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是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的第 2课时。本节内容上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描述了隋唐时期社会的高度繁荣、唐前期民族交融、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从横向看,隋唐的高度繁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新的高峰,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从纵向看,隋唐虽是盛世,但时间并不长,而从三国到南北朝,实际上是在为盛世奠定基础。因此,学习时就需要注意将这两个时段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本课主要包括了隋唐的高度繁荣、唐朝前期的民族交融、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三大块内容。其中唐朝前期的民族交融是本课叙述的重点。第一块内容跨度时间长,学生对隋唐历史有一个宏观印象。第二块内容可以看成是隋唐繁荣的表现之一,可以重点分析。第三块内容叙述的时候要注意与第二块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属于高一新授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隋唐统一、大运河开通、“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前一阶段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历史知识储备也更为丰富,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转化为“理论型”,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教师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等多维视角审视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国家统一与分裂。
核心素养目标
1.时空观念:了解隋唐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高度繁荣时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积淀与开明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了解隋唐时期统治者平等、团结对待少数民族,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与交融,巩固了国家统一。
3、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通过隋唐兴亡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怎样的历史时期? 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交融、江南地区大开发...... 师:是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疆域是分裂的,政权是分离的,战争中有发展,矛盾中有交融,从而奠定了分而又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盛世基础。让我们沿着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足迹一起走进第六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回顾所学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特征,让学生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认识隋唐,从而导入新课。
一隋唐盛世 1.初高中大概念:通过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回顾隋唐时期出现哪些盛世局面? 预设:开皇之治,贞观之治,武周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 提问:以唐太宗为例,分析隋唐盛世时期出现盛世原因? 预设: 1.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4.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 提问:开明的统治固然能促成盛世出现,但统治者是否是决定因素呢? 预设: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积淀深刻影响了盛世的出现。同时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造就了盛世的出现。2.盛世表现提问:既然我们认为隋唐是盛世,那么我们得需要有史料来证明它是盛世。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现象、评判历史事物的必备能力。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老师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史料,请说明以下分别是哪种史料?如何来印证盛世的这种发展呢? 预设:材料分别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实物史料;这些史料从政治版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外交往等方面描绘了隋唐的盛世景象。提问:除了以上几个方面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观察盛世景象?(展示图片阎立本《职贡图》) 预设:民族关系也是隋唐盛世的真实写照。 阅读史料,结合初中所学,思考盛世出现的原因与表现。 通过辨析史料类别,说出隋唐盛世的表现 通过思考盛世之因,理解盛世是开明统治、历史积淀、各族人民、古代人民共同创造的。 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继续深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大概念。
过渡 阎立本《职贡图》笔下人物形象,表情不一,神态各异,或长须连鬓或长袍裹身或袒胸赤膊很明显,他们不属于一个民族。那他们是什么身份?他们去往何地?意欲何为?隋唐时期为何能吸引万国来朝呢?唐朝怎样来处理民族关系的呢?我们一同来进入第二个子目的学习。
二隋唐民族关系的交融 展示图片:任务:请同学们阅读 P33-34,结合以下史料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民族关系的态度如何?并归纳隋唐时期是通过哪些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的? (不愿内迁)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愿内迁)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三 (隋文帝)降敕书曰:“朕抚育苍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净,兆庶安乐。......夫人情在奉国,深识正理,遂令孙盎斩获佛智,竟破群贼,甚有大功。今赐夫人物五千段。暄不进愆,诚合罪责,以夫人立此诚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训导子孙,敦崇礼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 ——《隋书 列女 谯国夫人》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 任务:请同学们阅读 P33-34,结合以下史料分析隋唐时期统治者对待民族关系的态度如何?并归纳隋唐时期是通过哪些方式处理民族关系的? 二.民族交融的历史意义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允许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包括锦珠宝、生活用品、医疗器械、生产工具、蔬菜种子等在内的大量物品,还有经史、诗文、工艺、农药、历法等书籍。唐高宗时,吐蕃从内地引进了蚕种,唐朝还派酿酒、制碾硝、造纸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艺。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随着双方关系的日益密切,许多汉族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贵族子弟也进入长安的国学学习汉族文化。汉文化的输入对吐蕃社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吐蕃文化对汉族也有一定的影响。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中国古代史》 唐朝马匹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与北方诸族如突厥、薛延陀、回纥的互市中获取。如贞观十七年(643年),薛延陀遣其侄突利设来纳贡献马五万匹牛、骆驼万头羊十万只。开元中,唐玄宗出于安定北部边疆的考虑“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 ——管彦波《论唐代内地与边疆的“互市”和“朝贡”贸易》 小组讨论,分析民族关系交融有何影响? 学生集思广益、结合史料及教材知识说一说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根据教师指引,思考隋唐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学生集思广益、结合史料及教材知识说一说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根据教师指引,思考隋唐在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上体现了哪些特点?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使学生明白隋唐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使学生明白隋唐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 使学生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是相互的。
过渡 隋朝盛极一时,但是犹如昙花一现,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隋唐也有一个衰败期。唐朝到中后期,盛世也开始出现了危机。那么我们就想一想。隋唐兴亡,我们有哪些思考与启示?
三隋唐兴亡思考与启示 出示三分材料 “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种种病痛,自贞观以后,经过高宗之懈弛,武后之放恣,历中宗韦后之乱,到玄宗时陆续呈露。然苟有大有为的政府,尽可革新,并非死症。不幸玄宗在盛大光昌的气运之下,始则肆意开边,继则溺于晏安,上述各病痛,反而加甚益厉,遂致终于激起安、史的大变。” ——钱穆《国史大纲》 帝国防卫日益依靠外国雇佣军和边境地区的“蛮族”部落;这些人远没有过去的自卫军可靠。所以,751年,中国军队在南部的云南和中亚的怛逻斯均遭失败。后一战役尤为重要,因为它使胜利者穆斯林阿拉伯人能够让曾是佛教的最早据点之一的广大地区,开始皈依伊斯兰教......京城不适当的刺激性的奢侈生活,加之连续的干旱和普遍的饥荒,使许多省份发生叛乱。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驱策英雄,罔罗俊杰。又好用善谋,乐闻直谏。......明皇能断有谋,再清内难。开元之初,忧勤庶政,好贤乐善。及天宝以降,自以为功成治定,无复后艰。志欲既满,侈心乃生!...... ——司马光《稽古录》 请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自己对隋与唐兴亡的认识。 学生观察史料,依据所学知识,结合史料分析隋唐兴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让学生认识历史兴衰有诸多原因,要在历史中吸取教训,培养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隋唐盛世,今天我们也欣逢盛世,同为盛世,也为我们今天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借鉴,希望同学们学史治史,能为我们今天的盛世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立体认知理性判断总结升华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隋唐盛世 二、隋唐民族关系交融 三、隋唐兴亡思考与启示
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 ) 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 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迁移到这里,以军队八师驻守。隋炀帝继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立即下诏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邑)都( ) A.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控制 B.反映了政治中心的东移 C.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旨在控制前朝残余势力 3.唐朝含嘉仓粮食储量约占全国一半,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含嘉仓的粮食基本来自大运河沿线城市,如苏州、徐州、楚州(江苏淮安)、润州(江苏镇江)、冀州(河北衡水市冀州区)、魏州(河北大名)等,有糙米、粟、小豆等品种。这表明唐朝前期( )A.大运河经济功能凸显 B.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C.南方农业生产较先进 D.国家开始兴建含嘉仓 4. (注:就食,即因粮食供应紧张到洛阳办公)隋唐两代实行东西两京制,多位皇帝曾巡幸东都洛阳。表 1是隋唐皇帝巡幸洛阳一览表。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巡幸活动主要意图是(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持续加强民族交往 C.解决地方治理危机 D.应对经济格局嬗变 5.有学者在论及民族关系时指出:“东西民族之动息,亦各有其时,月氏、匈奴,皆自东徂(往)西也;铁勒、突厥、回纥沙陀黠戛斯,则自西徂东者也。......东西民族动息之交替,实在唐世,读隋唐、五代史者,于此义亦不可不知。”材料反映出,在唐朝( )A.华夏认同逐渐定型 B.民族之间互动交融趋势明显 C.文化呈现开放多元 D.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进程加快 6.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治力度 C.导致了边疆民族与中央政府的离心 D.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7.下表所示为历史学家张国刚先生对 9世纪初叶的唐代藩镇的分类。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唐代的藩镇割据( ) A.具有区域性与制约性统一的特点 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 C.造成了国家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 8.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有学者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由此可知,对唐朝安史之乱的认识( ) A.缺乏史料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B.随着研究视野拓宽更趋全面 C.受学者的主观感受影响较大 D.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合理的 二、非选择题9.(14分)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隋朝时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诏则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时”。 ——摘编自《北史·高昌传》《旧唐书·吐蕃传》等 (1)用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重视学习汉文化的原因。(6分) 1-8 BAAD BDAB 二、非选择题9.【答案】(1)史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了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唐蕃会盟,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战争。(2)隋唐时期民族政策开明;国家强盛,经济和文化繁荣;相对和平的环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动等。【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在处理民族关系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了和亲、武力镇压、设立机构、会盟、册封等多种手段。首先,唐朝通过武力镇压突厥后,相继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理;其次,在汉藏关系上实行和亲政策,相继派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前往吐蕃和亲;然后,对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实行册封政策;最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汉藏关系,又进行了唐蕃会盟。(2)据材料二“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可知隋唐时期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国家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对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据材料二“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可知隋唐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积极接纳少数民族前往中原学习汉族文化;据材料二“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国王仿效华夏兴办学校”“松赞干布‘仍遣酋豪子弟......’”,可知隋唐时期以高昌国王、松赞干布为代表的杰出政治人物积极推动本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学习;最后,隋唐时期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力强盛,社会局势稳定,对周边少数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
课后反思 以“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大概念统摄本课,学生通过学习隋唐盛世、隋唐民族关系交融以及对隋唐的思考,将隋唐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进行分析,避免了就隋唐论隋唐,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更加清晰,进而认识隋唐时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涵养家国情怀。本节课目标明确,结构清晰,能够引领学生掌握主干知识并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以大概念统领全课,时间跨度长,课堂容量较大,学生的课堂思考和活动时间有些不足,在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如何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