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授课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授课课件(共27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4-06 22:3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世界、现在、过去、实际、平等、缘分、自觉、悲观、烦恼、方便、差别、执着、正宗、真相、觉悟、说法、障碍、因果、智慧、忏悔、解脱、开眼界……
指点迷津、三生有幸、皆大欢喜、心花怒放、回头是岸、五体投地、不可思议、自由自在、自作自受、心心相印、大彻大悟、一尘不染、一刹那、无事不登三宝殿……
它们全都来自佛教用语……
我们的日常用语: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程内容
COURSE VONTENT
思想活跃:裂变与整合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艺科技:多元与创新
文学艺术与科技的新成就
中外交流:开放与保守
兼容并蓄的中外文化交流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思想特点:
①儒家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
②佛道盛行,思想活跃多元;
③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势。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呈繁盛之势
东汉末兴起 ,出现大量道教组织,如太平道等
两汉传入中国 ,汉明帝派使臣去西域求佛法,修建白马寺。
受到佛、道的冲击,但仍为主流;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
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范缜反佛、北魏北周统治者几度灭佛;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吸收佛、道理论
“三教并行”
韩愈复兴儒学
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发展历程
材料二:东汉末年,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道教,讲求修炼养生,长生不老,希望成为神仙。
材料一: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宣扬“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观念,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材料二: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
——柏杨《中国人史纲》
材料三: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四: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人们可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
(1) 阅读材料,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的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困难,需要寻求精神寄托;
③道、佛关心人们现实问题的解决,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②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④统治阶级的提倡与支持。
“菩萨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4次),他推崇佛教达到高潮。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迎请佛骨在唐末愈演愈烈达到高潮。所谓迎请佛骨,就是每隔三十年把珍藏在塔基下地宫中的佛骨迎入长安城皇宫瞻仰。
②部分统治者的推崇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2、佛道兴盛
(2) 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材料2:南北朝时期的僧尼人数和寺庙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材料1 佛教的广泛传播,也给当时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统治者大修寺塔,施舍钱财,所耗的都是人民血汗。……寺院侵夺百姓大量土地、房产;百姓受骗,向寺院施舍,往往倾家荡产,大量人口被迫出家为僧尼。寺院地主又剥削下层僧尼和寺户,积累私产,再用高利贷盘剥人民。这些都使社会生产力遭到破坏。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於是所在编民,相与入道,假慕沙门,实避调役,猥滥之极。”
——《魏书·释老志》
材料3:“竭财以赴僧,破产以趋佛,而不恤亲戚,不怜穷匮。…家家弃其亲爱,人人绝其嗣继。”
——范缜《神灭论》
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
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
③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背景: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
代表人物: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
主张: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
政府:统治者北魏、北周、唐先后4 次灭佛
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反佛、灭佛斗争
历史解释: “三武一宗”灭佛
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影响:大量僧尼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客观上也减轻了人民供养僧尼的经济负担;促进南北朝佛教的交流;使得佛教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佛教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材料1: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2: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ト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3)面对儒学危机,唐朝的儒学家有何主张?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以老庄哲学为骨架,杂糅儒家经义,以有无本末关系为中心问题,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主要经典是“三玄”,即《周易》、《老子》和《庄子》;
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竹林七贤。
魏晋玄学
(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寄托情感因素的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成为活泼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宗白华《美学散步》
二、文学艺术
(一)文学
魏晋南北朝 建安文学
田园诗
南朝骈文
南北朝民歌
唐朝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曹操《观沧海》、曹丕《燕歌行》、曹植《洛神赋》
陶渊明:《归园田居》
庾信:《哀江南赋》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边塞诗
高适《燕歌行》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山水诗
“诗仙”
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三吏”“三别”
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
杜牧:《江南春》 李商隐:《无题》
“诗圣”
孟浩然《宿建德江》 王维《汉江临眺》
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建安文学: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织。
田园诗:偏安江左;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追寻理想人格。
骈文:局部统一安逸;间律和谐,词句华丽。
民歌: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生活风俗:语言质朴 风格豪迈。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咏史
高适
尚有绨袍赠,
应怜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
犹作布衣看。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课堂探究: 阅读下列唐诗,谈谈社会变迁对唐诗发展的影响。
提示: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1.书法:
(1)历程:
(2)特点:
从实用转为审美、从自发走向自觉。
(3)五大书法字体:
特征 代表
东汉末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各种书体已完备
融汇 创新
东晋王羲之“书圣”
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
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2.绘画:
(1)东晋:
出现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期: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3)特点:
①受外来文化影响;
②山水画突出;
③士人在美术中作用突出;
④艺术自觉.
展子虔
《游春图》
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阎立本
《步辇图》
二、文学艺术
(二)艺术
3.石窟艺术:
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4.舞蹈:
唐代不断吸收他方文化,各族音乐文化融合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
甘肃敦煌莫高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莫高窟、云冈石窟:
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线条简洁,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
敦煌壁画中的胡旋舞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 物。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诗至唐而盛,至晚唐而工。盖当时以此设科取士,士皆争竭其心思而为之。
——(宋)杨万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材料四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域外文化的吸收、融合与创新。 ——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提示:
(1)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2)政治:选官制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3)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提供社会条件;
(4)文化:民族交融以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提供多元文化基因;
(5)基础: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领域 朝代人物 成 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
农学 北朝贾思勰
地理学 西晋裴秀
建筑 隋李春
印刷术 隋唐
火药 唐
天文学 唐僧一行
医学 唐孙思邈

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金刚经》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四月十五日
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
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三、科学技术
阅读教材内容,填写下表:
特点:范围广泛、世界领先、应用性强、重实践经验总结、主要服务于农业。
1.佛教传入中国
(1)高僧来华: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4世纪,为求取真经,65岁高龄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西行求法的漫漫长路。历时14年,转近30个国家,行程5万里,先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五天竺国,游历了包括斯里兰卡在内的诸多佛教圣地,共取回真经10部,近百万言的梵文写本。
——摘编自成建华《法显在中斯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与影响》
(2)西行取经:
①法显西行: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②玄奘西行:唐朝的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取经,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2.佛教外传
(1)唐朝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2)日本的空海来长安求法
◎鉴真东渡路线图
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约请东渡日本,前五次均未能成功,因辛苦过度而双目失明,终于在754年第六次成功东渡日本,时已年近七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鉴真及其弟子创建的,它对日本建筑艺术有重要影响,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⑤五次东渡,双目失明
⑥六次东渡,得偿所愿
④四次东渡,弟子拦阻
【历史趣闻】鉴真东渡
—“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
①首次东渡,蒙冤入狱
②二次东渡,遭遇大风
③三次东渡,遭人嫉妒
中外文化交流
3.其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往的“遣唐使” 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中外文化交流
思考: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有哪些
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2.思想与宗教方面:佛教经过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中国的儒学也传入朝鲜日本,产生深远的影响。
3.社会与习俗方面:饮茶与围棋在隋唐时期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朝鲜贵族宽衣博带的服饰和妇女的发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响。
4.城市与建筑方面:新罗都城平壤,日本飞鸟奈良时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长安、洛阳建造起来的;
5.科技方面:造纸术、印刷术传入朝鲜,漏刻、测影等仪器,印刷、水车制造、瓷器烧制、铜镜铸造等技术,均在唐朝传入日本;
6.在农业上,中国茶种传人日本。
课堂小结:
佛学研讨
法显取经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空海求法
文化交流
遣唐使
留学生
海陆丝绸之路
文明互鉴
长安胡化
经济
物种
饮食
服饰等
文化
舞蹈
习俗等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人胡食
▲胡旋舞
西亚商人
三、中外文化交流【归纳】
课堂总结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
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
度)、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