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解读(学习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辽、西夏、金、元等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对其制度建设做出合理历史解释。
2、掌握行省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认识元朝的统一、民族关系及对边疆的成功治理。
3、结合辽夏金元的民族关系,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目录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
(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A、驿站制度
B、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2、西夏(1038-1227)---党项族
(1)起源(2)建国(3)经济
(4)政治(制度建设)(5)与宋的关系:
(1)起源 (2)建国 (3)制度
(4)夏宋关系 (5)夏金关系 (6)败亡
1、起源——女真族
2、金的建立
3、金辽宋关系(对峙)
4、迁都:
5、金的政治制度
6、金朝的盛衰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汉化)
(2)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
中央:勃极烈制度:
地方:猛安谋克制度
1、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2、元朝的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3、民族交融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统治利益
(2)实质: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3)内容:
(4)评价(影响)
(1)原因:
(2)表现:
五、元的灭亡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民族政权建立——辽、西夏、金、元时空定位
西夏
辽
北宋
金
西夏
南宋
元
一.辽宋夏金元的政权并立:
政权 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元
存亡时间 916—1125 960—1127 1038—1227 1115—1234 1227—1276 1271—1368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女真族 汉族 蒙古族
兴起地区 辽河上游 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蒙古高原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 赵匡胤 元昊 完颜阿骨打 宋高宗 赵构 元世祖
忽必烈
都城 上京 开封 兴庆府 上京/中都 临安 大都
灭亡于 金 金 蒙古汗国 蒙古汗国 元朝 明
一、辽与西夏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1)起源:
(2)建国:
(3)扩张:
(4)宋辽关系
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938年,从后晋割占了燕云十六州。
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一、辽与西夏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1)起源:(2)建国:(3)扩张 (4)辽宋关系
(5)政治(制度建设):
南北面官
1.职责:
(1)南面官负责汉人等农耕民族事务;
(2)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2.特点:
藩汉分治、因俗而治的双规政治制度。
3.影响:
①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巩固统治,促进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
②有利于契丹族学习先进的农耕文明,保护汉族封建文明,促使契丹封建化;
③有利于扩大疆域,促进边疆开发;
④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一、辽与西夏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1)起源:(2)建国:(3)扩张 (4)辽宋关系
(5)政治(制度建设):
南北面官
3.原因:
①大量汉人迁入契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
②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
③契丹统治者意识不能完全适应被征服地区的农耕文明,于是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分别管理。
一、辽与西夏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1)起源:(2)建国:(3)扩张 (4)辽宋关系
(5)政治(制度建设):
四时捺钵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1.内容:
2.特点: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政治中心的流动。
一、辽与西夏
1、辽朝(916-1125)---契丹族
(1)起源:(2)建国:(3)经济:(4)政治(制度建设): (5)与宋的关系:
2、西夏(1038-1227)---党项族
(1)起源:
(2)建立政权:
(3)制度:
(4)宋夏关系:
(5)灭亡:1227年,蒙古灭西夏。
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
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蕃汉官制:蕃汉并行,蕃汉分治)
1044,宋夏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
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
自中书令、宰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已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夏国传上》
中书司
枢密司
三司
御史台
行政
财政
监察
军事
皇帝
北宋中央机构图
西夏中央机构图
西夏的制度建设——汉制与蕃制并立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女真族
2、建立政权
3、金辽宋关系(对峙):
4、迁都:
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
1115年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也称上京(今黑龙江阿城)。
完颜阿骨打就是金太祖
①1125年金灭辽;
②1127年,金灭北宋,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宋金界线:淮水—大散关)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其改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探究:金朝的统治者(海陵王完颜亮)为什么要将都城迁至中都?
①统治者自身具有远大抱负,意图统一华夏(统治中原,南下扩张的战略需要);
②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
③金朝当时统治范围扩大,上京居东北,不便于统治。
④上京自然环境恶劣,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
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1153年
(入主中原)
影响:
原因: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女真族2、金的建立3、金辽宋关系(对峙):4、迁都:
5、金的政治制度
(1)基本沿袭唐宋制度(汉化)
(2)保持女真民族管理系统:猛安谋克制度
每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①内容:
②特点:
兵农合一,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
③性质:
即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④影响: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不仅节约了财政开支,
而且能保证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同时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二、金朝入主中原
1、起源——女真族2、金的建立3、金辽宋关系(对峙):4、迁都:
5、金的政治制度
6、演变
鼎盛:
12世纪后期金世宗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世宗被百姓誉为 “小尧舜”。
衰亡:
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袭扰,猛安谋克日益腐化,统治衰弱。1234年,蒙古灭金。
★辽夏金制度设立的共同点和历史作用
1.共同点:
仿行汉法,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
2.历史作用:
(1)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2)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统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4)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
(1)蒙古汗国的建立:
(2)扩张: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
①灭掉西辽
②(1227)灭掉西夏
③(1234)灭掉金朝
④招降吐蕃
(1247 年西藏纳入中国版图)
⑤兼并大理
⑥远征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1247 年,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班蒙古皇子阔端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蒙古政权达成协议。这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开端。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萨班灵骨塔遗址
———建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铁木真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
(1)蒙古汗国的建立:
(2)扩张:
(3)统治制度: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2、元朝的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
①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定都大都(今北京);
②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了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它们在名义上仍将元朝尊为宗主国。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
(1)蒙古汗国的建立:
(2)扩张:
(3)统治制度:1260年,忽必烈即位,开始推行中原传统政治制度,兴建大都。
2、元朝的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1271年
(2)统一
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②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在大都从容就义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想一想:忽必烈为什么定国号“大元 ”?
“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对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浩大的宇宙的赞叹。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同时说明忽必烈深受儒学影响。
元世祖忽必烈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206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被尊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
1227
1234
蒙古
灭金
忽必烈继承汗位
1260
1271
元朝
建立
1276
南宋灭亡
(文天祥抗元)
1279
元朝
统一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
(2)统一
(3)统一的影响
①结束了唐末以来分裂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
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
⑤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辽阔疆域,元朝统治者将面临哪些挑战?
①如何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②如何处理好众多民族的关系?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
*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总理全国政务。 (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枢密院:掌握军权,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御史台:负责监督百官,是最高的监察机关。
*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
*形成: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目的:对空前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
①中央管辖:中书省直辖“腹里”(山东、山西、河北);宣政院管辖的吐蕃地区
②行省管理: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③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
*特点:
①行省区划采取“犬牙交错” 的原则;
②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地方受制于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③各行省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地方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改革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
☆地方:实行行省制
*影响:
①地方有一定的自主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③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①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
强对西域的管辖。
②吐蕃地区:中央政府设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
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
③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
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1、蒙古的崛起(1)蒙古汗国的建立:(2)蒙古军队的扩张征战
2、元朝统一
(1)元政权的建立(2)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其他措施:驿站制度:筑驿道,设驿站
目的:巩固统一
内容:
*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用来运输官府物资。
*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行省
(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路
、
府
、
州
、
县
行省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中书省:河北、山西、
山东地区
边疆管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蒙古族: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2、民族歧视和压迫——“四等人制”
*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实质: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概括:
等级 名称 民族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融合——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2、民族歧视和压迫——“四等人制”
*评价:
积极:
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②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消极:
③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一、辽与西夏
二、金朝入主中原
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五、元的灭亡
1、背景:
2、概况:
3、结果:
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①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爆发。
②原属红巾军的朱元璋独树旗帜,1368年正月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③1368年8月,明军攻陷元大都,元朝灭亡。
①以宫廷贵族为核心的一部分蒙古人退回草原。
②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课堂小结
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朝
西夏
金朝
元朝
起源——契丹族
建立:916年,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
统治政策: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民族崛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建立与扩张:1271年,忽必烈,大都 1279年统一
统治政策:驿道驿站、行省制度、对边疆的管理等
蒙古族与回族的形成
民族分化政策——四等人制
元朝的灭亡
起源——女真族
建立:1115年,完颜阿骨打,上京会宁府
统治政策:猛安谋克制
从大定之治到走向衰落
起源——党项族
建立:1038年,元昊,兴庆府
统治政策:基本模仿北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