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18: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
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教、佛教、道教的新发展,多角度认识其发展原因及影响(难点)
2、了解三国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新成就,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其成就取得的原因(重点),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家国情怀。
3、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及意义,理解隋唐时期文化多元的原因。
目录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二、文学艺术
三、科技
四、中外文化交流
1、儒学的发展
2、道教的发展
3、佛教的发展
4、反佛思潮(反佛与灭佛)
5、儒学复兴
6、魏晋玄学
1、文学
2、艺术(1)书法 (2)绘画 (3)雕塑 (4)舞蹈
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
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的中外文化交流
农学、数学、地理、天文、印刷、火药
一.思想的变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 概况: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中国本土宗教) ①两汉传入中国 ;
②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魏晋南北朝 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①佛教在中国盛行;
②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原因?影响?)
隋朝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唐朝 ①“三教并行”,儒学收到挑战但依然是正统地位 ②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原因、目的、措施、作用)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2)佛教宣扬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为百姓找到精神寄托;
(3)迎合统治者需求,统治者提倡;
(4)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中亚、印度高僧来华传教;中国名僧西行取经)
2.影响:
(1)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2)儒学受到挑战,宗教呈现多元化;
(3)佛教盛行,引发一系列矛盾冲突。(崇佛、反佛;佛儒道之争)
一.思想的变化: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 特点:
(1)儒学受到挑战,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3)儒道佛相互吸收,逐渐走向交融;
(4)思想活跃,呈现多元。
◎《虎溪三笑图》
宋朝时期所作的虎溪三笑图,讲述了慧远、陶渊明和陆修静在庐山的虎溪大笑而别的故事。反映了当时儒家、道教和佛教三教融合的趋势。
一.思想的变化:
(二)魏晋玄学:
1.背景: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2.内容:
(1)思想上: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 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2)政治上:主张“无为”;
(3)生活作风上:“自然”;
(4)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 社会风气。
“竹林七贤”:
山涛、阮籍、刘伶、嵇康、向秀、阮咸、王戎
二.文学艺术:
(二)成就:
建安
文学
南朝
骈文
南北朝
民歌
田园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以曹操父子为代表
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的气概交织融合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项籍用江东之子弟,因利乘便。 庾信《哀江南赋序》
注重韵律与对仗(大多华而不实)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
语言质朴,风格豪迈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归田园居》
以陶渊明为代表
逃避现实,探寻个体的理想人格
☆1.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二.文学艺术:
(二)成就:
☆2.唐朝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白居易
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二.文学艺术:
(二)成就:
2.文学发展的高峰——唐诗:
(2)表现:
二.文学艺术:
(二)成就:
2.文学发展的高峰——唐诗:
(2)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①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出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状况。
②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出现,反映出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③晚唐时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逐渐衰败。
二.文学艺术:
(二)成就:
3.艺术成就:
领域 时期 主要成就及特点
书法 东汉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博采众长、诸体兼精,王羲之世称“书圣”
隋唐 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代表人物有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 东晋 代表人物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雕塑 唐朝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①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富于图案美;
②汉隶书:平衡对称,整齐安定,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③行书:晋朝兴起,兼有规矩和放纵,审美与实用结合。
王羲之,虚玄灵动,飘逸潇洒。
④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
隋唐,张旭、怀素,笔势飞动,意绪狂放。
⑤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结构形体完整。
实用价值高。颜真卿、柳公权。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
“颜筋柳骨”
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
颜真卿《多宝塔感应碑》(拓本)
小篆
隶书
行书
楷书
草书
草圣张旭《肚痛帖》
颠张醉素
二.文学艺术:
思考题:文学艺术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了雄厚基础。
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5.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了社会条件;
4.民族: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文化基因;
3.文化:对前代文学艺术的继承、发展、创新;
三.科技:
(二)表现: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及特点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世界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城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学 隋朝 李春 赵州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 已有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医药学 唐朝 — 《唐本草》,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孙思邈 《千金方》全面总结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三.科技:
(三)思考题: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
1.文化传承:前代科技成就为后代科技的传承创造奠定基础;
2.政治因素: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3.经济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耕经济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
4.交流融合:民族融合与外来文化的传播促进技术之间的交流;
5.个人因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四)思考题: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表现:
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搜集大批梵文经典。
玄奘在贞观初年前往天竺取经,在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
鉴真东渡
派遣学问僧
1.佛教文化的交流:
东亚各国
中华
天竺
兼收并蓄
四.中外文化交流:
(一)表现:
2.其他交流:
(1)唐首都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
(2)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大量的使节和留学生;
(3)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三彩,骆驼背上的西域商人

新罗君主佩戴金王冠复原模型
◎日本遣唐使的航路
四.中外文化交流:
(二)隋唐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1.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对外政策比较开放,统治者鼓励和支持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隋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4.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三)影响:
1.对中国: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宗教、思想、哲学、文学、建筑、绘画、社会习俗等)
2.对世界: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对周边国家的佛教发展有重要贡献。
课堂小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文学艺术 ---成就突出,达到新的高峰
科技 ---取得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中外文化交流 ---交流频繁,影响深远
本节内容结束!
谢 谢 配 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