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05 历史地图类-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历史开放题解题思路和方法:05 历史地图类-2024年高考历史题型解法复习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1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2024届高考历史开放题
解题技巧和方法
历史地图类
Product display
05
05 历史地图类
【考情分析】
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高考探源 考查频率
历史地图类 历史地图是高考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最直接的体现,在全国卷、地方卷中均有涉及到历史地图的主观题目。 2023年山东卷16 2023年辽宁卷.30 2022年山东卷16 2021年全国甲卷.42 2021年山东卷18 2021江苏卷.18 2020年山东卷16 ★★★
主题 历史短文类
题型特点 历史地图一般通过地图的图例说明和图片内容共同体现历史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该题型一般以考核历史地图变化为问题切入点,围绕都城的变迁,地理名称的变化,疆域的改变,行政区域划分,战争形式的发展及进程,区域经济特征,文化交流路线,经贸路线等反映历史现象的动态和人类活动的进程。
05 历史地图类
1.快速扫视试题中的图片,要注意判断地图由哪些历史事物构成
有目的看图片以及注释文字,如果试题图片是以图片群的形式出现,要注意图片间的关系。注意图名,提取时间、事件等信息。
2.解读材料,提取信息。
解读图片,找到隐含的历史史实,回忆历史教科书相关的章节知识。
3.在分析材料信息、地图信息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拟定论题(观点或信息),
对提出的信息要给予符合史实的合理解释【说明原因或者影响】
4.答案布局:
段落化,要点化,历史化。
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用历史专业术语。
解题思路
05 历史地图类
解题步骤:提取图片信息+对应教材章节知识+解释说明
答题模板
总(观点、论题)------分(论证)--------总(总结升华)
论题:(20字):×××××××。(依据图片提供信息,找到对应历史史实。图片群就找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容易找到史实论据【与书本契合度高】为出发点。)
阐述:(由图片可以得出)××××××××××××××××,××××××××××,×××××××(三个史实,一个50到70字,共210字。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论述,也可以依据时间顺序论述,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回避口语化、文学化语言。)
总结:×××××××××。(50字,总结与论题前后照应,理论升华)
05 历史地图类
(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典题例证】
05 历史地图类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解题流程】
审设问
求答项
限定项
提示项
该图命名;理由
世界史 (时空限定)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
包含时间尺度
(答案来源提示)
命名、阐释
(答题方式提示)
(要求)
(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典题例证】
05 历史地图类
有目的的解读图片信息,概括出题目,(20字左右)
根据图片上的世界地图、商品种类可知,可命名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
第二:解读材料,提取信息
第三:处理信息,整理答案
结合所学可从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等方面进行阐述,注意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
(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西方学者绘制的一幅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历史信息。
紧扣材料所示信息,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为该图命名,并阐释命名理由。(要求:名称中须包含时间尺度;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典题例证】
05 历史地图类
图名: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市场。
理由:
新航路开辟后,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市场空间范围扩大,市场贸易商品种类增多,欧洲与亚洲、美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达,美洲的黄金、白银、烟叶、蔗糖和马铃薯,亚洲的香料、丝绸、茶叶,非洲的黄金、珍珠、象牙和奴隶等,都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
(2022·广东卷·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2 地中海示意图
以“陆地之间”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05 历史地图类
【典题例证】
1.主题思想
2.材料内容
在正确历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地中海世界的多种称呼”折射出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命题切实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从时空观的角度关注世界的发展,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形成广阔的世界视野,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命题体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原则:
命题落实了唯物观念、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素养。
图2 地中海示意图
【解题流程】
唯物史观(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的角度论述)
时空观念(从世界古代、近代、现代角度,构建地中海世界的历史)
史料实证(地中海示意图及对地中海世界不同的称呼)
历史解释(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家国情怀(树立广阔的世界视野,尊重世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第一步:审清设问 明答题指向
第二步:写称呼,解读材料,提取信息
称呼为题----从“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任选一题;也可以自拟称呼,如“地中海是西方文明之源”“地中海是欧亚非文明联系之海”等.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的角度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第三步:写总结
从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角度,观点升华,前后照应。
示例1:称呼:地中海是“伟大的海”
论述:
古代希腊文明源于地中海爱琴文明,城邦商品经济发达,城邦民主制的确立,古代希腊文化的繁荣,如人文主义哲学、戏剧、物理、数学影响后世;古代罗马文明兴起于地中海意大利半岛上,地中海成罗马帝国的内湖,罗马继承了希腊文明,并创造了宏伟的罗马法影响后世;14、15世纪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推动了世界进步。
总之,欧洲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地中海孕育了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地中海成为欧洲文明之源,地中海是“伟大之海”。
示例2:称呼:地中海是“堕落之海”
论述:
古代希腊直接民主制,导致后期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同时狭隘的城邦体制最终束缚了经济、政治的发展,古希腊衰败被马其顿帝国消灭。古代罗马帝国后期,奴隶主阶级政治腐败、经济掠夺、文化享乐,帝国国力衰败被北方日耳曼人消灭;15世纪奥斯曼帝国消灭拜占廷帝国,控制东西方丝绸之路,地中海贸易区受到打击;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贸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地位被大西洋沿岸国家取代。
总之,古代因腐败导致希腊、罗马堕落,近代因新航路开辟贸易区的转移导致意大利堕落,地中海是“堕落之海”。
示例3:
称呼:地中海是“智慧之海”
论述:
古代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希腊城邦商业贸易、民主制发展,促进古希腊人文哲学繁荣,产生了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古希腊自然科学物理、数学飞速发展,影响后世;古代罗马的扩张,地中海成罗马帝国的内湖,为解决各民族间经济贸易、文化宗教等纠纷,编撰了规模宏大的罗马法,渗透自然法原则,影响后世;14、15世纪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提倡“人学”反对“神学”,提倡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促进了近代科学产生,如伽利略的研究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总之,古代希腊、罗马、近代意大利推动了哲学、法制、科学的发展,地中海是“智慧之海”。
示例4:
称呼:地中海是“贸易之海”
论述:古代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文明,希腊城邦之间、希腊城邦与地中海沿岸其他国家之间贸易频繁,促进了希腊与埃及、两河文明之间交流;古代罗马的扩张,地中海成罗马帝国的内湖,地中海贸易加强了沿岸各民族间的联系,促进了欧亚非三洲文化的交流;14、15世纪意大利处于地中海贸易区的中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意大利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中心;近代因苏伊士运河的开通,西欧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到亚洲的航程缩短,地中海贸易更加繁荣。
总之,地中海联系了欧亚非三洲,促进了商业贸易的交流,地中海是“贸易之海”。
答题模式: 称呼+论述成文
称呼:××××××××××(以称呼为题)
论述:
×××××××,×××××××××。×××××××,××××,×××××××××。××××××××××××××,××××××。 ×××××××××××××××××。(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总结:×××××××,××××××××××。(理论升华,前后照应)
【典题例证】
05 历史地图类
(2022·山东高考·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分布北密南疏
黄河中下游等地区郡县相对密集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
多次增置、
裁并州(郡)县
改州为郡
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材料二 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
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典题例证】
提取信息【文字+图片】:
1.观点一:据材料“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可知,历史学上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缩减行政支出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提取信息【文字+图片】:
2.观点二: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可知,在地里学的角度看,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为节省行政开支,隋文帝统治时期,根据户口的多少划分州县;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可知,隋炀帝在位时期改州为郡。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提取信息【文字+图片】:
2.观点三:据材料“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
说明:据材料“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可知,: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据材料“油(到)于九载,麻定江表,寻以户口溢多,析置州县”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文帝为缩减行政支出,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据材料“炀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实行郡县制,其目的都是加强中央集权。
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参考答案
论点:行政区划改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论证:
隋朝虽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也曾出现过繁荣的局面,这主要得益于隋文帝杨坚的治理。其中一条重要措施,便是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自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制度,由于州刺史和郡太守职权的发展,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度。同时,南朝自梁、陈以来,北朝的北魏后期,州郡县的辖区越来越来越小,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州郡县的数目在不断增加。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罢天下诸郡”,取消郡一级,以州统县,从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经过并省,在开皇九年(589)灭掉南陈,统一全国后,隋朝却仍有300个州。隋炀帝即位以后,又改州为郡,把州、县两级制变为郡、县两级制。隋炀帝不仅仅是将州改名为郡而已,而是将州进一步合并。由于并省州县,减少冗官人数,不但节省了政府不少开支,间接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与此同时,建立了地方政区巡察制度。
综上所述,行政区划改革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归纳总结】识读历史地图主要遵循一般的步骤。
①看地图外的提示语,明确地图的时间及主题;
②看方位及图例;
③观察地图上的典型注记,明确该图时间及反映的主要历史现象;
④结合课本对地图上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的联系。
例(2021.山东卷.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足迹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征途中,在图6所示各地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根据材料并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以“足迹”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3 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典题例证】
足迹一一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走的是俄国式城市革命道路。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等人开始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泽东结合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发展,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推动了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壮大,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1935 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方针政策问题,挽救了党和中国革命,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来到了延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努力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新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国民党发动了内战,延安领导解放战争不断走向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之际,中共中央于1949 年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城市,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渡江战役的胜利,很快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9月,北平新政协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10月1日,北京举办了开国大典,标志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纵观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革命的足迹,从城市莘命道路到井冈山革命道路,是党对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史,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奋斗史。
模板参照历史短文
【知识拓展】
历史地图是历史空间的直观反映,随着历史的变迁面不断发展变化。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生动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且可以达到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历史学习中用好历史地图可以达成学科学科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等基本方法和必备能力:
①识别历史地图的方位,包括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图方位;
②识别图例的含义,除了一般性图例外,还要知道历史地图常用的图例符号,例如起义的地点、革命政权或根据地、战役的地点、行军的路线等都有具体的使用符号;
③知道历史沿革和古今地名的变化,不能以今例古,也不能以后概前;
④认识历史地图包含的知识与线索,分清形势图、疆域图和路线图的不同要求。
1.(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3月联合考试·20)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谱写了无数重整山河的壮丽诗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牛刀小试】
从图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人物,自拟论题,根据所选人物的事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2分)
示例:观点:宋代茶马交易加强了汉藏人民间的交往交流。
论述:宋代,出于军事需求与经济利益推动,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勃兴;茶马贸易为物资匮乏的藏族地区提供了获取物资的便利,汉藏人民借助茶马贸易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定持久、互惠互利、平等互信的经济关系,如“(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茶马贸易也为汉藏间文化传播交融提供了便利,成为双方连接的一条纽带,将“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综上所述,宋代通过茶马交易,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了汉藏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联系。(12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2024·海南省学业水平诊断(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代兴起茶马古道,北宋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史载:“(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借贷有所不吝,岁望其一来,不来则数数念之。”“乾道癸巳(1173年)冬,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董六斤黑、张般若师等……皆有礼仪。擎诵佛书,碧纸金银字相间。”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写道:“汉地的货物运到博(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摘编自张嘉琳、梁长平《茶马古道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贡献与价值》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答案】(12分)
示例:观点:宋代茶马交易加强了汉藏人民间的交往交流。
论述:宋代,出于军事需求与经济利益推动,与藏区建立“以茶易马”互市制度,推动了茶马贸易的勃兴;茶马贸易为物资匮乏的藏族地区提供了获取物资的便利,汉藏人民借助茶马贸易互通有无,建立起稳定持久、互惠互利、平等互信的经济关系,如“(宋人与吐蕃)商人博易,甚有信而不受欺绍,商人有信则相与如至亲”;茶马贸易也为汉藏间文化传播交融提供了便利,成为双方连接的一条纽带,将“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综上所述,宋代通过茶马交易,维护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促进了汉藏不同地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汉藏民族间的联系。(12分)
(“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