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我能梳理出元朝的政治管理制度的内容,边疆管理的具体措施。
2.通过阅读分析史料,我能理解元朝疆域的特点,行省制度影响,元朝的历史贡献。
3.通过本节课学习,我能理解台湾和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朝代 建立者姓名 统治民族
秦 嬴政 汉族
汉 刘邦、刘秀 汉族
唐 李渊 汉族
宋 赵匡胤 汉族
元 忽必烈 蒙古族
对比秦、汉、唐、宋、元各朝代建立者信息,概括元代有何特殊性、地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地位
新课引入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1.元朝疆域:
①性质: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②元朝的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③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阴山 以 北
南 越 海 表
西 极 流 沙
东尽辽左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明)
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1. 元朝的疆域
西汉
北宋
元朝
唐朝
【思考】对比汉、唐、宋、元的疆域图,你有什么发现?
④特点:元朝疆域大大超过了汉朝、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超过汉唐,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促进了民族交融。
这首诗反映了元朝的什么情况?
白塔寺,是妙应寺的俗称,始建于元朝,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传佛塔。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1)原因: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见证了各民族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融。
材料一 凉州行
[元末明初] 戴良
年年此地成边土,竟与胡人相间处。
胡人有妇能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材料二:元代回回遍天下。——《明史·西域传》
波斯人
汉族
蒙古族
畏兀儿族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区别。(汉化)
③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3)影响: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元统治者为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让先被征服地区人比后被征服地区人地位高一些,人为地制造民族等级。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
民族:交融与分化并举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评价: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间的矛盾,但各民族交错杂居在一起,客观上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民族交融。
二、行省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
(1)确立: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全国的行政、军事、监察事务.
____ (军事)
____ (行政)
____ (监察)
中央
中书省
枢密院
御史台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中央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
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是中央最高决策与执行机构
枢密院:执掌军事
御史台:分掌监察事务
元朝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
体现了制度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唐朝中央机构
秦朝中央机构
元朝中央机构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过程(秦、唐和元三朝)
知识拓展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自秦朝首创,各朝代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创新。
二、行省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中书省
行政事务
枢密院
军事事务
御史台
监察事务
中书省直辖
山东、山西、河北
腹里
行中书省
路、府、州、县
其他地区
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2.地方机构:行省制度
(1)目的: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笔记)
(2)中央直辖: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
(3)行省管理: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4)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
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
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
地方
山东、山西、河北
在全国各地设置了10个行省。
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中书省直辖地(腹里)
行中书省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行政区域划分与管理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
二、行省制度
2.地方机构:行省制度
材料一: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材料二:行省……在中央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独立处理本省内的政务。
材料三:元朝政治制度……行省制的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机构设置等等大多为后代所承袭……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治。
③行省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4.阅读史料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二、行省制度
3.特点:①“犬牙交错”②行省事无大小,须向中央报告,才能实行③官吏任命由中央决定
通过比较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异同,说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度
确立朝代
与中央的关系
共同点
趋势
①都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行;③都在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西周
秦朝
元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知识拓展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目的: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
2.方式: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3.策略:在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4.史实:
东南地区——台湾
西北地区——西域
西南地区——西藏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琉 球
元朝时期,台湾称作琉球,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1.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澎湖巡检司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
隋朝
元朝
设澎湖巡检司
管辖澎湖和琉球
孙权派卫温
到达夷州
隋炀帝三次
派人到达流求
有史可查关于
台湾的最早记载
加强大陆与
台湾的联系
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
——汪大渊《岛夷志略》
元朝及以前大陆与台湾交往的史实
台湾岛与祖国大陆交往历史悠久、关系密切。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西北地区——西域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公元前60年,设置
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归中央政权统治。
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
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西汉
唐朝
元朝
唐朝疆域图(669年)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央王朝对西域
统治加强的反映
回顾元朝及以前大陆与西藏交往的史实:
唐中宗
元朝
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
金城公主嫁与尺带珠丹,和同为一家
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唐太宗
元宣政院印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唐穆宗
唐蕃会盟碑
步辇图
凉州会晤
3.对边疆的管辖—西藏(西南)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西藏是
中国西
南边陲
的重要
门户
台湾、新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
新疆、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反对任何形式分裂国土的行为。
祸港四人帮
藏独分子:达赖
2009年新疆七.五事件
台独分子
国际反华势力
中国的领土主权不需要别国仲裁,
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国土的行为!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坚决反对
“台独” “藏独”
政治格局
结束了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疆域最大)
民族交融
形成了回族,促进了民族交融。
制度创新
设立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边疆管理
设立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加强对
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开辟了海运航线,便利了南粮北运。)
本课要点
课堂小结
元朝的统治
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地位: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行省制度
边疆管理
中央:
地方:
台湾:
西藏:
澎湖巡检司
宣政院
路、府、州、县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行省
民族交融:形成新民族——回族
因地制宜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课堂巩固
1、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王朝的少数民族是( )
A.匈奴 B.鲜卑 C.蒙古 D.女真
2、历史上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辖的行政区,是在( )
A.唐 B.元 C.明 D.宋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行政机构的标志是( )
A.秦朝设置南海郡 B.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
C.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 D.清朝设置台湾府
4、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元朝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
A.通判 B.刺史 C.御史台 D.御史大夫
C
B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