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20:3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通过时空线索和历史地图,了解安史之、黄巢起义、唐朝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概况。
2、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学会以史为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3、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一、安史之乱
名词解释
“安”:安禄山
“史”: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755—763年,由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战争
节度使?
唐朝在边境重地设置军镇,长官称节度使
1、背景:
根据课文并结合以下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出现的背景
材料一:“玄宗少历民间,身经 迍(zhūn)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 tǐng)、卢怀慎等守正 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李林甫以奸邪惑上意,加之以国忠,故及于乱。” ——《旧唐书》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
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材料二: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虽然达到空前繁荣,出现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时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 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 均田制破坏,均田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
材料三: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再有其他方面的部族的反抗斗争,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连绵。
——李飞《安史之乱背景分析》
③边疆形势日趋紧张
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万
2.4万
7.3万
7.5万
3.09万
6.47万
3.75万
9.14万
5.5万
1.54万
开元年间十大节度使及其兵力统计
“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
材料四:
④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
(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淹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即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2.过程
在马嵬坡,玄宗为保军心安定,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
史料实证
影响:①唐朝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人口急剧减少,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3.安史之乱影响
6千万
5千万
4千万
3千万
2千万
1千万
918万
193万
5288万
1699万
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人口对比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二〇《郭子仪传》
藩镇: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
割据:一国之内,拥有武装的政治势力占据部分地区,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形成分裂对抗的局面。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影响:②中央王朝集权受到了削弱,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唐朝中央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
统治前期
统治后期
稳定政局
励精图治
重用贤能
追求享乐
任人唯亲
日益骄奢
功: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崇尚节俭,反对奢侈,锐意改革,励精图治,使得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过:唐玄宗统治后期重用奸臣,任人唯亲,追求享乐,荒淫无度,不理政事,朝政腐败,导致社会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最终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转衰。
填写下列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评价唐玄宗?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如步履蹒跚的老人
又晃晃悠悠的走了150年
(鼎盛)
政启开元
治宏贞观

黄巢起义
与唐朝灭亡
知识小链接:
唐朝末年的8个皇帝,有7个是宦官根据自己的需要拥立的。
“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宦官专权,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1、黄巢起义的原因
中央
地方
宦官专权
兼并战争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统治腐朽
唐朝后期政治
藩镇割据
②藩镇割据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
百姓生活
赋役繁重
生活困苦
连年灾荒
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黄巢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十分富足。他善于剑术、马术和箭法,粗通笔墨。875年,黄巢率兵起义,之后进入长安。黄巢部下的大将尚让,对长安城的人说:“我们起兵,都是为了百姓。我们决不像唐朝皇帝那样,不把你们当人看待。大家安居乐业,放心好了。”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知识小链接: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少有诗才。但成年后,屡试不第,并逐渐对唐末腐朽统治产生不满。
2、起义的经过
875年起兵反唐
拥兵北伐(65万)
881年称帝长安(大齐)
883年败亡齐鲁
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不是灭亡!!







起义地
称帝长安
回顾之前的农民起义
秦末:
东汉末期: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巾起义
3、起义的结果
4.唐朝灭亡:
黄巢原来的手下部将朱温,投降了唐朝,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控制朝政,兼并北方割据势力做大做强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1、五代十国:
(1)五代: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巧助记
五代有更替
梁唐晋汉周,
前边都有后。
十国分南北
前后蜀,南北汉。
南唐南平曾为伴。
吴越吴闽楚十国,
割据混战天下乱。
2、五代十国的特点
政权 开国君主 即位前的官职
后梁 朱 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克用 行营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吴 杨行密 淮南节度使
闽 王审知 武威节度使
南汉 刘 隐 静海军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荆南节度使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你表中能看出五代的开国君主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实质),开国君主是掌握军权的武将。(武将专权)
16年3帝
13年4帝
12年2帝
3年2帝1王
9年3帝
②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相关史事】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境内的钱塘江一带遭到海潮侵袭,成千上万亩农田被淹。吴越国王钱镠组织人力修筑海塘堤坝,汹涌的海水再不能逞凶,钱塘江附近变成富庶的农业区。
③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问题探究
观察下列两副图,分析五代十国的发展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从国家角度,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要居安思危、防止腐败、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从个人角度,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恭谨态度; 人生应该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
907年
武则天
唐玄宗
唐太宗
618年唐高祖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在唐朝兴亡的学习中,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知识拓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两岸中国人应该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抚平历史创伤。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
习近平: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课堂小结
唐朝——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唐太宗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武则天
开元盛世
唐玄宗前
安史之乱
唐玄宗后
由盛转衰
黄巢起义
致命打击
907年朱温
唐朝灭亡
【探究】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
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朽;
②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逐渐形成;
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
启示
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要注重民生、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平衡……
课堂练习
1.杜甫(712—770)的一生与时代紧紧相连,他的诗歌是对其时代的最好注解。他在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该诗歌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黄巢起义 B.安史之乱 C.朱温灭唐 D.陈胜吴广起义
B
2.《新唐书》载,安史之乱后,“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地方上“将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这一现象体现出的唐代社会危机是( )
A.外戚干政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殖民侵扰
B
3.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 )
A.魏晋南北朝 B.春秋战国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D
4.有学者认为,安史之乱后,唐帝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因此,唐政权在乱后重新生存了下来。该学者旨在说明( )
A.安史之乱巩固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局面使唐由衰转盛
C.安史之乱使唐朝遭到致命打击D.藩镇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