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石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石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19:33:33

文档简介

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2024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3约占70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约占30分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图为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该图可以说明当时( )
A. 文明间的多元性 B. 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C. 贫富分化的加剧 D.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2.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3. 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 B. 社会阶层壁垒已被打破
C. 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
4. 明代的军户和匠户,必须不时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地方当差。以此为契机,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和跨越南北的服役网络的存在( )
A. 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有序发展 B. 表明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更加严密
C. 有利于建构民众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 D. 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5. 1312年元仁宗决定恢复科举制,废止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沿用,其影响尤为深远。据此可知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 )
A. 由此生机勃勃 B. 推动思想解放 C. 日益失去活力 D. 促成儒学独尊
6. 咸丰帝上台后,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开放了当时仍属于太平天国管辖的一些长江口岸,出让了由太平天国管辖地区的许多特权,甚至对于在太平天国威胁之下的清军战略要地,清政府也给予西方列强多种特权。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力量收回失地 B. 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逐渐走向近代化 D. 清政府试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权威
7. 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建立经心书院,书院的课程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强调学有根柢,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1898年他又规定,经心书院分习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诸生于四门皆须兼通,四门分年轮习,无论所习何门,均兼算学。这说明,经心书院( )
A. 为洋务新政培养实用人才 B. 意欲弱化儒学影响力
C. 秉承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 D. 注意借鉴西方教育模式
8.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类似“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
A.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 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 D. 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9. 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察如图,出现1978-1984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201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A. 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C. 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
D. 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10. 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
A. 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 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 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 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
11. 有学者认为,欧洲某场运动“冲击和涤荡着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使“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贵替换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总之,亮丽的生命取代了忧郁的生命”。这场运动( )
A.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
C. 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2. 1712年英国诗人彼得·莫妥描述了古希腊众神之间一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朱庇特说,不要震动,不朽的众神们,听好,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不是让葡萄酒激化人类的矛盾,而是共同饮茶,那是众神的甘露。”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茶叶在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已广泛传播
B. 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
C. 诗文蕴含“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
D. 中国茶取代葡萄酒成为人类普遍饮料
13. 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后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澳洲。这一变化导致( )
A. 大量黑人被贩卖为奴隶 B. 清廷积极鼓动华工出国
C. 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D.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14. 工业革命兴起后,世界棉花加工工业主要聚集在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原料主要来自印度、埃及和美洲等地区,棉织品的销售市场则遍布世界。这一现象反映出工业革命( )
A. 促进工业生产协调合作 B. 引发近代全球的产业分工
C. 推动英国产业结构调整 D. 构筑东西方平等交换机制
15. 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 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 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 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 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16. 如图为1999年—2006年世界难民人口数据统计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球战争使难民数量持续上升 B. “世界难民日”设立后难民数量持续下降
C. 联合国难民署的政策成效显著 D. 难民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非选择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乐”观念则集中体现在其弟子对其言行而进行编纂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从中可以大体概括出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力地说明先秦儒家“乐”观念已经初具雏形。孔子在编纂《六经》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乐”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孔子垂暮之年,发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小舒《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建构理想城邦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扮演某个角色,“当他就像另一个人那样言说时”,受教育者“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守卫者需要模仿那些勇敢、明智、虔敬、自由的人。持续的模仿会让守卫者在言行与思想上形成“习惯”与“天性”。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会对那些美好事物感到快乐并培育出节制的美德。如果能够按照苏格拉底所设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等其有了理性判断,感性和理性达成和谐从而形成完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自愿做恶”(“不自制”)的问题。
——盛传婕《柏拉图对快乐主义的接纳与拒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苏格拉底与孔子对于“乐”观点的不同点及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1869年,美国铺设的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是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1万多名华工修筑西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美国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
——摘编自刘熵《移民对近代美国发展的贡献》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论述正确)。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2024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查内容:选择性必修3约占70分,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约占30分
总分:100分 时量: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下图为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该图可以说明当时( )
A. 文明间的多元性 B. 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C. 贫富分化的加剧 D. 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新石器时代辽西小河沿文化和内蒙古中南部海生不浪文化的陶器比较图和所学可知,两地的陶器在形状、纹饰上存在相似之处,说明两者之间应该存在交流和联系,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明间的相似性和交融,并非多元特点,排除A项;没有同一地址的不同时期的陶器进行比较,无法说明贫富分化加剧,排除C项;图片反映的是小河沿文化和海生不浪文化的相似点,没有涉及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 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许多典章制度、哲学思想、语言文字等逐渐传向周边各民族,并为他们所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周边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如南方苗蛮集团的神祇——女娲、盘古等,被中原地区所吸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这一现象( )
A. 促进了华夏认同的出现 B. 体现了民族隔阂的消除
C. 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D. 反映了统一观念的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原文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吸收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春秋时 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 为“华夏”,华夏认同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排除A项;当时中原地区和周边戎狄蛮夷之间的差异和隔阂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只能直接体现文化融合,不能看出民众希望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3. 西汉时期的人才选拔,除少数人物获得民间舆论支持而入仕外,其主要途径还是通经入仕。而至东汉,通过乡论入仕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
A. 官员的选拔渠道进一步拓宽 B. 社会阶层壁垒已被打破
C. 乡里清议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时期,民间舆论对人物仕进的支持作用十分显著,并体现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增强,D项正确;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拓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并未打破社会阶层壁垒,排除B项;当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是品行和才能,乡里清议并非是选官主要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
4. 明代的军户和匠户,必须不时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地方当差。以此为契机,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和跨越南北的服役网络的存在( )
A. 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B. 表明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更加严密
C. 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 D. 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可知,材料中的人口流动促进了经济文化联系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C项正确;材料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管理法,排除B项;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 1312年元仁宗决定恢复科举制,废止唐代以来实行了六百余年的诗赋取士之法,而定为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这一规定又为明清两朝沿用,其影响尤为深远。据此可知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 )
A. 由此生机勃勃 B. 推动思想解放 C. 日益失去活力 D. 促成儒学独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可知,元朝恢复科举制,以经义取士,且经义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评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想,也使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而非生机勃勃,也不利于思想解放,排除AB项;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排除D项。故选C项。
6. 咸丰帝上台后,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开放了当时仍属于太平天国管辖的一些长江口岸,出让了由太平天国管辖地区的许多特权,甚至对于在太平天国威胁之下的清军战略要地,清政府也给予西方列强多种特权。由此可知( )
A. 清政府企图借助西方力量收回失地 B. 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清政府的外交策略逐渐走向近代化 D. 清政府试图稳定社会秩序提升政府权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对西方的外交政策由之前的强硬转向了妥协”可知,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妥协,且给予列强很多特权,这有助于交好西方各国,有助于其应对来自太平天国的威胁,且将太平天国管挂的地区也包含在内,导致太平天国与列强的矛盾激化,进而推动列强围剿太平天国,反映了太平天国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B项正确;材料还包括清军战略要地,并非仅仅是“失地”,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而非外交体制的转型,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非稳定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
7. 1869年,时任湖北学政的张之洞建立经心书院,书院的课程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强调学有根柢,反对空谈心性的理学。1898年他又规定,经心书院分习外政、天文、格致、制造四门,诸生于四门皆须兼通,四门分年轮习,无论所习何门,均兼算学。这说明,经心书院( )
A. 为洋务新政培养实用人才 B. 意欲弱化儒学的影响力
C. 秉承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 D. 注意借鉴西方教育模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可知,经心书院在1869年建立时,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和基础性;1898年,张之洞规定经心书院的课程包括外政、天文、格致、制造等,并强调学生必须兼学算学,这进一步体现了经心书院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这说明经心书院是秉承经世致用的办学宗旨,C项正确;1898年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课程名称“经解”“格致”可知,这些名称带有强烈的儒家色彩,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教育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8. 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类似“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
A.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 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 D. 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据材料“‘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可以看出“保卫”,“攻克”,“占领”等用于战争的词汇,用于农耕运动,结合抗战的大背景,可知是为了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为全民族抗战服务,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吸纳其他阶级的信息,不能得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抗战时期,农民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解放,排除C项;“人民军队”的表述适用于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 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观察如图,出现1978-1984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1978年——2017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较
A. 改革开放推动了城乡经济同步发展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C. 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了城镇居民收入
D. 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我国宏观政策的基本导向,也是保持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可知,1978年之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相对变小,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B项正确;同步的说法错误,城市发展已快于农村,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针对城市,而不针对乡镇,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迅速地开辟了通向围绕欧洲半岛的各个海港的直接航线,他们首先通过征服君士坦丁堡深入到黑海沿岸,又战胜了大西洋的风暴和潮汐,到达了莱茵河口和泰晤士河地区等遥远的北方地区。意大利水手们的这一活动( )
A 直接推动了西欧社会转型 B. 打通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C. 有利于意大利商业的发展 D. 开启了大西洋探险序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3世纪意大利。据材料可知,13世纪意大利水手们开辟了新的航线,而且航线涉及区域比较广,据此可知,这会推动意大利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主要反映13世纪意大利水手开通新的航线,这会促进意大利商业的发展,这一活动并不会直接推动西欧社会的转型,排除A项;B项错误,在13世纪以前,东西方就可以通过地中海进行贸易往来,排除B项;据材料不能表明,大西洋探险活动是从13世纪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有学者认为,欧洲某场运动“冲击和涤荡着被动、冷漠、消极和墨守成规的情绪”,使“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贵替换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总之,亮丽的生命取代了忧郁的生命”。这场运动( )
A. 形成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 B. 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
C. 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优雅代替了唐突,热情取代了冷漠,高贵替换了卑微,清醒代替了混沌,总之,亮丽的生命取代了忧郁的生命。”并结合所学可知,“优雅”“热情”“高贵”都是人的优良品质,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和尊重,肯定人追求现世的幸福,重视人的主观感受,由此可以判断这场运动是文艺复兴,其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给予自由,为近代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有利于推动欧洲文化转型,C项正确;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排除A项;启蒙运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王权,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712年英国诗人彼得·莫妥描述了古希腊众神之间的一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朱庇特说,不要震动,不朽的众神们,听好,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不是让葡萄酒激化人类的矛盾,而是共同饮茶,那是众神的甘露。”据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茶叶在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已广泛传播
B. 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
C. 诗文蕴含“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
D. 中国茶取代葡萄酒成为人类普遍饮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茶必定会战胜葡萄酒犹如和平必将战胜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诗人认为和平必将战胜战争,蕴含着“和为贵”的中华文化内涵,C项正确;材料是诗人关于茶和酒的辩论的描述,无法得知茶叶在古希腊已广泛传播,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茶和葡萄酒是当时神灵饮用的奢侈品,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知茶叶取代了葡萄酒,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788年英国库克船长在悉尼登陆时,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后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澳洲。这一变化导致( )
A. 大量黑人被贩卖为奴隶 B. 清廷积极鼓动华工出国
C. 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 D. 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澳洲)。根据材料“居住在澳洲的土著有30万人,500个左右的部落。到了19世纪中叶,澳洲土著只剩下5万多人,后来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来到澳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殖民者的扩张,澳洲土著逐渐减少,欧洲大量移民来到澳洲,白人成为当地主要居民,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黑奴贸易,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华工,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混血人种在澳洲的人数,无法得知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工业革命兴起后,世界棉花加工工业主要聚集在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原料主要来自印度、埃及和美洲等地区,棉织品的销售市场则遍布世界。这一现象反映出工业革命( )
A. 促进工业生产协调合作 B. 引发近代全球的产业分工
C. 推动英国产业结构调整 D. 构筑东西方平等交换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兴起后,世界棉花加工工业主要聚集在英国利物浦、曼彻斯特和格拉斯哥,原料主要来自印度、埃及和美洲等地区,棉织品的销售市场则遍布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全球产业分工变得更加明确,发达国家专注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B项正确;“协调合作”不符合史实,工业革命后引发的产业分工使得全球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但也带来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并非强调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且材料未涉及英国一、二、三产业的对比,排除C项;“东西方平等交换机制”与史实不符,工业革命后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5. 1521年,墨西哥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称为“新西班牙”。西班牙统治者有一种洁癖式的语言理念,想要达到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的目的。但是由于经济、人口、宗教等原因,这一时期的语言现实并不符合殖民者的理想情形,印第安语仍为全国80%的人口所使用。这说明该时期( )
A. 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 B. 传统观念制约墨西哥现代化
C. 文化多样性发展仍长期存在 D. 经济差距造成文化隔阂加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美洲)。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班牙殖民者用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墨西哥地区,但其语言使用者仍少于印第安语使用者,这说明该时期文化多样性仍然是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C项正确;西班牙统治者想要取代土著语言和文化,并把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并入国家政治经济体系,而材料体现不出西班牙殖民统治具有隐蔽性,排除A项;墨西哥现代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交融,隔阂加深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如图为1999年—2006年世界难民人口数据统计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球战争使难民数量持续上升 B. “世界难民日”设立后难民数量持续下降
C. 联合国难民署政策成效显著 D. 难民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99年—2006年世界难民人口数据统计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9年—2006年,世界难民人口呈波动状态,总体并没有减少趋势,反映出难民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D项正确;这一时期并没有发生全球战争,排除A项;“世界难民日”设立于2001年,但难民数量在2004年呈上升趋势,排除B项;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但难民数量并没有得到有效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乐”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孔子。而孔子的“乐”观念则集中体现在其弟子对其言行而进行编纂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从中可以大体概括出儒家“乐”观念的基本内容,有力地说明先秦儒家“乐”观念已经初具雏形。孔子在编纂《六经》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在此期间“乐”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孔子垂暮之年,发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班小舒《先秦儒家“乐”的观念研究》
材料二 苏格拉底在建构理想城邦时认为,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式是让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扮演某个角色,“当他就像另一个人那样言说时”,受教育者“完全同化于那个故事中的角色”。守卫者需要模仿那些勇敢、明智、虔敬、自由的人。持续的模仿会让守卫者在言行与思想上形成“习惯”与“天性”。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会对那些美好事物感到快乐并培育出节制的美德。如果能够按照苏格拉底所设想的那样,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等其有了理性判断,感性和理性达成和谐从而形成完整的美德,那么就不会出现所谓的“自愿做恶”(“不自制”)的问题。
——盛传婕《柏拉图对快乐主义的接纳与拒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乐”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苏格拉底与孔子对于“乐”观点不同点及原因。
【答案】(1)“乐”观念分为对音乐、对人生境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三个方面;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
(2)不同:苏格拉底“乐”的培养更侧重于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养成,孔子“乐”的培养最终归宿是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的结合。
原因:政治: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动荡促使儒家“乐”思想关注社会价值;苏格拉底处于希腊城邦时代,强调培养公民个人素养。
经济:中国农业文明形态更强调集体的重要性,希腊的工商业文明则侧重个人发展。
思想: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和私学的兴起,学术以团体为主;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 其中对《韶》和《武》两种音乐的观点,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这三维度”可知,“乐”观念分为对音乐、对人生境界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三个方面;据材料“孔子的毕生追求,是能够建功立业,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可知,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材料“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表达了一种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知,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乐”的观念体现儒家的“仁”的思想主张;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希腊)。不同:据材料“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理想城邦守卫者的美德”“希望达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可知,苏格拉底“乐”的培养更侧重于个人品质和性格的养成,孔子“乐”的培养最终归宿是个人与社会的价值的结合。原因: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可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苏格拉底和孔子“乐”的观点受到两者所处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在政治上主要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方面考虑,在经济上主要从农业文明和工商业文明角度考虑,在思想上主要从私学兴起和人文主义角度进行考虑。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答案】示例: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
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当中,儒家思想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其历史地位,直到晚清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变”。首先体现在历史地位上,自汉武帝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政权更迭的频繁使得儒家的“纲常礼教“深受冲击。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次从思想内容的发展来看,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思想文化,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增加了神话色彩,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儒学与佛教和道教三教合流,宋代形成理学,儒学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明清时期,李贽、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儒学批判继承。李贽反对”三纲五常”,提倡”男女平等“。黄宗羲等人提出反对君主专制,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向民主思想转变。由此可见,无论是儒学的历史地位还是其思想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发生着变化。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不变”。儒学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明朝时期将程朱理学确立为统治思想,直至晚清始终处于统治地位。儒学的基本内涵和道德素养始终不变。孔子创立儒学所提倡的思想核心“仁“和政治上的”民本“思想贯穿始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如”舍生取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传承。这些思想也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精华所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不变。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在漫长的两千年历史中经历了“变与不变“。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但其历史地位和思想精髓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曾起到抑制思想发展的作用,但其在维护政治稳定和传承并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明确“变与不变”的内涵;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论题必须明确;再次,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可从专制主义制度、选官制度、儒学思想等角度分析。如确定论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变与不变”。阐述:从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角度论述,如孔孟儒学——董仲舒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等。
1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1869年,美国铺设的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是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1万多名华工修筑西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美国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
——摘编自刘熵《移民对近代美国发展的贡献》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 1500—1850年 1850—1945年 1945—2000年
主要移出地 欧洲、非洲 欧洲、亚洲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 美洲 美洲 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 移数量 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 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 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结论明确,逻辑清晰,论述正确)。
【答案】(1)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文化交融和多元文化发展。
(2)从趋势看:移民数量不断增加;移民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国家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从原因看: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侵略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大洋洲。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如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20年后的美国。作用:根据材料“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可得出促进了美国西部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可得出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工业化进程和工业革命;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可得出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由于美国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可得出有利于文化交融和多元文化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500-2000年的世界。从趋势看:根据材料“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和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可得出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根据材料“主要移入地变为西欧、北美洲、大洋洲”,可得出移民范围不断扩大;根据材料“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可得出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国家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根据材料“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和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被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根据材料“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知识精英移民成为新趋势。
从原因看:根据材料“主要移出地为欧洲、非洲”,可得出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不同,在近代主要是由于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殖民侵略而引起,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流向美洲和大洋洲,非洲奴隶和华工被作为苦力流向美洲、大洋洲。根据材料“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可得出现代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国际分工深化,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以及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如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吸引了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大量劳动力和知识精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