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4-07 16:35: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纪念白求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纪念白求恩》 是部编版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体裁丰富,形式多样。《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作者对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得共产主义精神。全文以说理为主,兼叙述和抒情,思路清晰。逻辑谨严。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勾画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意。
2.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3.学习创作悼念英烈的小片段。
教学重点
学习叙议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创作悼念英烈的小片段。
核心素养
通过语言表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语言运用,完成对人物美好精神的礼赞和传承。
课程思政
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探新知
1.默读全文,参考题注,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
2.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问问你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
3.标准课后“读读写写”的字音。
二、课内阅读落素养
1.导入: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毛泽东说:“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纪念他?他到底有怎样的精神?
2.文章介绍了白求恩的哪些情况?
明确:记叙性的语言。
3.毛泽东对白求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议论性的语言。
4.总结叙议结合的好处。
明确:叙述为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让议论的语句建立在叙事之上,真实感人。
议论句高度总结白求恩的精神实质和这种精神的意义,画龙点睛。
5.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纪念他?
明确:德、技两方面。
三、范文导引明方法
导语: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4周年,最近老师阅读了许多关于周总理的报道,再一次被周总理鞠躬尽瘁的一生所触动,结合本文的写法,老师也尝试了创作,在这里与大家共享。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十二岁时,他就发出了时代最强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周恩来根据我党指示来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创了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许多个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国务院总理,在26年的总理任期里,一直分管着外交工作,他以决策人、指挥者、实践家三位一体的身份,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贡献了非凡的智慧。
周恩来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历史的生动缩影,是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凝聚血水真情的光辉榜样。周恩来同志身上展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榜样的力量更是无穷的。
四、课外阅读育赤心
补充资料:
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张思德
【材料一】张思德为什么 “抢吃”野萝卜?
1935年3月,张思德同红四方面军长征。一路上他机智勇敢,曾只身泅渡嘉陵江,巧夺大船,为大军开路;在川西茂洲地区的战斗中,他创造了一人缴获两挺机枪的战绩。在长征路上,为了战胜无情的饥饿,走出草地,完成北上抗日的神圣任务,党组织发出了“尝百草”的庄严号召。
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不容易的,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轻者中毒,重者可能死亡。那时候,张思德还没有入党,但他处处严格按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尝百草”的活动中,他总是抢在前头。见到一种草,他总是首先尝一尝,找到一种能吃的草,他就马上去告诉兄弟单位。
有一回,部队来到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忽然高兴地叫起来:“这有野萝卜!野萝卜!”随后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见状,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感到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便感到有些头昏脑涨,全身无力。又过了一会儿,他感到肚子一阵绞痛,随后吐出一股股清水。他急忙对身边的战友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栽倒了,失去了知觉。
张思德同志在尝百草活动中,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材料二】张思德最爱唱的是哪首歌?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仪陇县参加革命的红军战士,总共牺牲了四五千人,幸存者中当团长当旅长的都有,张思德最高只当到班长,但他从不计较职务高低。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与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了。
当了7年班长,又改当战士,张思德从容淡泊。在不声不响中袒露出一个普通士兵那灵魂的高尚——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实。
张思德自入党之日起,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荣校之歌”,也就是八路军荣誉军人学校之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为了革命,为了人民,
虽然负了伤,从不畏惧,也不悲伤,
流血牺牲也是光荣。
我们听党召唤,
我们心向太阳,
养好病,治好伤,
学好文化,习好本领,
再上战场,再上战场!
这样的理想,张思德一生未改。
【材料三】张思德的两大绝技是啥?
张思德身怀两大绝技:编草鞋是一绝,烧木炭也是一绝。
张思德编草鞋的功夫,是众口相传的。在红军时期,他用自己攒的布条和麻绳编草鞋。后来他用马刀割马蔺草带在身上。在宿营时,他就用马蔺草编草鞋。后来很多人从张思德那里学会了用马蔺草打草鞋,保障了部队的行军。
1938年隆冬,毛泽东发出“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口号,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八路军开始了大生产运动。1940年7月,张思德率一个班到延安南面的土黄沟烧炭,3个月顺利完成烧炭3万斤的任务。
张思德当时是烧炭班的班长和技术指导。从建窑、伐木到出炭、包装、背运等七八道工序,他都一一指挥。烧炭必须注意火候,为了烧好炭,他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爬上窑顶几次。一般百姓烧一窑炭要用10天,张思德他们只用7天,为了抢时间,常常是木炭还没完全冷却,张思德就冒着高温,用破布包手,钻进狭小的炭窑里捡炭了。
1944年,中央准备于次年在延安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给代表们和当时参加整风运动的同志准备防寒烤火用炭。张思德再次承担了烧炭的重任。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思德他们就烧了5万多斤上好的木炭。
9月,天气转凉了,烧炭队的同志多数都返回延安,仅有张思德等少数几人留守炭场。张思德为了再多烧些木炭,9月4日这天,他一个人砍伐有几围粗的一棵大树。但不想,树倒后正好压在炭窑上,碰坏了烟囱。第二天他早早起来修补,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干到中午,就在他最后加固炭窑正打算装窑时,忽然炭窑崩塌,他被深深地埋在窑内……时年29岁。
张思德从1933年10月参加红军,到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烧炭时因炭窑崩塌而牺牲,在他的革命生涯里,只留下了两张照片和一种不计得失、造福他人的精神。
五、写作实践表赤心
请为张思德同志写一段纪念性的文字。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之情,表明自己将继承先烈遗志的决心。
六、回归课文提素养
同学们,白求恩同志已逝,但白求恩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让我们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七、教学反思重提升
《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意义深远的纪念文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都是典范。这篇文章,对于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发展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本篇文章教者抓住“叙议结合”这一手法进行教学,通过“课内阅读落素养”这一环节落实课内文章的学习,紧接着给出教师范文,以及具体事例,让学生尝试写作。但在实 际的教学过程中,教者在叙议结合这一方面太过重视理论性的东西,忽视了它只是作为本篇文章教学的一种手段,最终重点要落实在情感的熏陶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教者需注意课堂教学侧重点的设计,使得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在情感上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升华。