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中考生物复习课件: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湖北省中考生物复习课件: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共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4-06 21:0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第1讲 生物和生物圈
●聚焦概念 构建思维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文档中 颜色字为超链接,点击内容即可呈现
聚焦概念 构建思维
课标内容要求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1.3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
3.1.4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聚焦概念 构建思维
课标要求
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
3.1.6 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
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2.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障生态安全
聚焦概念 构建思维
核心素养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理解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发现问题,设计对照实验和表达交流展示等环节。初步形成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意识
态度责任: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观察、调查和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不同层面来认识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整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独立思考,质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品格
聚焦概念 构建思维
(1)生物的基本特征:[巧记:一需、四能、一特性]
(2)生物的其他特征: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还具有新陈代谢、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特征。[病毒属于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举例
生物的生活需要__________ 海豚捕食大马哈鱼
生物能进行__________ 鲸浮出水面换气
生物能排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出汗;植物落叶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________________ 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碰会合拢
生物能_________和_________ 蘑菇的生长;鳄鱼产卵
生物都有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除______以外,生物都是由_____构成的 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知识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营养
呼吸
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作出反应
生长
遗传
细胞
繁殖
变异
病毒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知识点2 科学方法中的观察法、调查法、探究法
1.观察法:
(1)观察方式:可以直接用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 _______、 望远镜等仪器;还可以利用________、 摄像机、 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
(2)观察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________;观察要______、 ______和________,并________下来;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观察时要积极________,多问几个“为什么”。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肉眼
放大镜
显微镜
照相机
测量
目的
全面
细致
实事求是
及时记录
计划
耐心
思考
知识点2 科学方法中的观察法、调查法、探究法
2.调查法: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______和调查_____,并制订合理的调查______;调查过程中要________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________。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时,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________进行________调查。
3.探究法:探究过程包括下列各个环节:提出问题→作出_____→制订计
划→ ________→得出________→表达和________,制订计划时往往需要设计________实验,还需要排除________因素的影响。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目的
对象
方案
如实
分析
统计
整理
样本
抽样
假设
实施计划
结论
交流
对照
偶然
知识点3 生物的归类方法
生物按不同方法归类

按形态结构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和其他生物三大类
按生活环境可分为:________生物和________生物等
按照用途可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植物
动物
陆生
水生
知识点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影响生物: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__________。
____________:阳光、空气、水等
例: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____________: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捕食关系: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竞争关系:稻田里杂草和水稻争夺阳光
寄生关系:蛔虫寄生在动物肠道内
共生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合作关系: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生态因素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2.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必须_______环境 才能生存下去。
例:骆驼的______少、 ______少,适应炎热缺水的荒漠环境;
海豹皮下脂肪________,适应寒冷的海域环境;
骆驼刺无叶、根系非常________,适应缺水的荒漠环境。
3.生物影响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________和改变环境。
例: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变疏松。
4.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总结: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环境在不断改变, 影响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选择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淘汰不适应者,促使生物不断进化;适应者生存下来,又会影响环境现状。判断影响要分析起主导作用的是环境还是生物。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适应
排尿
出汗
很厚
发达
影响
知识点5 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与______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______叫做生态系统。
2.组成: ______部分和______部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__________________
阳光、空气、水等
生物部分
植物——__________
生产者
动物——__________
消费者
细菌和真菌——____________
分解者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生物
环境
整体
非生物
生物
3.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质和能量沿着________和________流动。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随食物链传递不断________,能量单向流动,逐级________。
4.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________结构叫做食物链,如:草→兔→鹰,食物链以________(必有)作起点,最高端消费者作终点,注意箭头方向,箭头要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箭头表达了_______________流动方向。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________。
5.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________的,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_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________。
食物链
积累
递减
吃与被吃
食物网
链状
生产者
物质和能量
食物网
稳定
自动调节
限度
破坏
6.生态系统类型:
草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__________
海洋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__________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地球之肾
地球之肺
6.生态系统类型:
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脆弱)
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荒漠生态系统(脆弱)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知识点6 生物圈
1.概念:地球表面适合生物______的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2.范围:海平面向上约__________的高度,向下约__________的深度。(上下2万米厚度的圈层)
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________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生物圈Ⅱ号实验______,说明______生物圈——生物圈Ⅰ号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______,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
回归教材 知识梳理
________圈 底部
水圈 _______
岩石圈 _______
生存
10千米
10千米
大气
大部
表面
最大
失败
地球
家园
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四个相同的生态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格所示(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回答问题: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1 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组别 处理方式
A 光照、清水、河泥
B 光照、清水、水草
C 光照、清水、水草、河泥
D 无光、清水、水草、河泥
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四个相同的生态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格所示(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回答问题: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1 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物兴趣小组共设计了 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填
图中字母)。
(2)C、D两组对照,主要探究的是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果选用B
和D能否探究河泥对小鱼生存时间的影响 ,原因是 。

变量不唯一
光照
C
不能
【解析】(1)AC对照,变量为水草的有无;BC对照,变量为河泥的有无;CD对照,变量为光照的有无。C为对照组。AB、AD、BD之间变量都不是唯一的,不能组成对照实验。
(2)A生态瓶没有生产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类提供氧气,存活的时间短;B生态瓶中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为鱼类提供氧气,存活时间较长,C生态瓶内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为鱼类的呼吸所用提供氧气,同时装置中有河泥,河泥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对鱼的排泄物等进行分解,净化水质,这样鱼类的存活时间最长;D生态瓶内植物在无光照条件下,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反而和小鱼一起争夺氧气进行呼吸,鱼类的存活时间最短。
1.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用四个相同的生态瓶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实验处理如下表格所示(其他条件均适宜且相同)。回答问题: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1 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请推测四个生态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 (填图中字母)。
(4)一段时间后,四个生态瓶中的小鱼相继死去,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态瓶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
D
简单
(3)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命题意图】考查了水、空气、光照、生物等是影响生物生存的各种生态因素。
2. (2022 贵州)近年来,国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中国大地生态环境迸发出勃勃生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如图的两个模式图。A、B、C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部分,B1、B2、B3之间具有捕食关系,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结合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有5条食物链,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在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_,若此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______(填字母)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2 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非生物部分
分解者
太阳能
B3
【解析】(1)甲图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草→鼠→狐;草→鼠→鹰;草→鼠→蛇→鹰。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加上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中绝大多数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逐渐积累。因此若此生态系统被难以分解的有毒物质污染则B3(鹰)体内的有毒物质含量最高。

竞争

①③④
自动调节能力
2. (2022 贵州)近年来,国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中国大地生态环境迸发出勃勃生机。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草原生态系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形成了如图的两个模式图。A、B、C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不同生物部分,B1、B2、B3之间具有捕食关系,①~⑤表示生理过程。请结合模式图回答问题:
(3)若图乙中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对应图甲中的某条食物链,则B1对应的生物是____,此生态系统最高级消费者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和________关系。
(4)图乙中,生产者通过_____(填序号)过程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为自然界的动物提供食物来源。而动植物和微生物则通过_________(填序号)过程将无机物归还给大自然进行物质循环。
(5)该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能保持动态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解析】(3)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A)和消费者(B),不包括分解者(C)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A)开始,以最高端消费者(B3)作终点,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所以图乙中一条食物链为A→B2→B1→B3,有4种生物参与,对应图甲中的食物链只能是:草→鼠→蛇→鹰,故B1对应的生物是蛇,回答此小问的难点还在于观察图乙中B1B2B3三者的数量比例,思考它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即B2被B1捕食,B1被B3捕食。此生态系统中高端消费者鹰和蛇之间是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竞争共同的食物—鼠)。
(4)图乙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无机物)转换成生物体的物质(有机物),这要靠生产者通过②光合作用才能完成这种物质的转换,而构成生物体的物质(有机物)则又需要通过①③④呼吸作用再进行物质转换成无机物,归还给大自然。
(5)食物链、食物网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能保持动态平衡,靠的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命题意图】对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食物链、食物网的考查。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3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3.某中学环保兴趣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一)查阅资料
资料一: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因含汞、铅、镉等有害物质,会造成水质污染。
资料二:满江红为常见的水生蕨类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有显著功效。
资料三:5号电池比7号电池大些。
(二)设计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A~E共5组数据见下表)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3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A B C D E
加无污染河水的体积 500毫升 500毫升 500毫升 500毫升 500毫升
加废电池的数量及型号 不加 1节5号 1节7号 1节5号 1节5号
加满江红的数量 不加 不加 不加 10克 30克
放同样小鱼的数目 10条 10条 10条 10条 10条
小鱼存活的时间 10天 3天 5天 6天 8天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3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该小组根据上述有关内容,做了如下探究活动,请你结合自己的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成员选择A与B进行对照实验。那么,他想要探究的问题是 ,作出的假设是 ,实验变量是 。为探究这同一问题还可以选择 进行对照实验。
(2)B、E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E组的鱼比B组的鱼存活天数多,说明了满江红能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满江红在水中的这一作用充分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释)。
废旧电池是否会污染水质
废旧电池会污染水质
废旧电池
A与C
满江红
主题探究 学科思维
探究点3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3)对B、D、E三组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

(4)关于废旧电池如何处理,你的建议是

满江红能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且随着满江红数量的增加,净化水质的效果越明显
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乱丢,应放在指定容器内,以便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1.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D.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D
诗句出自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梨花开”指的是下雪,忽然间好像是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梨树开花属于生命现象。
诗句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指的是苔藓植物生长的绿痕,草色指的是小草生长的绿意盎然。植物生长属于生命现象。
诗句出自杨万里的《小池》,荷生长蜻蜓飞舞都属于生命现象。
诗句出自李商隐 的《登乐游原》,诗句描述的是太阳的光芒,属于非生物,与生命现象无关。
2.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中,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拍摄大熊猫的活动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比较法
C.文献法
D.实验法
A
观察法可借用的工具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3.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体现出的生物特征相同的诗句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
D.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A
诗句出自王维 的《相思》,诗句描述的是红豆植物春天发芽生长的现象。
诗句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生物(杏树)能对外界刺激(光线)作出反应。
诗句描述的现象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生物(人)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出汗)。
诗句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犬)能对外界刺激(人夜归)作出反应。
诗句出自白居易的《 燕诗示刘叟 》,描绘的是雌雄燕子育儿的辛苦。体现出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繁殖。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4.同一品种的结球甘蓝在北京栽培时,叶球重1-3千克;引种到西藏后,叶球的重量可达6.5千克。这一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环境适应生物
B
北京和西藏是两种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环境导致同一种植物结球甘蓝的重量出现较大差别,这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5.下列诗句中有关生命现象与所对应的直接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
选项 诗句 直接影响因素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 光照
C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C
阳光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6.以下谚语所蕴含的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鹬→人
B.草尽狐兔愁:草→兔→狐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
D.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植物←虾←小鱼←大鱼
B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书写一定要有生产者,生产者是起点。这里错在没有生产者。
这里的书写符合食物链的各项要求,书写正确。
这里的书写同样是缺少生产者。
这里的书写错误在于箭头画反了。食物链中的箭头表达的是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有它特定的意义,是不可以反向的。缺少生产者和箭头反向是在书写食物链时最容易犯的2个错误,要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7.“稻在水中长,虾绕稻边游”。“稻虾共作”是湖北省广泛实施的富民工程,这项工程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图是“稻虾共作”原理示意图,据图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稻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
B.该稻虾田中的腐生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C.若该稻虾田里的野生青蛙被大量捕捉,不会影响其自动调节能力
D.若该稻虾田受到重金属污染,则可能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C
该稻虾田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存在的一条食物链是:稻→害虫→蛙,若蛙被大量捕捉,害虫失去天敌蛙的控制可能会泛滥成灾,导致农作物水稻减少。生态系统中物种越丰富,自动调节越强,所以蛙的减少,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8.“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第54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下列做法与此主题不相符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 B.生活污水处理后排放
C.使用清洁能源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D
围湖造田的危害:1、对植被造成破坏,导致水土流失。 减少湿地面积,破坏生态平衡。 2、减少水资源,加剧土地荒漠化。 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给土壤带来负担。 3、水生动植物资源衰减,湖区生态环境劣变,导致鱼的种类逐渐减少。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9.我国兴建青藏铁路时,在穿过可可西里等自然保护区的线路上修建了许多涵洞或高架桥,以尽量避免干扰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这样做的生态意义是 ( )
A.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B.减少青藏铁路的建设投资
C.体现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增加生态环境的复杂性
A
增加
的聪明才智
不是修建涵洞或架桥的目的或意义,只是这样处理后的一个结果。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0.小王同学依据所学知识,绘制了生态系统各成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对图示的分析符合生物学事实的是( )
A.乙通过①过程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
B.通过捕食,乙的能量全部进入丙体内
C.图中生物之间可以构成2条食物链
D.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A
1条
部分
太阳能
光合作用过程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能量逐级递减
乙→丙→丁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1.(2023·成都)“成都成就梦想”,第31界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于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在成都举行。东安湖体育公园是大运会主会场,也是成都的城市生态会客厅,该公园占地面积5061亩,其中绿地面积3427亩,水域面积1634亩。图甲是东安湖体育公园鸟瞰图,图乙表示东安湖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白鹭、蟹、虾等生物的分布和生活受非生物因素和___________的影响。该生态系统中鱼、虾等动物的食物碎屑、排泄物和植物的枯枝落叶并不会无限堆积,是因为这些物质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分解。
生物因素
分解者
(或细菌和真菌)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2)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多条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请分别写出图乙中最短的和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最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长)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某个时期蟹的数量减少,在短时间内浮游动物的数量将___________,但一段时间后,蟹、浮游动物的数量又可以恢复到相对稳定状态,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能力。
(3)在东安湖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能量贮存在_________中。当能量沿着图乙所示的食物网逐级传递到白鹭时,白鹭贮存的能量已经很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东安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_,紧密联系,构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使其得到生存和发展。为保护东安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蟹→白鹭(或水生植物→鱼
水生植物→浮游动物→虾→鱼→白鹭
增加
自动调节
有机物
→白鹭 或水生植物→虾→白鹭)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白鹭位于食物链的
物质循环
不污染水源、不随意捕杀或投放水生动物、
最高端,因而传递来的能量最少
保护鸟类、多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等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2.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1)影响海带生长的阳光、海水、浮游动物、贝类等因素统称为_____________,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甲中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
生态因素
分解者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2.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2)科研人员监测了养殖区与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结果如图乙所示:
①该养殖模式可以___________表层海水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②分析上述差异的原因:浮游植物和海带作为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作用把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贝类食性广泛,通过滤食多种浮游生物和海带碎屑促进有机物沿__________传递;贝类利用碳酸盐构建贝壳,从而抑制了碳的循环。
降低
生产者
光合
食物链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2.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大国担当。“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桑沟湾地区发展的“藻—贝”共生养殖模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3)为实现“碳中和”,作为中学生在生活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随手关灯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3.位于湖北省境内的长江流域,拥有多个湿地生态系统。2022年11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凝聚各方共识,推进了全球实地保护合作。图一是长江湿地生态系统部分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二表示其中某条食物链中四种动物相对数量,图三是其中某条食物链的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一中的食物链有____条。图二中乙对应的动物是图一中的________。
(2)图一中蟹和浮游动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关系,与它们之间关系相同的生物还有___________。
4
虾或蟹
捕食和竞争
鹭和鱼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3)图一中,能利用环境中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是生物B的______作用,能向环境中排放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
(4)图三中,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的作用。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国家通过立法加强长江生态大保护。作为一名中学生,应积极参加长江大保护活动,请提出1条可行性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合
①③④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自动调节
不往长江乱丢垃圾、
针对长江大保护积极做好宣传工作等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14.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下是有关环境影响生物的两个实践探究活动,请结合题意作答:
探究(一):
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危害我们的健康。科研人员研究了微塑料a对小鼠消化系统的影响,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的状态 体重增长值(克/只)
甲 20 数量多,排列整齐 7.34
乙 2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克/只,连续27天 数量少,排列散乱 1.84
丙 2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克/只,连续27天 基本消失 -0.12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请分析作答:
(1)本实验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组采取的饲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该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每组小鼠数量20只,实验中科研人员得到各组数据采取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
(4)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我们除了可寻找无害化分解塑料的微生物以外,还可以采取什么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一点)
微塑料a对小鼠消化系统有影响吗
每日饲喂普通饲料8克/只,连续27天
作对照
求平均值
尽量少使用塑料方便袋(或一次性塑料餐饮盒)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探究(二):
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1.5L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4/5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3)生物圈Ⅱ号也是模拟建造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实验最终失败。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 )
A.生物圈Ⅱ号中缺少分解者 B.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C.人类能够脱离生物圈而生存 D.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是组成成分太复杂
B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探究(二):
某同学尝试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制作小生态瓶,主要材料:容积1.5L的透明带盖玻璃瓶、金鱼藻数棵、生命力旺盛的小金鱼两条、泥沙和河水(池塘水)适量。制作过程:
步骤一:把适量泥沙装入玻璃瓶中,加河水(池塘水)到玻璃瓶容积约4/5的位置。
步骤二:用镊子将适量金鱼藻的根部固定在泥沙中,放入小金鱼后盖上盖子。
步骤三:将玻璃瓶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结合上述制作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小生态瓶可以看作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泥沙中的___________等属于分解者,阳光、空气属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部分。
(2)小生态瓶需要避免阳光直射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菌、真菌
非生物
防止生态瓶温度过高,影响瓶内生物的正常生活
典题训练 迎战中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