今是科技信息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用微信支付、穿现代服装、住小洋楼等,但是看不到用粮票买米。计划经济时代,买米用粮票。改革开放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故选择B。
21.2017年5月,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了( )
A. 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 科技革命推动了购物方式进步
C. 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D. 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社会生活的变化。据材料可知,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说明了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A、B、C三项指的是某一方面的变化,不全面,故选D。
22.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网民达6.18亿,其中手机网民有5亿多,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说明了( )
A. 互联网完全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 B.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C. 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 D. 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完全满足了”的说法夸大了互联网的作用,人们的个性需求是多元化的,仅凭互联网是不够的,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互联网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故排除B。材料强调人们利用互联网来进行沟通联系,而不是说互联网取代了传统人际关系网,C项说法错误。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用户依赖手机上网的比例高, 网民数量也越来越多, 这反映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D项符合题意。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
A. 自驾出行流行 B. 食物单调不足 C. 网购流行 D. 乘高铁出行
答案:B
【解析】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粮食定量供应。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食物单调不足。
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依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24.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这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国快餐店。这主要得益于(  )
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 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D. 世界多极化潮流的大力推动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材料表明肯德基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口味上的不同,还有饮食文化、管理模式,用餐观念的改变,这是中国引进外资的带来的变化,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以1987年11月12日,美国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正式开业为切入点,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25.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  )
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
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
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
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题目给出的生活景象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有③服饰追求时尚个性,丰富多彩④开私家车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⑤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①衣着千篇一律,“蓝灰色的海洋”②城镇居民凭票购买食物与生活用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前社会生活情景。改革开放前买衣服要凭布票,而且色彩和样式单调,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成为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改革开放前凭粮票供应,食物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未解决温饱。改革开放后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本题考查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26.旅游时拍个照片发个微信朋友圈,购物付款时扫一扫微信二维码,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 航天技术的进步 B. 网络技术的发展 C. 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 生物技术的突破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网络技术的发展。故此题选B。
27.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下面关于出行方式的说法不准确的是()
A. 地铁是大都市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 B. 长途旅行可以选择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
C. 骑自行车出行已经不存在 D. 人们可以乘公交车、出租车出行
答案:C
【解析】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关于出行方式的说法不准确的是骑自行车出行已经不存在。现在骑自行车出行的人仍然很多,而且国家也提倡绿色出行。故选C。
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下列关于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部分紧俏商品凭政府发放的票、证购买
B. 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 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D. 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的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资严重困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购买食品、布料凭粮票、布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92年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故A说法不正确。
B.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B正确。
C.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娱乐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C正确。
D.改革开放后,通讯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传递快捷、简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故D正确。
29.下面的图示反映了( )
A. 城市交通堵塞问题 B.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C.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D. 就业渠道拓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根据题目图示中的信息:从70年代的手表、收音机到80年代的洗衣机、彩电到90年代的空调、电脑再到21世纪的汽车、住房,这充分说明了改革开放后,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发生巨大变化。A、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B。
30.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中提到: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1978—2017年,全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以上所示数据反映的是()
A. 生活水平提高 B. 思维方式改变 C. 传统观念更新 D. 通信技术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B、C、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面对严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他从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通过他的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千克提高到了800千克。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的人物。并说说人们对他的称誉。
材料二
(2)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二中的两则史实共同属于哪个科学领域的重大成就。
材料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摘编自习近平《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 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3)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迪?
答案:(1)人物: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2)科学领域:生物学或医学。
(3)启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
(1) 本题考查袁隆平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信息“研究杂交水稻”和图片得出人物是袁隆平。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分析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可知,其分别是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和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两个史实共同属于生物学或医学领域的重大成就。
(3)本题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创新是国家强盛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等等。
32.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外交方面取得了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子能工业是在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当中国工人阶级和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出这一伟大业绩的时候,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而且也促使我国必须做好应对外敌的准备。中国人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默默地创造着奇迹。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图一中人物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材料二 国防建设大事表
时间 成就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
① ______ 年 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
1971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② ______ 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
2012年 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③ ______ ”,交接入列。
材料三 “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同时,会议应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原子能工业的成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取得的?用图二的事例来证明人物的观点。
(2) 填出上表中划线部分的正确内容。结合材料一分析科技对国防建设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50年代中国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提出的外交原则、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答案:【小题1】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经济困难、国外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正是印证了邓稼先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小题2】①1966;②导弹;③辽宁舰。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提高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后盾。
【小题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大国的作用。
【解析】1.
(1)根据材料一,“苏联单方面终止合同、撤走专家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可知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对中国的经济封锁、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不但基本断绝了国家最需要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交换”,可知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他们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极端困难。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经济困难,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降到最低点”,可知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所以,原子能工业的成就的背景下是:苏联援助撤销;西方大国的经济封锁;科学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极端艰苦。根据所学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国内经济困难、国外危机重重的情况下研制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正是印证了邓稼先的观点:“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
本题就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1966年建立,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2012年,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所以,①是1966;②是导弹③是辽宁舰。根据材料一可知,科技在国防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的提高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后盾。
本题就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 (3)根据材料三,50年代中国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提出的外交原则、方针有:“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大国;中国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始终发挥着大国的作用。
本题就中国的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山县 2009年元月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和2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1.2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5%。其中:人均工薪收入为589.96元,同比增长30%;人均经营性收入356.38元,同比增长3.6%;人均财产性收入15.6元,同比增长17.6%;人均转移性收入251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23.2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2%。
材料二回眸 5年,经济的发展不仅给中国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给百姓带来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百姓的“钱袋子”更鼓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6年的11760元增长到2009年的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期间的平均增速加快了10.6个百分点。吃穿住行,变化发生在每一个细节中。
(1) 材料一主要反映了文山县的人均消费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2) 根据材料一,说说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答案:【小题1】增长速度比较快。
【小题2】人均收入增长较快。
【小题3】经济发展。
【解析】1.
本题考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掌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2.
本题考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掌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3.
本题考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掌握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了让学生从身边实际中感受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某校组织学生进行以“家乡的昨天和今天”为主题的社会调查。以下是同学们在调查中搜集到的资料:
材料一小力同学从邻居王大爷家里搜集到的两组照片:
材料二小强同学对自己家庭情况的调查表
1978年以前 1990年 2016年
衣 只够换洗 新颖多样 追求时尚
食 定量供应 量多质好 讲究营养
住 土房 砖房 楼房
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收入(年) 1千元左右 1.5万元左右 10万元左右
(1) 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2) 请你说说出现材料一、二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 今天,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请你就此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答案:【小题1】王大爷家和小强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反映了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小题2】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小题3】党和政府要始终把“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把工作落实到实处,不能时冷时热,要走科学兴农之路;要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型,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转轨;提高国民素质等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的相关史实。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